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宏观的理论视角,考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文化热”现象.总结“文化批评”对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的得与失,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女性文学”揭示了文学自身所具有的“性别”特征;“女性批评”力求批评的“性别公正”;“女性写作”是女性重新命名的话语实践;“女性文学理论”凸显了理论上的性别烙印;“女性文学研究”实质上是对文学的一种性别分析。借鉴女性主义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和方法,将“性别”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运用于文学研究,不仅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评论》编辑部与新疆大学于 2 0 0 2年 8月下旬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联合举办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近 70人参会。会议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话题 ,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近年来 ,全国有关现代文学研究的会开得不少 ,但以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为专题而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还是第一次。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之一杨义先生在开幕词中指出 ,本次会议是从文学史和学术史的高度 ,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 ,是在 …  相似文献   

4.
挖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完善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更可以纠正错误观点,带来新的学术增长点,对研究主题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然而,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存在着不重视文学史料的倾向。本文从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学史料的问题入手,具体分析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旨在摆正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自2000年改版,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结合重点学科建设,开辟了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为标志和总名称,包含“现当代文学史”、“文学新视野”、“世界华文文学”、“中外散文研究”、“新诗研究”、“女性文学”、“经典重读”、“名家研究”等子栏目的全面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专栏。2002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并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以后,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0届年会暨“当代文学中的反腐倡廉与生态和谐”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8月14日―16日在贵州贵阳召开,会议由中国新文学学会、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联合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教授、贵州省文联主席顾久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赵守盈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永健教授、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长谢廷秋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会。代表们就“官场小说”作家作品研究、“反腐小说”评价、反腐题材影视剧创作研究、生态小说创作的得失、生态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2006年11月2日至5日,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50余名代表与会,会议围绕“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会议期间,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会,实现了学会的新老交替。[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席扬 ,男 ,1 95 8年生。 1 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 1 996年破格晋升教授。 1 997年应邀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地进行学术访问。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席扬教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实践中 ,一向以宏观把握与理论分析见长 ,他的论著也多以对对象的理论性思辨显示自我的学术个性。例如对“新时期文学”“赵树理和山药蛋派”的“文化学”研究、对中国现当代作家写作行为的“修辞学”研究、对现代散文作家进行的“知识分子精神史”式的研…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中国华文文学研究界,古远清先生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的《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以及最近在台北出版的《台湾当代新诗史》,曾在台湾学术界掀起层层波澜,宝岛诗界均把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古继堂并称为“南北双古”。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是现当代文学重大命题的一个理论浓缩,90年代“现代性”视角的引入使它受到了系统批判。但这种批判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二者在方法论上有一致性,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应简单否定,而应该坚持历史批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变化对文学经典阅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浅阅读"大行其道。重视经典阅读、体悟经典魅力显得尤为迫切。基于此,综合理论分析、实践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着眼于现当代文学的整体,以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为对象,从文学研究的视角,分析了提出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几点初中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的教学策略,以期起到一定参考和帮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建构与批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批评体系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是文学场中影响着文学发展和对文学发展如何评价的重要问题.中国当代现存的文学批评虽然有多种批评体系和多种话语系统,但是缺乏能够对当今文学进行有效阐释和批评的原创性文学理论.我们的批评体系和批评话语没有形成一个合理而有效的文学批评机制,以应对当今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批评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批评机制和评价机制,尤其是多种原创理论的建立和共存,多种批评体系的平衡共存形成一种合力,对当代文学作出合理而有效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月8日至12日,由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参加会议的主要有《新华文摘》总编张耀铭、《文艺报》主编阎晶明、《文学评论》副编审吴子林、《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李云雷、《当代作家评论》副主编张学听、《中国文学研究》主编谭桂林、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关键性因素.1990年代之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非常薄弱,成果有限,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的语言工具观,仅仅在语言形式的层面上研究文学不可能深入到文学的根本问题,不可能认识到文论术语、概念和范畴的话语意义,也不可能认识到翻译作为语言转换所造成的文本差异性.1990年代之后,由于受西方现代语言学、语言哲学、文学理论、翻译理论的影响,文学研究在语言的层面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文学理论话语研究、文学问题关键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思想层面研究、翻译文学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目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文学语言问题的史实清理与理论问题、文学话语与文学理论关键词问题、翻译文学与文化和文学交流的问题、文学语言的诗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和文学理论具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在199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方法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之后,打破了上述局限,对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论及现代性时,必须注意几个问题。如对“现代性”概念的把握、在文学与史料建设的互动关系中体现现代性、注重文学本身的审美性等等。在明确以上问题的基础上使用这一理论,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虚构性特征 ,西方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 ,直至当代的文学理论 ,历来讲得十分明确和十分突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关于文学虚构性的认识主要表现在明清小说戏曲理论文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学虽然普遍认识到文学的虚构性 ,但论述文学特征时并不突出它。中西文论在文学虚构性特征认识和重视上的差异 ,主要是由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特点和中国文学思想的特点造成的。中国文学理论不突出文学的虚构性特征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现当代文学关注20世纪初迄今发生在中国的文学活动,统揽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分析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传播及其折射的文化社会心理。30多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发生了很大变化,本学科力图运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以新的文学史观、教学理念重新诠释屮国现当代文学的内容与历史经验,打破原有文学史格局。同时顾及教材的稳定性和知识点分布的全面性、系统性,注意与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是中国文学发展的结晶,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和视野的变化,中国现当代文学所面临的分歧与发展方向越来越大,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越发模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现状的研究,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和表达形式的研究.语言的运用也逐渐走向“国际化”,似乎与世界文学的接轨过程就是一个自由语言文学的过程,只要在词语中涵盖与“世界、全球、人类”等的内容时,就变得非常神圣.而对于曾经过往的历史词汇,比如“翻身、解放”等,就变得陌生、羞于表达.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怪现象.本文将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角度来阐述和分析,希望能借笔者粗陋的文字,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今后的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肖佩华先生的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市井叙事》(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该书将“市井”作为独立的概念范畴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类型学研究框框,从而使中国城市文学、市民文学在民族文化范畴和中国“现代性”范畴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为文学史尤其是市民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该专著对于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现代都市文学研究与京海派文学研究,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意义和学术上的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中的“重读”主要是从文化学的视角切入文学作品、文艺思潮的。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重读”的关注点亦由文本的外在研究转向内在研究。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现当代文学批评、研究进一步冲破了政治的规约,但重利轻义的道德观念也使得“重读”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