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仍然是技术理性主导下的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并且这种改革还是自上而下的,表现出强大的行政权力和监控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文化的价值不断被发现,并被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目标。职业教育课程文化作为文化工具存在的特征更为明显,还原其文化主体性地位,建构自己特有的课程文化,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职业教育课程文化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仍然是技术理性主导下的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并且这种改革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表现出比较强大的行政权力和监控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文化价值不断被发现,并被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目标。职业教育课程文化作为文化的工具存在的特征更为明显,还原其文化主体性地位,建构自己特有的课程文化,才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3.
人是附着于文化之中的动物,人的主体性是文化主体性。课程改革是"文化"人的主体性活动。课程政策是"文化"人对课程改革的宏观蓝图、内容标准和具体行为的规定。因此,课程政策制定必须遵循文化主体性。课程政策研究需要在明确文化主体性的基本立场的前提下,系统批判缺乏文化主体性的课程政策研究的传统研究路径局限,规划尊重文化主体性的课程政策研究新路径,推进课程政策研究关注文化主体性,使关注文化主体性成为课程政策研究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发展,是指学校形成、实施与完善以数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农业技术等为基本内容的校本课程的过程.技术取向下的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割裂了该类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联系,致使该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深层价值被遮蔽,实践的高度与力度不够.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发展的文化取向强调课程的文化品性,视课程为文化的主体性存在,有着其超越技术层面的理念与假定,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该类校本课程的深化发展以及特色学校形成,均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德如 《教育研究》2006,27(12):72-78
价值取向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取向,就是按照一定的课程和文化的价值标准,对课程文化进行价值选择的理性动态过程。主体性、多维性、结构性、生命性、超越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品质。保持必要的张力,追求主体性发展、科学人文性、生态课程观、和而不同、课程理解是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选择。课程文化自觉的价值生成通过反思性尝试、规律性把握和创新性超越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当下,课程文化问题日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以往的课程文化研究中,课程常被视为文化传承的工具,于是,课程在文化的意义上成为一个虚概念,且无独立的文化品性。为此,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文化应具有自主、自律以及自为性的品格,以期重塑其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文化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7.
《英文电影与文化》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选修系列课程之一,目前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未取得应有的成效。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需要相应的对策,即明确课程性质;突出英文电影与英美文化学习的关系;实现课程教与学过程中的三个结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影片鉴赏与文化主题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论坛相结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系统化和教学模式科学化。  相似文献   

8.
课程和文化是一对紧密联系_的范畴。历史的沿革赋予课程以传递文化的重任。然而,随着教育教学的展开,课程逐渐摒弃了文化本真的主体性,嬗变为脱离灵魂的躯壳,以工具性价值存在的方式充当着文化附庸者的角色。物体内在意蕴的缺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羁绊,严重阻碍新课改的实施。为此,实现“课程文化再造”成为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  相似文献   

9.
在学前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哲学从本体论上因应学前课程的文化价值诉求而为其提供了新的价值发展理念:学前课程文化主体意识的唤醒,学前课程对儿童主体性发展的关照,学前课程中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协调。这种文化本体存在通过学前课程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学前课程对儿童生命意义的关切以及学前课程对科学和人文的整合得到了建构。  相似文献   

10.
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血肉联系。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个体、社会价值和地方课程的“适应、理解、超越”三种品质为探索地方课程价值提供了可能。文化视域下,地方课程的价值表现为个体价值(个体谋生价值、促进个体价值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主体性发展)和社会价值(维系社会关系、形成地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促进地方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学校文化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鉴于课程变革中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承“校本”理念,凸显师生主体参与,重建学校文化主体性;整合多样态文化,实现学校文化多元共生:构建“参与文化共同体”,重建学校合作探究文化。  相似文献   

12.
物理教师的主体性是一种优秀的教学品质。针对当前物理教学的实际问题,分别从社会、学校制度和教师自身素质等层面,对物理教师主体性的缺失进行归因。力倡以物理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对物理学进行文化阐释和价值开发的过程中,为教师文化提供合理应有的支持,使物理教师的主体性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3.
运用教育文化学、文化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和理论观点,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法,结合现实,对我国体育课程文化选择中的中西文化问题分析认为:体育课程文化选择的中西文化之争其实质是文化的"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传统本位论"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要求充分挖掘我国体育课程的文化性,对我国体育课程文化进行建设,破除体育课程文化仆从心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全盘西化论"坚持体育课程文化的时代性,要求改造中国传统体育课程文化,承认体育课程文化进化主义,从而陷入以牺牲传统体育课程文化民族性为代价的欧洲中心主义.最后提出实现体育课程文化进步主义的观点和构建我国体育课程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体育课程文化选择多元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最终重塑学校形象,形成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学校文化制约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鉴于课程变革中学校文化的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品性的缺失,校本课程开发应秉承"校本"理念,凸显师生主体参与,重建学校文化主体性;整合多样态文化,实现学校文化多元共生;构建"参与文化共同体",重建学校合作探究文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们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论争,都关涉到人的存在与发展的问题,即人学视域的问题。人学揭示出人的存在的一般特征为:人是现实的生命活动的存在,是社会文化的存在,是自主超越性的存在、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存在,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性的存在,是具体的、个体的存在。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出强烈的人学追求,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因而在人学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实现基于知识选择的课程与生活的整合,立足本土与传统的课程与文化的整合,关注实践的课程与活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学校课程管理主体论是指学校以课程管理的主体性方式发挥与发展教育者和学习者主体性的观点和主张。以课程论审视,课程模式演进是其历史性渊源,当代主体课程观是其时代性依据,强化师生作用的课程政策趋向是其制度性要求。从本体功能和目的上看,学校课程管理是以发挥和发展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主体性为目的的课程管理活动;从实现方式来说,作为发挥和发展人的主体性的课程管理活动自身应具有主体性;从运作过程来说,学校应当遵循主体性的课程管理原则。以课程管理的目的、内容、主体和方法为线索来考察,主体发展是学校课程管理的根本目的,全程全面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内容表述,课程共有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主体观念,复杂范式是学校课程管理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人学揭示出人的存在的一般特征为:人是现实的生命活动的存在,是社会文化的存在,是自主超越性的存在,是整体性(或完整性)的存在,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的理性的存在,是具体的、个体的存在。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出强烈的人学追求,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而在人学视野中课程建设要实现课程与生活的整合、课程与文化的整合、课程与活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18.
关于贝奥武夫,学术界不仅质疑他的降妖动机,批判他的异化人生,而且斥责他身为国王徒手迎敌的愚蠢行为。这些观点忽视主体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忽视主体性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显然,贝奥武夫的异化人生是主体在主体性驱使下从既定社会异化,经历植根于特定生活方式之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工具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Recently, the nature of science (NOS) has become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within the K-12 science curriculum. Despite differences in the ultimate lists of recommended aspects, a consensus is emerging on what specific NOS elements should be the focus of science instruction and inform textbook writers and curriculum developers. In this article, we suggest a contextualized, explicit approach addressing one core NOS aspect: the human aspects of science that include the domains of creativity, social influences and subjectivity. To illustrate these ideas, we have focused on Charles Darwin, a scientist whose life, work and thought processes were particularly well recorded at the time and analyzed by scholars in the succeeding years. Historical facts are discussed and linked to core NOS ideas. Creativity is illustrated through the analogies between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in human societies and in nature, between artificial and natural selection, and between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human societies and in nature. Social influences are represented by Darwin’s aversion of criticism of various kinds and by his response to the methodolog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science of that time. Finally, subjectivity is discussed through Darwin’s development of a unique but incorrect source for the origin of variations within species.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和理性自觉,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政党对自身文化发展演变的自觉理性,既对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与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胡锦涛同志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把握,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方向有着明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