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当前中国家庭同一性解构的深层次根源是“伦”的退隐以及关于“伦”的观念的淡化,其直接原因是“理性”对“精神”的僭越.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将家庭成员解构成孤立的原子式个体,家庭成为个别性家庭成员“利益的战场”.应对家庭同一性解构的伦理路径是:以生态哲学的方法,通过中西方伦理资源的互释以及对当前中国伦理关系“新五伦”的把握,以其共同倡导的“伦理性的爱”为切入点,实现家庭伦理关系的生态整合;以精神哲学的方法,揭示“理性”对“精神”的僭越,还原家庭伦理精神而不是理性在家庭伦理观念中的地位,从而在意义世界使家庭真正成为家庭成员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三言二拍”中的“商家女子”是明代小说一类特殊的人物形象 ,它形象地反映了明中叶后期商业和手工业家庭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意识。她们由于商人家庭的影响 ,有的独立经商 ,有的协助丈夫经商 ,有的因忍受不了长期分居生活的寂寞而失节 ,作品都予以肯定或同情。“商家女子”形象表明了明代商业对妇女解放的促进作用 ,以及商业发展带来了市民阶层伦理、道德等观念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伦理观念非常强的国家。中国伦理观念一产生,很快就跳过生活和家庭,直奔社会,直奔政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充分表达了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特点。在科举制产生前,中国的官吏遴选办法叫“举孝廉”,“孝廉”作为家庭、家族中的伦理标准,就成了官吏选举标准。在家庭、家族乃至家乡,伦理道德是评价人的  相似文献   

4.
《紫颜色》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文章从伦理身份缺失,伦理意识觉醒和伦理环境压迫这三方面讨论了美国南方黑人女性被剥夺了最基本的为人子女、母亲以及妻子的伦理身份;失去了正常伦理属性家庭关系里本应享受的父母之爱与两性之爱。文章认为:《紫颜色》充分体现了黑人女作家沃克一贯主张的伦理诉求:即广大黑人女性只有通过自己的奋发自为,解除父权社会下"男尊女卑"观念的精神枷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现代家庭伦理与传统亲子、夫妻伦理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是否应当以及如何继承、发扬传统的家庭美德,这是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建设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以现代家庭伦理成因的“源原之辨”立论,认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家庭伦理,应立足于家庭关系变革的现实(“原”),扬弃历史地形成的家庭伦理传统(“源”),根据“原”的要求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从而实现“原”“源”的现代整合。并就“代际”关系危机和婚姻关系情、理失调的现状,具体阐释了传统亲子伦理和传统夫妻伦理在建设现代家庭伦理中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剑 《中国培训》2007,(3):51-52
一、女性创业培训是女性自主创业的催化剂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构造、以家庭为主的传统社会角色和传统的“女不如男”观念的影响,在就业、创业等各个方面都将比男性面临更多更严峻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她们对自己“社会人”、“企业人”身份认同的焦虑。正是鉴于此,笔者认为创业培训与职业培训的有效接轨,女性与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业知识以及女性创业成功典型的经常性接触,一方面能够消解社会、家庭以及女性本身为自己设下的重重阴影,提高女性对自我实现的认同,勇敢地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  相似文献   

7.
农村家庭伦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规范着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和谐与社会关系健康存续的支撑和保障。传统农村社会中家庭伦理主要是父子、夫妇、兄弟等“三伦”。这三伦因农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辩证对待传统家庭伦理与道德理性积极调控相辅相成,应成为现代农村家庭伦理建设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8.
一百多年来,人们对勃朗特“姊妹作家的兴趣越来越浓,菲利丝·本特莉女士曾经感叹:“这是在一个家庭中演出了一曲奇异的三重奏。”的确,勃朗特的时代几乎还没有开始妇女教育,她们的生平阅历极为简单,她们居住在远乡僻壤。但是就在这样在一个家庭内出了三位风格迥异的女作家。这种难以解说的历史事实,使勃朗特姊妹的影响超出了文学评论界,她们在传记作家、心理学家,神秘主义者。甚至精神病理学家那里也引起了广泛兴趣。对这一历史现象,西方的勃朗特研究者,有不少人是宣扬神秘主义的。他们把勃朗特姊妹的出现,归结为神秘的精神心理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把勃朗特姊妹重新放在她们的时代、她们的生活环境中加以考察,从而寻找产生这一奇异现象的各种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50年代的韩国社会中,因经济凋敝和家庭生活贫困,“洋公主”和娼妓这一女性群体大量出现,韩国战后小说对其进行了深入地描写和刻画,她们的形象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破坏韩国传统的贞烈观,冲击传统的道德伦理秩序;二是遭受父权社会的诘难、外国士兵的凌辱、家人的鄙视等多重压迫;三是因道德的羞耻感与负罪感,对自我进行否定性评价;四是丧失话语权,沦为沉默的他者。被迫沦落风尘的她们也成为展现战争带给人类创伤与痛苦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归有光认为伦理本原是“情之所在,即礼也”;其伦理观念为遵循正统,尤重三纲;伦理规则在具体运用中为我所用;伦理行为是维护礼法,宣扬“天人感应”。  相似文献   

11.
抗战前知识女性的婚姻观是民国期间一种激进的思想观念。觉悟的知识女性形成了崭新的婚姻观,认为婚姻应以爱情为目的,注重对未来丈夫个人的考量;女性应掌握自己择偶的权利,建立“小家庭”;号召晚婚节育,婚后继续工作;主张离婚自由,甚至部分人抱独身主义。婚姻观是民国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法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对于启迪整个妇女界的思想,变革中国的传统家庭,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乃至以“家庭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儒家忠恕的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其关键是一"推"字。就其深层意涵而言,忠恕不仅是一种"尽己而推"的道德思维,而且也是一种"因忠而恕"的道德信仰。同时,忠恕更体现为一种宽容的道德态度、推己及人以爱人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境界。如此阐释,不仅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儒家忠恕的深刻涵义,而且对于理解忠恕之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资源性支持作用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手写了一首题为《(女危)(女画)词》的诗,内容是赞美林四娘的忠义精神,但其中有作者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宝玉反封建传统的异端思想,是与作者“赞美女性”的创作主旨相一致的。在情节上这首诗是宝玉在睛雯之死到制作《芙蓉女儿诔》之间的过渡,两诗一为引,一为本,相辅相成,都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可看成是《红搂梦》反封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于理性精神和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他者"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渗透进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持久影响,发展出了以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缺乏对一般"他者"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公德困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建构尊重"他者"的伦理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变革,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者"的观念和习惯,以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现代伦理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女权主义已经使得女性的声音不再成为一种边缘化的声音,但是总体上看女性作家和批评家的“生态意识”都很薄弱,文化思想界关注作家的“精神生态”的人很少。鉴于此,从生态女性文学批评文化理念建构的角度切入这一时代的困惑,通过女性原则的重新确立、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生态精神”的大力倡导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强调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人类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命运,大力倡导和建构生态女性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啃老族"、"校漂族"、隐性就业族、"飞特族"问题,解析了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三方面原因,提出高校教育缓解就业"新族群"问题的对策: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加强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职业品质培育沃土;优化行企校合作平台,以实践促进职业精神内化。  相似文献   

17.
刘旭东  张旭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5):28-31,77
每所大学的校史都能够通过其校训加以透视,校训能够反映出大学的独特精神品格。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作为我国近代著名工科大学,在其早期办学历史中凝练成"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这一校训。文章通过历史的视角对该校校训进行解读,客观地揭示了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理念,以期传承校史文化,弘扬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新青年”与“新国家”思想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认为青年人只有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精神上都达到特定的目标和要求,才可谓“新青年”;陈独秀的“新国家”思想包含了对国家要素、国家主权和国家体制等方面进行探索的思想。他的“新青年”思想和“新国家”思想是互相缠绕,互相影响而发展的;由于“新国家”思想更具理想的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其“新青年”思想会超越其“新国家”思想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于教学本质的各种论说表明教学的本质的研究是充分开放的,并不应该拒斥某一个方向之外的别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因为理论是多元的,是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并存的,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行。多元观点的交流互补更有利于对教学的本质的理解。本文由教学的定义推导出一个自己以为是新的关于教学的本质的观点——教学属于人类掌握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方式,以此得出“教育的钟摆”的一个解释,推导出教学发展对于教学政策的依赖性,从新的角度论述了教学改革是教育的永恒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重评黄遵宪与丘逢甲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遵宪和丘逢甲同是晚清客家名人,“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两人自1889年京城相识便结下了忘年之交,在此后的十几年里经常书信往来和诗歌酬唱,交情甚笃。学界对他们的交往有着不同的解读,或认为“诗坛争雄”,或认为“亲密无间”。通过再梳理黄、丘的文字因缘,提出了黄、丘的诗歌酬唱和交往是自觉的,彼此并无意于诗坛争雄,但唱和的频繁程度和唱和中大量用典的现象,给时人造成了诗坛争雄的印象观点。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评价黄、丘的交往,即回归他们本身,回归晚清粤东客籍诗人群体,回归诗歌以及“诗界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