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作报道,以其权威性和指导性在军队和武警部队报纸宣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不少工作报道类稿件质量较高,但也有一些稿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写领导多、写基层少,写过程多、写经验少,写一般工作多、写中心工作少,写表扬稿多、写抓问题稿件少。此外,有些稿子写法老套,角度不新,千篇一律,缺乏新鲜感。  相似文献   

2.
如何把经济新闻写得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是当前新闻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最近认真阅读了20家报纸的80条经济新闻,按“真、短、新、活、深”的标准,浅作分析。从报道内容来看,大部分报道是几种做法,几条经验,几个数字,而唯独缺少生动的新闻事实。从报道角度来看,这类报道一般是工作角度,如从领导角度提问题,从业务方面写总结等。从表现手法来看,这类经济报道绝大部分是观  相似文献   

3.
唐永忠 《新闻窗》2006,(4):22-22
如何把经济报道写好、写活,使经济新闻更具可读性和亲和力?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让经济报道形象化表现,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的角度来着眼、来入手,用“贴近性”代替“指导性”,用“新鲜性”代替“理论性”,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气息和现场真实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农事活动和农业工作都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农业报道围绕着生产和党政部门的中心工作,同样表现出季节性。因此,有人把农业报道称为唱“四季歌”。当前,一些地市报的“四季歌”却存在“五多五少”。着眼领导工作的报道多,着眼农民、基层的报道少;会议报道多,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劳作的报道少;季节性的应景报道多,有深度的报道少;结果式、“马后炮”式的报道多,进行式、指导性强的报道少;形式呆板的报道多,充满乡土气息的报道少。笔者认为,四季歌唱不好,虽然和农村改革的进程、农业生产的实际等客观因素有一定联系,但根本的原因在主观方面。通过编辑记者的努力,“四季歌”不仅能够唱好,而且还有一定的方法可以掌握。  相似文献   

5.
正经济报道要把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呈现给读者,就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以通俗、易懂、有趣、生动的形式来表现新闻。如何写好、写活经济报道,使经济新闻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读者?这就要求必须加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的角度来着眼、入手,多些贴近性、指导性,少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怎样把经济报道写“活”?笔者认为,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源于生活关注百姓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出现了“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是因为记者跑“上”多,跑“下”少,听领导、专家“指出”的多,听群众反映的少。还有的经济报道片面追求“理性色彩”,忽视了事实的生动展示,犹如一篇冗长的说理文章。而有的记者却将自己的视角“下移”,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其生活性和服务性增强了,新闻也就“活”起来。1996年,…  相似文献   

7.
工作报道是军事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工作报道对于部队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近些年来,工作报道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它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浅”、“平”、“旧”和“呆板”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它指导作用的发挥。要克服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报道的水平,必须在求“新”、求“近”、求“活”上下功夫。一、来“新,,新闻除了强调它的真实性之外,特别重要的就是它的新鲜性。只有新,报道才有新闻价值,有了新闻价值,新闻的指导性才有根据和依托。但有的报纸却忽略了指导性与新闻性的关系,往往片面地强调指导性,…  相似文献   

8.
报纸主攻消息不仅有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个质的问题。消息之不尽人意,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呆板、老套、缺乏鲜活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让消息鲜活起来,无疑是新闻工作者在主攻消息时必须下力气研究认真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克服题材上的唯上病,多反映来自群众、来自实际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时下见诸报端的消息,尤其是要闻版,题材唯上者较为普遍,不同程度地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会议报道多,实际工作少;领导机关报道多,基层单位和群众报道少;工作角度报道多,读者需要角度报道少;综合报道多,典型报道少。读者对此较为不满,有的甚至戏称报纸是“黑头文件”。当然,重要会议、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经济报道存在着“死、慢、长、浅、窄”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 一、改“死”为“活”的关键在于多从群众的角度,少从工作的角度;多从消费的角度,少从生产的角度采写经济报道. 二、改“慢”为“快”,增强经济新闻的时效性.改总结式报道为连续性反映;努力寻找新闻根据,增强新闻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10.
电视经济新闻在电视新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播出条数多,所占比例高,播出时间长。但是,它的观众并不很多,影响、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据观众调查,愿看电视经济新闻的只占20%左右。究其原因:内容单一,枯燥乏味;从业务角度报道多,从群众关心的角度报道少;见物不见事,见事不见人,简单肤浅;解说和画面脱节,不管解说怎么说,画面总是机器运转、烟囱冒烟、麦浪翻滚、新房成群,可看的东西不多。电视经济新闻如何改进才能受到观众欢迎呢?我认为要重点突破,在“宽、近、人、画”四个字上多下  相似文献   

11.
江凌 《新闻传播》2009,(12):11-13
四、中西媒体会议新闻报道的表现风格、形式和技巧的异同 1.行文风格庄重严肃的“硬新闻”式报道与“硬新闻软化”式的报道 甘惜分先生认为.硬新闻是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软新闻是指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①张威教授认为.硬新闻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中大型的动态新闻形式。  相似文献   

12.
经济报道的难点在哪里?群众认为离他们太远;领导认为跟不上形势,深不下去,指导工作不力;记者、编辑则感到难度大,搞好不易。当然,这些年经济报道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一些不足也逐步在新闻实践过程中得到改进。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我们认为当前经济报道中的主要问题是:在宏观指导上力度不够,满足于零打碎敲,一些记者习惯就生产写生产,从生产领域报道多,从流通、分配、消费领域报道少;从领导角度和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市场经济规律报道少。正如一位名记者所说,旧经济报道模式的问题在于把活生生的经济活动“层层剥皮”,剥至最后只剩下干巴巴的“骨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经济报道领域不断向深广拓展,报道质量有明显提高。但是,也必须看到,经济报道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些报道没有新角度,写法呆板、老套;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群众生活的角度报道少,很难引起群众的广泛兴趣;思想性不强,就事论事,对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重大问题揭示不够,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增强经济报道的通俗性、可读性,使之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为当前经济报道中亟待探讨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报道面窄,是个常见病。就经济报道来说,反映经济建设的多,反映经济生活的少;写事多,写人少;写人中,又是写领导多,写普通群众少;表扬报道多,批评报道少;微观报道多,宏观的报道少;肯定的经验报道多,探索性的报道少;发达地区的报道多,后进地区的报道少……有一篇来稿,是反映苏南某乡变化,投本报“乡镇新谱”栏的。该乡过去贫困,乡集镇只不过是土路穿中过,破屋竖两边。那飞扬的尘土、低矮的店屋、倾斜的门框与憔悴的农民,  相似文献   

15.
《新闻窗》2006年第4期发表唐永忠的文章《经济报道的形象化和生活化》。文章指出,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并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角度着眼、入手,用“贴近性”代替“指导性”,用“新鲜性”代替“理论性”,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气息和现场真实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闻是指有关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人民日常经济生活的报道。由于它与人们的关系密切,因此拥有比较多的受众。但是,经济新闻由于较多地涉及生产过程和一些数字,往往呆板枯燥,缺乏可读性。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新闻的导语中,常常出现一些模式化的句子,几乎成了“通用零件”,只换一个地名和几个数字,大都可以套用。这就使得经济新闻失去了一些读者。经济新闻如何把导语写得亲切自然、抓住读者的心呢?这就必须选准角度,使导语具有吸引力和新鲜感。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改革中,提倡提高新闻的服务性。怎样才能增强新闻的服务性呢?以我之见,必须通过学会写好和多写“服务性新闻”,才能使新闻的服务性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什么叫“服务性新闻”呢?从狭义上讲,凡是在人们物质生产和享受、精神生产和享受中,带有服务性成分的新闻,就叫“服务性新闻”,它与“指导性新闻”是相对而言的;从广义上讲,就是为人们的物质生产和享受、精神生产和享受而服务,它符合新闻的本质和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和功能。这里主要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谈谈“服务性新闻”的写法问题。首先,要把“服务性新闻”看作是一个新闻内容的品种,而不是一个新闻体裁的类型。所以,它的写作,可以根据不同内容运用所有新闻的体裁形式,甚至包括新闻评论在内。其次,要把指导性的服务新闻放在第一位去写。中央领导同志指出:“用事实教育人、鼓舞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经济宣传报道难以摆脱简单化、程式化的框框,很难激起听众收听的兴趣,更难以产生具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佳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宣传的报道面太窄。那么,怎样拓宽经济宣传的报道面,我有这样几点体会。一、转换报道角度,打开经济新闻的社会视角。要改变以往经济新闻的写作角度。把从经济工作的角度写经济新闻改为从新闻的角度写经济新闻。要把经济新闻从领导的角度,工作的角度,生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2006,(12):26-26
《新闻窗》2006年第4期发表唐永忠的文章《经济报道的形象化和生活化》。 文章指出,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让经济报道形象化,把理性的东西感性化,并用形象语言包装,从生活角度着眼、入手,用“贴近性”代替“指导性”,用“新鲜性”代替“理论性”,加强经济报道的生活气息和现场真实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是报纸宣传的主体,在报纸宣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有些经济新闻由于“三多”(专业术语多、概念多、数字多),往往写得枯燥、呆板、干瘪,缺乏可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