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滨 《武当》2006,(9):32-33
(上接第5期)四、太极武事以得道1、太极体用解说《太极法说·太极体用解》曰:“理为精气神之体,精气神为身之体。身为心之用,劲力为身之用。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理也。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意诚也。诚者,天道;诚之者,人道,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要知天人同体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气,其气意之流行,精神自隐微乎理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则得矣。若特以武事论之于心身,用之于劲力,仍归于道之本也,故不得独以末技云尔。劲由于筋,力由于骨。如以持物论之,有力能执数百斤,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故有硬力。如以全体之有劲,似不能持几斤,是精气…  相似文献   

2.
孔德 《武当》2013,(6):52-55
(接上期)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释解】仔细研究本章内容,笔者进一步推断认定,老子在撰写《道德经》之前的很长时期,"道德"的概念早已为社会熟知,并且深入人心。非但"道德"的概念深入  相似文献   

3.
译文:宁可装作糊涂而不行动,不可冒充聪明而轻举妄动暗中筹划而不露声色,就像雷电在冬季蓄而未发一样。 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变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则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 意思就是说,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碌碌无为的印象,隐藏自己的才能,掩盖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政敌的警觉,专心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比如,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段故事,就是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收藏》2009,(11):148-152
一、张藏本《孙武兵法·卷六·将败第五十》原文(图6) 将败第五十 内不方而外不圆者,将之败也。故将有二十败:一曰自能,二曰骄狂,三曰贪位,四曰贪财,五曰贪色,六曰轻敌,七曰徲(迟)困,八曰寡勇,九曰勇弱,十曰寡信,十一曰不走,十二曰无锋,  相似文献   

5.
王兵魁 《武当》2003,(6):10-11
青虚派武功源于道家,归宗武当,系内家拳之一种。本派拳法,拳式优美,动作严谨,阴阳互变,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拳功并举。内执丹道,外显金锋。行之于内,养性健体延年,功夫精深者可达“形神俱妙,元真飞举”之上乘境界;施之于外,惩恶扬善,防身御敌,具有  相似文献   

6.
金戈 《钓鱼》2003,(24)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语出《孟子·离娄》。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颤鸟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之。虽欲无王,不可得已。”这段的大意是:“夏桀、商纣这些历史上的暴君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所谓失去人民,就是失去了民心。要想作为天下之王,企图得到天下,…  相似文献   

7.
水火居士 《精武》2008,(8):30-30
窃闻本门前辈教育后学之法,皆以崇尚单式修炼为规,其效如立竿见影之速。故代代相续,执而用之。  相似文献   

8.
梅墨生 《收藏》2006,(6):41-41
盖中国画之修为也,内文外美,在意象一在笔墨,亏一而不为功。一味讲究笔墨,为笔墨而笔墨,则画失其魂矣;讲究意象与内涵,其旨也然而苦无形式语言之锤炼,则意象与内涵失所凭藉,故已然之旨也不然矣。因是以言,中国写意画堪称内外双修之世艺也。然以此视时下之中国画坛,内外双修者鲜,一味外求者多,甚或外求亦仅在形式而无笔墨矣。  相似文献   

9.
新年祝语     
《礼记·学记》有云: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然为人则失多,好高则失寡,不察则易,苦难则止.而今此四失非教者必知之,欲成大学问者都亦明此理.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而不拒多;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而不好高;一草一木皆有理,格物以致知,穷理以明道,而不失察;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金之在熔,而不畏苦.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09,(11):145-147
一、张藏本《孙武兵法·卷五·奇正第四十五》原文(图4) 奇正第四十五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阴阳是也。代兴代废,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是也。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故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故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  相似文献   

11.
除夕吃饺子     
春节是亲人团聚的节日,这一点和西方的圣诞节很相似,春节之于中国人,如同圣诞之于欧美人。都是头等重要的节日。春节,顾名思议,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春节俗称过年,《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把年当作收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阿飞 《体育博览》2008,(10):82-82
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土;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秋风。  相似文献   

13.
拳术述闻     
余幼时.即好拳术。初不存有门派之见.故于各种拳术.均涉足而研究之。然拳术之为道也至大,体万物而不遗。余既无身体力行之实功.亦未明此中之精义.仅略窥其大概而已。曩居北平,有高道夫君者,汉中人.工书法.于大小篆及汉魏源流殆无所不通。从余习拳年余.伊云.吾兹习此.为日不久.而心领神会。乃知拳术之与书法及身体.故有莫大之关系者.运用虽不同,其理则一也。余诘之.伊云.拳术有五  相似文献   

14.
马雷石  陈海涛 《武当》2000,(11):11-13
雷声,惊敌之技也。即拳中发噫声,源于丹田,鼓荡于肺,震之于喉,出之于口,惊之敌心。古人云:“震万物者,莫如迅雷也。雷声有生气焉。”又日:“夺人千古仗先声,声里威风抵万兵,就是痴情深不怕,迅雷亦应惊。”意即古人打仗也注重声威,声势可壮威风,使敌胆怯,就是痴呆的人闻迅雷也都受惊,何况常人呢?心意拳以雷声为该拳主要攻法,也是此拳的发声法,拳谱道出了其功用。其法独特,也很重要。故放在六艺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一、概要 在太极拳推手、交手对抗中,柔,就是防守,在保持适当的紧张时,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在练太极拳时,肌肉群应做到有控制地收缩,故在习武练功谚语中有“凡拳以柔为贵”的说法。这正如陈鑫所说:”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用功以来,干锤百炼,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之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手柔,故以柔名之耳等。”  相似文献   

16.
孔德 《武当》2012,(3):53-54
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抟之不得名目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释解】本章是老子在讲参同式地修道体验和感悟。修道是以后天返先天的生命修为过程。什么叫以后天返先天?就是将后天具有的感知思维一概不用,一任先天的本能发挥作用。这种状况类似于胎  相似文献   

17.
赏析     
默知 《健身科学》2010,(9):F0002-F0002
人之本性,湛然圆满。与生俱来,故无来;须臾不去,故无去。无相无形,浩然广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水精般纯净无瑕,美妙祥和;如光明般普照无余。泽被世间。  相似文献   

18.
董凡 《收藏界》2011,(4):141-141
与当代画坛流行的那些大写意画家相比,孟喜元在人物画上精雕细琢,是一种很不讨巧的做法。我记得苏东坡论画,曾说:"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盗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由此可见,孟喜元在人物画上的功夫是一种笨功夫,也是一种真功夫。  相似文献   

19.
人之本性,湛然圆满。与生俱来,故无来;须臾不去,故无去。无相无形,浩然广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水精般纯净无瑕,美妙祥和;如光明般普照无余,泽被世间。此诗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说,人生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与人的寿命直接关联。我国许多医学典籍对“精气神”有精辟的论述《,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而另一典籍《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下面分别谈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