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林晶  王欢 《文教资料》2009,(5):30-31
王安忆是一位艺术感觉上佳的优秀小说家,其新作《启蒙时代》讲述的是文革时代的上海,在政治风暴的台风眼中,一群身处边缘、出身中产的失学城市少年的成长故事。本文从艺术视角出发,指出《启蒙时代》存在的叙事、语言的诟病。  相似文献   

2.
《启蒙时代》在文革空间里进行人物精神成长的探索是很有意义的。嘉宝的女性经验在南昌的青春成长中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同时,她也在被启蒙。和《动物凶猛》中的米兰的比较,同是“文革”空间里的青春女性,米兰是欲望勃勃的符号,嘉宝则是青春成长的伤痕。  相似文献   

3.
张琴 《语文知识》2010,(3):24-27
王安忆的近作《启蒙时代》是当代长篇小说“文革叙事”的一个独特范本。它以“成长叙事”切入对“文革”历史的想像与重构,通过书写“文革”背景下一代少年成长中的身体启蒙、生活启蒙和思想启蒙,进而对“革命”的异化、非理性作出了诗意的反思,张扬了一种回归理性与真实生活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在长篇小说《启蒙时代》中,以“文革”为时代背景,刻画出了特定年代中一群青年男女的成长经历.在“文革”这个特定的时代,个体的命运早已被时代所决定,不得不面对事业、爱情和死亡等成长主题,同时还必须承担个体认同的重担,这时的个体认同成为一个主动选择和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接骨师之女》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华裔移民的母女关系。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试图探究主人公露丝的成长历程,露丝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下,如何在经历了最初成长的困惑到启蒙再到顿悟后,由天真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表明露丝的成长是一个由困惑到启蒙再到顿悟的过程,是在充满着冲突、困难和困惑下发现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一次探险。  相似文献   

6.
“70后”的成年礼——论《少年巴比伦》的启蒙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将路内的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放置于世界文学成长小说的语境中进行解读,对身体与启蒙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试图以此为例对"70后"的审美特征及局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潮流,在中国"文革"结束后的历史转折时代,为文学的"解放"注入了活力,开启了一种新的启蒙。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现代派表现技法,充分发挥了汉语言的魅力,使诗的艺术技巧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作为一种思想启蒙,朦胧诗雄辩、诘问、宣告的浪漫模式,展示了它不可复制的形而上意义:以怀疑求证个体的生命价值;以反思张扬时代的英雄主义;以意象成就审美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五四启蒙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纷争的时代,五四启蒙的意义时至今日也依然影响深远。本文试从五四启蒙的动机、启蒙的理论的不成熟以及启蒙主体的局限性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五四启蒙中存在的悖论,以反映出现代启蒙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9.
针对"什么是启蒙"这个问题本身发问,通过重返历史的方式,指出"启蒙"字面涵义下所隐藏的人与神关于"光明—真理"的权力斗争,并以此揭示"启蒙"始于权力斗争、终于极权主义的悲剧宿命。与此同时,介绍一种未成为历史主流的"启蒙"样式,即康德和密尔建立在谦卑和调和基础上的"启蒙",并对此种类型的"启蒙"前景给予展望。  相似文献   

10.
启蒙思想深深影响着《青春之歌》。由于受革命文化与政治权威的统摄,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林道静在政治启蒙的历程中丧失了女性主体意识。在启蒙主义下成长的林道静把全部生命和意识都交给了党,使她的革命历程充满了光辉,然而却在女性主体意识成长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  相似文献   

11.
启蒙读物对婴幼儿的早期心理成长与性格塑造起着教育与引导作用。文学内容侧重于对婴幼儿在道德与行为规范方面进行启蒙与早教。文学特征具体表现为:动物拟人化、情节简单化以及故事模式单一化等。文学形态多强调事物之间的对比差异、因果关系和启发创意。在婴幼儿记忆、模仿与实践过程中,启蒙读物促进了婴幼儿在心理发展方面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并有助于婴幼儿形成早期的道德、行为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小说是在文革的大背景下,安排的一场对于主人公南昌的启蒙运动。时代的独特性决定了这场启蒙的独特性,由陈卓然开启的启蒙之路,让南昌经历了三次成长阶段,从打开了南昌的精神大门到南昌开始独立的思考人生,再到他勇敢地追寻“光和真理”的真谛,这三个阶段成就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有血有肉有疼痛感懂得痛苦的南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将她熟稔的市民文化贯穿其中,并支撑起南昌最后的成长蜕变,完成了他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3.
《启蒙时代》以红卫兵运动与上山下乡运动之间的上海为背景,讲述在政治风暴的漩涡中一群出身各异、身处边缘的城市少年身体与心灵的成长故事,他们在失去秩序的文革时期竭力追寻青春、理想、成长的意义。特殊时代所孕育出的革命激情和小资情调,促成了一群青年男女的求索与徘徊、苦闷与迷惘交错的青春。  相似文献   

14.
"五四启蒙意识"是新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话语,它以其欧化批判传统,让文学领域迎来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革命。萧红作为一位优秀的新文学作家,其所创作的小说自然承载了时代的话语,蕴含启蒙味道。《呼兰河传》完成于1940年,是萧红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呼兰河传》一方面承载启蒙传统,进行国民性批判;另一方面又过度启蒙,责之过切。这种矛盾,构成了《呼兰河传》复杂的启蒙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文本的空白与未定性召唤着读者。为了意义的探寻,读者进入文本。王安忆的小说《启蒙时代》,将文革时期命名为“启蒙时代”的话语模式引起了读者的阅读阐释。本文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视角,对《启蒙时代》带来的阏读影响进行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川 《青年教师》2010,(4):16-17
如何营造我们的幸福人生,如何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这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两大主题,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努力去探索的主题。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教师的幸福人生呢?首先,“人是目的”。这是启蒙思想家康德提出的重要的思想命题。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之初文学批评的人道主义诉求是针对"文革"乃至整个极"左"思潮对人的"非人化"、"异化"的践踏,以"把人当作人"为目的,呼唤适应现代化思潮的"个体"的、具有"主体性"的"新人"形象,从而形成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界强有力的话语形态。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80年代的人道主义在文学批评中不是被作为一种知识,而是作为一种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人道主义启蒙话语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8.
作品信息     
《文学教育(上)》2008,(17):159-160
赵玫散文集《她说她有她的追求》问世;毕飞宇长篇新作《推拿》出版;王安忆推出《启蒙时代》解读本;贺绍俊撰写的《作家铁凝》与读者见面;郭敬明《小时代》海外版权受追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萧红短暂一生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经验,对她几个时期的作品重作细读,发现作家的文学轨迹在注重个体尊严的人文主义(humanism)和关注社会不平等的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关切之间频繁移动,因而提出不仅她的悲惨经历是一个被困的"新女性"和激进时代变革的缩影,她总是导致悲剧后果的选择和她的文学创作的困境也显示了五四"新文学"与"后新文学"的分野,以及"新文化启蒙"和40年代"新启蒙"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滥情的时代。这是一个无情的时代。滥情与无情就像一对难兄难弟缠绕在一起,很难分清彼此。所以,这也是一个"情而上"的时代。情而上不同于启蒙时代所谓"爱情至上",那是一个将爱情神圣化的时代,远的如五四,近的就是八十年代了。而自打中国驶入市场经济的商业化快车道以来,爱情神话就已经坍塌了。无论生活中还是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