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魏晋诗坛上曾出现了大量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挽歌诗。魏晋文人们所以能突破传统挽歌的表达方式而使挽歌成为个体抒情的特定文学样式,有时代思潮影响和文学观念发展的双重缘由。而且,“死亡”主题在魏晋具体各个时期文人挽歌诗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它展示着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生命观和诗歌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德育是善待生命的道德教育。它善待个体生命,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它善待生命生成,使道德学习过程成为学习主体个人的真正诞生的过程;它展开平等对话,建构"我-我-我"的师生之间、同伴之间有着共同话题的平等的对话关系或伙伴关系;它实现向生活之境、自然之境开放,向生命个体、生命的未来开放,向道德价值标准、教育方式方法开放;它创设情境以营建体验课程,并以诗意语言演绎生命故事。  相似文献   

3.
丁晓明 《考试周刊》2012,(31):174-174
1.生命关怀 1.1生命关怀的定义。 生命关怀是对人类和人的生存情况和生存价值最深层的关心与热爱,它是以生命中实际的需要为起点,为生命创造出自由和自然的状态,帮助生命领悟和体验生命的价值所在,以便于更好地实现生命的全面发展与协调。个体的生命关怀其实质上是关怀个体生命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不同个体的生命是不同的、独特的,并通过各种经历、感受展示出来,从而使生命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从国内外已有的生命教育主题和生命教育对策出发,概述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析在生命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应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的构想,从而为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借鉴。最终目的在于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命教育是德育的主题,它可以唤醒个体的生命意识,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对比德国的"敬重生命"教育,我国的生命教育应该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育,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培养人的生存智慧,教育的目标应是提升生命价值,使学生珍惜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影片《生命之树》和《焦土之城》,可以从比较视阈下分析出两部影片在不同的主题意义以及叙事方式上所共同展现的隐蔽的女性主题。无论是对生命的反思、个体的追问还是对于人伦的建构,两部影片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同样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7.
体悟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种教育实践方式。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处于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阶段,然而在生命教育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可以发现,生命教育开展的方式存在着些许问题。体悟的生命教育实践方式具有尊重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尊重个体生命的生成性,注重个体生命的亲身性,注重生命教育的自主性,注重生命教育的无时空性。体悟的生命教育实践方式需要生命个体情感参与,要善于运用体悟的生命教育情境,开展体悟的生命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运用体悟式生命教育资源。因此,实施体悟的生命教育实践方式是生命教育发展的趋势,对生命教育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生命与教育两者的关系成为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和关注热点,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就此问题给出了近乎相同的答案,那就是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成长过程和成长规律,教育必须彰显生命价值,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意义。教学是  相似文献   

9.
知识学习是个体生命的重要历程,它基于自然的生命,在现实的生命之中,追求生命质量的完善.正因为如此,知识教育成为一项直面个体生命,并以提升个体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拜伦是一个有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他以自身的生命历程和文学实践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死亡、生存、生命价值等个体生命的自主意识进行了阐释,以其独特的见解及其实践而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文学现象。拜伦的生命意识是我们解读其作品的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建安文学生命忧虑的成因、内涵及消弥之法,指出其与《古诗十九首》及正始文学的差异,并肯定了这是建安文学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文学与建安文学作为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两种文学思潮,它们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都是从当时社会统治思想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实现了文的自觉。从其思想意义上来说,它们都标志着人的觉醒,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文主义文学与建安文学都表现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视,赞美自我、肯定自我;其次,人文主义文学与建安文学都表现出追求个性解放、享乐人生的精神,尤其重视对"情"的描写。  相似文献   

13.
主“气”、尚“风骨”的建安文学,它的精神实质是在张扬某种“力”,但这种张扬并不是文人个人的主观愿望和兴趣。从根本意义上说,这种“力”乃是汉魏之际,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文人生命态度等人文条件中蕴涵着的各种矛盾冲突生成的“力”,互相碰撞、互相激荡所形成的合力在文人以及文学上的客观效应和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14.
生命宇宙化倾向是新文学最值得注意的命题之一。创造社小说以突出自我意识为表征,以扩展生命时空为策略,以强化主体精神为目标,将个体生命置放在宇宙这个宽阔的时空中,去展现其存在、追求以及价值。宇宙观和人生观的契合,生命体验与社会体察的交融,生死界线与生命境界的言说,拓展了创造社小说生命宇宙化的思考空间。生命宇宙化在创造社作家那里,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性境界,彰显了个体生命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魏晋是道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巨大作用的时代 ,其发展阶段是 :建安年代是道家人生哲学挣脱外在束缚 ,追求人生真实的内容迅速扩展的时期 ,以曹丕、曹植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以此为指导 ,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思想的解放、人生的深刻认识和道家人生哲学的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是道家人生哲学走进生活的一个必然的阶段。魏晋之际的竹林时代是道家人生哲学在理论上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 ,正是在这一时代 ,道家的人生哲学获得了较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道家学说成了竹林士人不二的选择 ,成了士人的人生指南 ,而在对道家人生哲学的理解和实践中又呈现出了多样性。至东晋 ,随着郭象等人内圣外王思想的普遍认同 ,士人对道家人生哲学的理解和实践趋于一致 ,人生被切入到审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建安时,以诗赠答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曹植赠答诗在情感、意境上较传统赠答诗有新开拓与创变,探析其诗歌表现的政治内涵与人生遭际,有助于获得对曹植诗歌特点和独特成就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年代学角度看,建安十三年、建安十七年均是建安文学发展和转变的重要年份,文人心态、文学创作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前后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建安十三年文人齐集邺城,建安文学开始进入创作繁荣期,建安十七年阮瑀之死对建安文人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建安文人的心态由乐转悲;表现在文学题材上便是大量以寡妇为描写对象的哀悼之作的产生,由此拓展了建安文学的创作题材;文学风格上则是哀感之心大于雄深之气,伤生之意多于哀世之情,使建安文学展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倾向,在建安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士风是指当代士人的精神风尚。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必然会受到当代士风的影响。建安士风对建安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社会上的重文风尚为诗歌创作的繁荣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其二,建安士人的济世情怀是形成慷慨悲凉诗风的重要原因;其三,建安士人的个体自觉意识使诗歌形成了总体特色下纷繁多样的创作个性;其四,建安士人怡情悦性的生活观使诗歌的审美属性得以强化,创作趋向华美精工。  相似文献   

19.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是用道义书写的精神力量,尊重生命个体,揭示事件真相,用心灵吟唱。用道义书写,源于作家的良知,是一种纯粹的写作,是一种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0.
乱世呼唤英雄,建安时期是战乱的年代,形成了英雄崇拜的高潮。建安文人虽然普遍有着强烈的英雄情结,但是真正具备英雄气质并作出英雄行为的,除了曹操再无他人。建安文人处在时代和个人命运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有着悲凉慷慨的心理体验,曹操心境的悲凉还基于他对战争的人道主义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