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数民族地区特定的生境是其特定文化产生的基础,文化的传承要靠教育。但在全球化中,民族文化的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学校教育大都以主流文化为主,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通过社区教育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其不至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湮没于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苗侗民族混农林文书为讨论的起点,通过对混农林文书所承载的山地民族混农林复合经营的文化生境的实证分析,重点探讨了我国西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态间的耦合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3.
人类追求"自然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的实现,这一趋势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文章以生态学视角分析了当前全球化生境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异化现象,重点提出在西方多元文化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应该维系着传统生态体育观的传承、民族信仰的传承及乡土性、仪式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思路,在理性与科学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化、区域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江苗寨的文化认同,源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贵州西江苗寨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认同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西江苗寨旅游发展中文化认同的变迁及其驱动因素,提出促进其文化产业平衡发展、重构文化生境、构建文化终极关怀、民族文化治理和促进奖励激励等有效的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族教育既要放眼全球多元文化教育,也要着眼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框架.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目的在于挖掘学前儿童熟悉的生境知识资源,使课程内容贴近学前儿童的生活,进而通过传承民族文化,在学前儿童的思想意识中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地方课程体现课程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适应性,体现课程对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具有方向性、民族性与地域性、传承性、多元性与开放性等特征,具有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彰显办园特色、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健全课程体系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来源于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生境的。文化多样性应该是人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这是我们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最基本点。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殊性,往往是这个地区或民族赖依生存的精神支柱,这种文化的认同往往成为一个地区人民或一个民族"自信"的基础。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民族整体上的"自信"往往不够,面对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优势"民族文化进入,这种传承社区、文化生态区对整体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自我恢复能力十分有限。东亚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较快进入和完成现代化过程,但其传统文化却得到较好的保护,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较好结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7.
壮族村寨是传习壮族山歌文化的基本单元,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是保育壮族山歌文化的基本生境。通过对那贯屯的田野考察发现,壮族山歌文化的传统生境已然嬗变,山歌文化传承的村寨依托已经消解,山歌传承现状和前景实在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8.
生存于不同生境的人们的共同体,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凭借这种文化,人们又共同结合成一个社会聚合体——民族。同一民族的成员凭借其特有的文化去征服、改造、利用和协调其生存环境,从生存环境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物质与精神养分,以创造所有成员的全部生存条件,来维系该民族的延续与发展。于是,生境、民族、文化形成为一个连环套。在这个连环套中,生境是民族生存的基础,文化既是民族在应对生境过程中的创造物,又是民族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文化成为这个连环套中最关键的环节。在文化的规约下,民族具有自身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在民族中小学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等同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传承,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等同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式传承,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等同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外生和他者传承等方面。厘清这些误区,将有利于提高民族中小学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实效性,并促进民族中小学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试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冲击对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和文化冲突对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二是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生活世界的分离,主要表现为生活世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逐渐弱化和科学世界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非生活化;三是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忽视民族文化传承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忽视全部教育活动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和忽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师资培训。  相似文献   

11.
口传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个理想的生境。解放前,口传《阿诗玛》传承良好,主要缘于它有一个理想的生境。普通民众对原始宗教的信仰,普通撒尼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它有广泛的需要,以及在撒尼社会中有它丰富的传承渠道,等等,是这个理想生境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正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民族地方高校应该成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心。民族地方高校所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特色学科、文化引领等条件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提供重要支撑,可通过将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办学理念,加强民族文化研究,建设特色学科,开设传承班,设置选修课,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发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利用传播学研究民族文化的传承,无论在文化内容方面,还是技术方面,传播学都对民族文化传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现象表明传播学为民族文化传承开辟新的途径。本文试图利用传播学的手段对民族文化传承进行细致研究及传播学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嘉斌 《考试周刊》2012,(17):25-26
分析南涧彝族“跳菜”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跳菜”。“跳菜”具有较强的独有性、民俗性、原生态性、活态性、群体性等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建设与发展工作应注重“文化自觉”意识养成.在营造“文化生境”、建立长效机制、健全管理和参与体制、产业综合化发展、“非遗”申报、教育引导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拓展。  相似文献   

15.
从传承弘扬民族文化重要领域的学校教育入手,分析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及重要性,阐述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中心校探索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途径与方法,诠释扎实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视域下的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主要论及传承要素及传承模式两个方面。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要素涵盖传承主体、传承客体、传承媒介。受教育运行规律,民族文化生态变迁的影响,仫佬族民族文化传承模式呈现为直接传承与间接传承相互转换模式,单向传承与双向传承相互对接模式,日常传承与专题传承相互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17.
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结果。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文化多样性备受关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已经成为关注民族生存的研究者研究的重点问题。对近年来有关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危机、方式、机制、传承场,特别是学校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当前,少小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与制度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一方面促进了少小民族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少小民族地区面临着新的挑战——其民族文化传承断裂,因而做好发展与传承间的平衡成为当前少小民族地区的必然。成人教育在促进少小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有其优势,因而成人教育应有强烈的文化传承使命感,树立正确观点,营造良好氛围,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目的之一,在教育内容中渗透民族文化,以促进少小民族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9.
朱俊平 《广西教育》2023,(3):165-168
本文分析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性传承的价值意蕴,以及面临传承价值偏离、传承场域缺失、传承主体离席、人文价值缺失、生存空间狭窄、传承主体断裂的危机,阐述凸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主体、创设多元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场域的创新性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5,(9):119-124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正在不断消解和重构。学校教育因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方式,成为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承场。但是,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如何处理好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二元关系成为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