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觉新,是巴金的《家》里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性格异常鲜明、血肉极为丰满的一个。在长篇小说《家》中,觉新是一个为旧制度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  相似文献   

2.
巴金创作《家》,以内心一股青春奔涌的激流来审视觉新这类人物的人性中堕落软弱和上升坚强交织挣扎的困境,疾呼跟随"激流"冲破死水般的陋习旧制。同时,更多的人物如琴、觉民、觉慧、鸣凤,勇于跳出"家"的梦魇,探索追求未可知的前路。但特定时代家族所折射的无可名状的人际情感上的厚障壁,使青春的激流在行进中遭遇了无情的逆转与迂回。巴金坚持用"幼稚"的青春激流,来涤清人性丑陋的沉疴,冲破畏缩守旧的枷锁,歌赞穿越"乱山碎石"的少年英气。  相似文献   

3.
刘成 《文教资料》2011,(12):12-13
魏晋小说《世说新语》开创了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先河,塑造了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人物塑造方法多种多样。文章从《世说》怎样抓准特点塑造人物,把握细节描写展现人物人物内心,通过环境塑造人物,个性口语突出人物等方面对《世说》人物塑造的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家》与《四世同堂》都是与家族有关的小说,中心人物都是由作家们身边的亲人作为原型来创作。《家》中的觉新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又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这是因为取材的原型人物本就是不同类的人,因此写在小说中也不同,又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中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与理想冲突等原因,使觉新和瑞宣看似相同的两个人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家》与《四世同堂》都是与家族有关的小说,中心人物都是由作家们身边的亲人作为原型来创作。《家》中的觉新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又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这是因为取材的原型人物本就是不同类的人,因此写在小说中也不同,又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中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与理想冲突等原因,使觉新和瑞宣看似相同的两个人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对《红楼梦》人物塑造的阐释中,东观主人较早地提出了"补笔"和"特写"两种方法。认为人物描写离不开"补笔",适当的"补笔"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而且为了突出某个人物,有时需要着意描写——"特写"。这既丰富了《红楼梦》评点之人物论,也发展了明末清初以来关于人物塑造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7.
巴金的小说《家》中觉新这一人物,在文学史中长期是被作为批判的对象出现的。然而文学史家在批判之余总会显露出种种惋惜不已的心态,这种心态显露出觉新必然有其别样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从觉新对自身命运觉醒过程的考察中可以发现,觉新的这种对"旧"的割舍不断和对"新"的无限向往,使其成为一座由封建传统走向现代性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瑞宣与觉新形象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宣与觉新分别是老舍先生的小说《四世同堂》和巴金先生的小说《家》中的人物。类似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角色,使两个人在性格上有很多相同的特点;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氛围,又使两人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外,也使两者将相同的性格特点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文章通过瑞宣与觉新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对两者的异同步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9.
觉新形象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巴金《家》里众多的艺术形象中,觉新是被公认为塑造得非常成功的典型之一。作家把觉新独特的性格给予精心的刻画,展示了他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丰满而独具一格的艺术典型。 觉新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多年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议论:有人赞美他乐于助人;有人同情他的不幸身世;也有人则说他  相似文献   

10.
黄梅戏《雾里青传奇》是近年来黄梅戏舞台上难得的一出优秀剧目,该戏在主要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着自己显著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雾》剧对主要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节奏以及剧中情节推进节奏把握得颇为准确;《雾》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又一个特色,是始终坚持从"事件"出发,抓住"事件"下功夫;《雾》剧在形象塑造上的第三个特色,是剧中人物在情感起伏变化上拿捏的比较准确,人物心里逻辑线和贯串动作线索清楚。  相似文献   

11.
释“虢”     
从商后期算起,汉字的发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的形体、语义以及语音都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虢"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个常用字,一般用作地名、国名及姓氏,如虢国、虢仲等。虢的本义是什么,又是如何发展的呢?郭姓是如何起源的,虢和郭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文将揭示"虢"的字形和字义发展过程,以及"虢"同"郭"姓的联系,为研究"虢"文化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2.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96条第2款设置了“十倍赔偿”制度,对处理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维护消费者自身合法权益都有积极的意义。文章从以人为本、平衡协调、社会本位的经济法理念为视角,分析“十倍赔偿”制度的由来,并针对“十倍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天"在《窦娥冤》中多次出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天"为人之始,与人事密切相关,同时是至善的代表,亦能与人感应。窦娥对天的态度虽看似矛盾,但通过分析各主要人物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关汉卿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顽强抗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痴男怨女"怨女旷夫"等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往往望文生义,受"怨"字常用义——"哀怨、怨恨"的误导,把"怨女"理解为"哀怨、怨恨的女性",把"怨"读为"yuàn"。其实,"怨女"中的"怨"不是"哀怨、怨恨"之义,而是一个通假字,通"蕴",读为"yùn",是"蕴藏、蓄积"的意思。所以,"怨女"是指"已到婚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女子"。  相似文献   

15.
对同义词“寡、少”两字的辨析,从古至今观点众多,对先秦时期而言,二者的异同情况需具体分析。文章以先秦十一部著作为例,检索“寡、少”两字的具体使用情况,从共时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微,在诸多前辈专家学者的论断基础上,对二字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作进一步的探讨,从产生时间、语法功能以及词义等方面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把“解”类字的韵母读成“椰”类字和“叶”类字的韵母,即读为“ie”音,这是不正确的。无论是从汉语史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情况上看还是从音理上看,“解”类字的韵母都应该是“ia,”音。“解”类字韵母读音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来自“汉语拼音方案”的影响,而“汉语拼音方案”的不完善则又导源于“注音字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竹部的143个字进行语义上的归类,分出竹本身、竹的部位、竹器、行为及其他五个语义场。这种划分是相对的,分类义场与同义义场、总分义场相交织在一起。从竹部字所涉及的语义范围,我们可以看出竹这一植物在上古人们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乔瑜小说《大生活》的电视剧改编首先为主人公柳东及其周围的人物进行了定位,让柳东、丁爷、邱婶、洪雨、刘户籍、梁教授夫妇等组成了一个“成都好人”系列;第二,结尾的处理更符合中国老百姓钟情于完美结局的欣赏习惯,为全剧增添了“亮色”,但也淡化了一些人文哲理的思考;第三,管段民警、社区主任等新添人物代表了政府形象,暗示出人民公仆为民保驾护航的职责;第四,采用细节的蒙太奇组接方式进行人物塑造,让电视剧改编的影像色彩更为浓郁;第五,原著中出现的“夹叙夹议”,改编时表现出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9.
诗化小说《红楼梦》写了许多质量上乘的诗歌,作者通过代人物所作诗与写人物论诗,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诗学思想。从人物诗的个性化特征、人物论诗表达的诗学观念以及作者诗学观念形成渊源三方面进行论述,可以揭示出人物诗与人物个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物论诗体现出作者的诗学观念,进而找到作者诗学观念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20.
"裸官"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反腐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裸官"的腐败现象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界对于"裸官"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裸官"的概念及渊源;二是由于国际大环境、国内体制漏洞、"裸官"的行政伦理修养异变和经济理性追求导致"裸官"现象泛滥,带来经济损失、政治忠诚、国家安全和增加反腐难度等危害;三是在治理路径上,强化权力公开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和立法完善,加强作风建设以及打击惩罚力度,提高技术手段,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