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正手技术较强的选手来说,反手技术通常是较为明显的弱点。随着无机时代的到来,多回合的全台相持越来越常见,单纯依靠前三板技术就获得胜利并不现实。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越来越注重中台相持技术的训练,尤其是反手的进攻和防守技术。近台反手技术相对容易,多为第一板进攻下旋球或防守弧圈球。在长期的训练中,运动员通过反手进攻后,多会转为正手进行连续进攻,或者在近台过渡几板后再转为正手进攻,因此反手技术多为过渡性技术,并不作为主要的得分手段。  相似文献   

2.
张侠 《网球天地》2009,(3):92-95
在比赛中常会用到反手削球,可以说削球是每位选手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如果削球技术不成热,比赛中就会处于被动。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06,(11):80-83
在前三板的争夺中,抢先上手是每个选手的主导意识,能够直接占据主动是得分的重要因素。通常在接发球环节,对短球的处理至关重要,多数选手采用摆短、晃撇等技术来遏制对方的上手,因此如何能够直接进攻台内球成为选手们必须掌握的技术。正手的台内进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相应地对于反手的台内进攻技术也有了新的要求。如今,反手台内进攻技术有了很多创新,比如反手的台内弹击、反手侧拧以及反手的台内挑打,这些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进攻手段。  相似文献   

4.
反手技术历来是得分手段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来看,自上世纪80年代后,以欧洲选手为代表的弧圈球打法有了一个飞跃,这些选手除了具有超强的正手杀伤力,他们出色的反手进攻技术给传统的单面快攻打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反手技术,对于全场型打法的选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坚持练习反手,会让自己的反手击球火力十足。大多数选手的反手击球都相对较为薄弱,因此这些选手更应该注重反手的练习。反手击球通常比正手击球练的少,这是导致业余选手反手成为弱项的本质原因。职业网球选手会清楚  相似文献   

6.
赵晖 《乒乓世界》2006,(5):92-95
女运动员之间的对抗日益激烈,反手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女运动员的反手技术贯穿了前三板的进攻和随后的相持过程。高水平运动员的反手快拉,快撕技术成为了主要的得分手段,在快速对抗中,优秀选手非常注重旋转与速度的配合,在节奏和落点上灵活变化,从而占据绝对主动。  相似文献   

7.
李晋  赵晖图 《乒乓世界》2009,(6):110-111
对横板选手来说,出色的反手技术可以使自身的综合实力更为厚实。在前三板环节,采用反手进攻可以抓住更多的进攻机会。通常我们认为反手进攻的力量不如正手进攻那么大,实际上反手拉球时的动作非常稳定,更容易利用腰腹的力量,击球瞬间的爆发力更集中,更容易制造旋转,因此具有极强的威胁。此外,由于反手拉球的动作相对小巧,这就减少了无谓的多余动作,因此更容易调节击球点,使我们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下降初期击球更为流畅。  相似文献   

8.
柳承敏:韩国特色的反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蓬 《乒乓世界》2003,(11):60-61
与中国打法接近、也多采用直板握法的韩国人。在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借鉴了传统日式直板打法的特点,强调正手全台单面进攻。为了实现这种技术风格,他们一般站位离台较远.跑动范围较大。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运用反手技术的难度。多年来,尽管中国的直板选手一直在探索反手位技术的革新。如直板横打等,但韩国的直板选手却没有走这条路。为了适应今天乒乓球竞技中高质量的对抗.他们多是在现有打法的基础上,对原来已存的反手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增加其运用范围。以此弥补他们反手位的不足。今天我们介绍的柳承敏的三项反手技术就明显带有这一痕迹。图片提供:《桌球王国》  相似文献   

9.
在亚洲选手中,吴尚垠的正、反手弧圈球堪称一流,尤其是他的反手弧圈球技术颇具威胁。吴尚垠的反手弧圈球速度快、力量大,弧线控制非常出色。对身高臂长的选手来说,具备力量大的优势可以理解,因为他的力臂很长,自然容易发力;但是要做到速度快,却十分困难。吴尚垠反手拉球的技术动作十分小巧,他的发力十分科学,其重点就在于,他的前臂是以肘部为轴来旋转的,配合腰腹的力量,真正体现出亚洲人的速度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直板打法的软肋在反手,尤其是传统的直板打法选手。其反手位漏洞往往是致命的死穴。早期。直板选手为了弥补反手出现的问题。加入了反手单面攻的技术,这项技术的难度极大——由于反手攻球时,前臂和手腕动作相对受到限制。对摩擦的程度难以把握。因此很难控制住击球弧线;此外,一旦对来球的旋转判断稍稍出现偏差,就很容易出现进攻失误。大多数老前辈在练习反手进攻时。  相似文献   

11.
横板反手技术,可以从两面攻打法中得到很多启示。早在六、七十年代,庄则栋,长谷川信彦、舒尔贝克等许多优秀选手,他们的反手技术在当时可谓登峰造极。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金择洙、佩尔森、普里莫拉茨、罗斯科夫等优秀运动员,对反手技术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现代世界乒坛朝着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无明显漏洞,更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乒乓世界》2009,(6):114-115
在对付上旋来球时,高水平选手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反手快撕、反手挡,而反手弹击弧圈球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顿具威胁。反手弹击弧圈球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也并不十分广泛,但是这项技术往往会出其不意,彻底打乱对方的进攻节奏。要想保证弹击弧圈球的命中率,对击球点的把握十分重要。弹击时,我们必须抓住来球的上升后期或最高点,同时要根据来球的旋转调整拍形,在触球时要保证手腕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借用来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对直板打法的选手来说,反手技术历来是需要加强的重点。直板横打作为最先进的反手进攻手段已经成为每个直板选手必须掌握的技术。关于直板横打的训练标准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这项技术的运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通常会把王皓的反手动作当作练习的模型。但这种模仿式的训练只能学习到动作的外表形态,而很难掌握真正的要领。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不同,握拍的方式就会不同。再加之发力、摩擦的细微动作有所差别,因此要想达到王皓的横拉境界,在短时间内并不现实。这种练习中的困惑在专业选手身上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14.
李铭德 《乒乓世界》2014,(11):104-105
本文对我国优秀乒乓球选手近年来取得成功的原因,结合自身对青少年选手的训练经验,采用了观察法、经验总结法、逻辑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通过分析张继科以短短445天的时间夺得大满贯的神奇表现,旨在发现其超强的反手技术在世界大赛中所体现出来的显著优势对于比赛结果的影响力,并通过这些年的训练经验,总结在青少年训练中如何加强反手技术训练体会,探索反手技术训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反手挡弧圈一直以来部是直板正胶选手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特别是在对付加转弧圈球时尤其如此。历史上.中国男队在1979年第35届世乒赛上的失利.可以说其主要因素之一.就在于我们直板正胶选手的反手在对付当时欧洲选手的反手加转拉球时.没有有效的办法。当时过多地考虑了弧圈球的上旋性能,而对正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多数优秀网球选手在比赛中反手接发球表现情况,本文阐释了反手接发球的技术动作要领,分析了比赛中针对不同打法选手和不同性质的发球,反手接发球的应对措施,得出了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要把反手接发球技术作为一项重要技术来对待。  相似文献   

17.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4):108-111
老将科贝尔的基本功扎实,进攻手段非常丰富,他的反手技术十分出色,尤其是他的反手台内侧拧技术练就得炉火纯青。早在1991年千叶世乒赛的中华查战中,他先是战胜马文革,随后与队友搭档,在双打比赛中战胜了陈志斌、张雷组合,将中国队淘汰出局。2003年巴黎世乒赛,科贝尔又战胜了风头正猛的小将刘国正,再次向大家展示了他的实力。反手侧拧已经成为科贝尔的标志性技术。如今,侧拧技术被全世界的选手借鉴和发展,成为了极为重要的进攻手段。此次49届广州世乒赛中,科贝尔对阵世界排名第三的王励勤,他凭借多变的反手技术,给王励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充分体现了一个乒坛老将的风采。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反手台内拧拉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所重视。虽然这项技术还不够完善,但它却代替了许多台内球的处理方式,在实用性和杀伤力上,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 双打拧拉比单打好用 在单打比赛中使用反手拧拉有两点弊端:第一,处理正手位短球日寸,站位要提前做一些调整,但很容易被对手抓住反手大角度的空当。在使用比率上也会和正手台内技术形成矛盾;第二,在和下一板衔接时,会受到一些局限,这点需要针对选手的技术特点进行专门训练。  相似文献   

19.
反手削球     
马小军  王宇 《网球天地》2008,(8):102-103
反手削球在早期的网球比赛中曾经被大量使用,不少选手都以此作为主要的反手打法。而在当今网坛,随着运动员速度、力量的日益加剧,与反手抽球相比它已经退居其次成为辅助性的打法。  相似文献   

20.
对横板选手来说。对反手位的长球最便捷的回球方式就是直接用反手起板。尤其是女子选手,反手进攻技术的使用比率非常高,这与她们自身的技术特点有关:两面的相持能力强,但是大范围的跑动能力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