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渼陂是唐代长安地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渼陂以其秀美的景观吸引着一大批文人士子前来观光游览,而历代文人士子则在渼陂留下众多优美的诗文篇章。在陕西省政府大力开发渼陂旅游文化景区的大背景下,本文将唐代渼陂文学作品作为本文的研究目标,并试图以上述文本为基础,勾勒出唐代渼陂文学作品的思想脉络。本文主要运用陈寅恪先生"了解之同情"的史学研究方法,尽量站在古人的处境分析文本中蕴藏的思想内容;在上述基础之上,本文还试图将渼陂文学作品和渼陂的时代兴衰、唐代文学思潮联系在一起,最终抽绎出一条唐代渼陂文学作品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
《史记·河渠书》“披山通道”不应写成“陂山通道”,“陂”直至《后汉书》时期才发展出“依傍”的含义。在古代“披”与“陂”是一组同源词,且存在互通现象,但需要分辨不同的义位,“披”字内部分为音“攀糜切”的披1和“彼义切”的披2,与“陂”形成同源关系的是“披2”;又,“披1”与“被”是古今字,两字在替换过程中,“披1”由于词义沾染也产生了“依傍”的含义,古代学人因此误认为“披1”与“陂”相通,造成误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梳理、论证和分析,发现木兰陂管理制度的演变和地域社会的变迁高度融合,从宋至明木兰陂管理基本上由“民间”因素主导,从宋元时期的“家族共管同修”模式发展为明时期的“官民共管”模式,相应的日常管理和维修也由“陂正副-甲头-小工”的陂司制度演化为“水利老人-小工”制和“董役”制的结合;揭示融合过程中国家和地方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民间势力参与木兰陂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程度不断加深,水利管理与国家赋役系统结合的趋势也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4.
明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广西地处我国南疆,虽然还没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但随着发达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加强,明代广西社会经济也有着比较明显的发展。 农业 明代广西农业的发展是从多方面反映出来的。首先表现在农田水利发展上。明代广西各地修筑的陂塘堰坝相当普遍,能够灌溉十顷以上的陂塘堰坝为数已不少。据黄佐《广西通志》卷一六载,宾州建筑的陂塘堰坝就有40处以上;上林县交通并不很方便,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也不容易,但也建筑了30多处的陂塘堰坝。灌溉面积达十顷以上的陂塘堰坝,苍梧县有沙村陂、石塔陂、漏塘陂、林滩陂和大陂,藤县有莲塘陂、大桶陂和法冲陂;岑溪县有水波陂、大塘陂和河断陂,玉林州有官陂、赤堪陂、(亚鸟)桥陂和绿袁陂,博白县有龙母陂,北流县有坑塘陂,陆川县有老稿陂和暗螺陂,兴业县有南山陂,宾州有新官陂,五屯千户所有座峒大陂,东岸村陂和长沙陂,河池州有罗家陂、蒋村陂和官村陂堰;灌溉面积达一百顷以上的有玉林州的都毫陂、三山陂,河埠陂,银水陂、锦陂和林陂等。另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六至卷一一一广西部分各府州县目下载,庆远府的官陂,河池州的古浪溪和怀德  相似文献   

5.
“诗言志”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源头,随着它的发展与后人的不断丰富,成为中国诗论的价值导向,塑造了中国诗歌的道德品质,规范着历代文人作诗、评诗.本文力图从“诗言志”内涵及其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诗人以诗“言志”形成的含蓄的文化道德传统、读者以“志”读诗塑造的忠君爱国的道德观念三个方面,论述“诗言志”对诗论的影响.这种影响支配着人们对诗歌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国诗歌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形成了中华民族讲究独特且优良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职校英才     
林照虎,江苏省丹阳吴塘职业高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1982年任教。从事职业教育管理8年来,以“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积极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带领全校师生走多层次办学和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教育先进学校”、“镇江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丹阳市管理精品学校”等光荣称号,并被丹阳市教育局评为首批“丹阳市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基地”。  相似文献   

7.
<正> 通读门立功同志的新著《历代诗话撷英》,感到这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与资料价值的潜心之作,颇具特色。一、选材精审,评述多有新见。著者站在当代意识的高度,对历代诗学资料进行精心审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散见于史籍、文集笔记及历代诗话专书中的大量诗学资料进行汰除糟粕、采撷菁英。如诗道一节,既精选了“言志”说的大量资料,又采撷了“缘  相似文献   

8.
正吴歌桃李声,塘水源头清!2017年8月,丹阳市吴塘初级中学与皇塘中心小学合并组建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定名为"丹阳市吴塘实验学校"。树高千丈,追本溯源。丹阳市吴塘中学始创于1923年,为我市历史最悠久的中学。近百年来,学校不断发展,曾三迁校址、七改校名,培养出了一大批知名校友。近年来,学校利用原职高校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新  相似文献   

9.
一花一世界     
(一)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杏花在清明前后开放,正是柳绿 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 “红红白白 一枝春,晴光耀眼看难真”。清明也是 气候多变的时节,“清明时节雨纷 纷”,可是有了杏花,寒意料峭的春雨 也变得可爱了, “沾衣欲湿杏花雨,  相似文献   

10.
蓬峰庙是澳门三大名刹之一,其始建年代在学界众说纷坛。从明末澳门地区佛教发展过程与内地佛教的关系、历代学者对蓬峰庙的研究、蓬峰庙早期既是神佛寺庙又是民众、商贾集聚议事之地等情况分析,蓬峰庙应始建于明末。  相似文献   

11.
历代以来,一提起“郑声”,人们往往把它和“淫”联系起来,这是不对的,应该全面真实地认识“郑声”。首先,“郑声”是郑地的俗乐;其次,“郑声”是音乐新声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船山通过对历代改革的评价,构建了以变化史观为理论依据,以顺天理必然之势为指导思想,以民生关怀为价值旨归的改革理论体系。船山注重民生关怀的改革思想,对于今天的改革仍然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今西安城是在唐皇城基础上筑建而成,但与唐皇城并不完全重合:西、南两个方向是利用原唐皇城城墙旧基,而东、北两个方向却分别向外拓展。其“拓城”工程实施于何时,说法不一。《明太祖实录》栽有明初耿炳文、濮英等“拓城”之事,现今多据此认为今城定型于明初,是为“明城”。而清嘉庆《成宁县志》据五代后周显德二年《永兴军牒》等文献记载,认为西安城自唐末天祜年间韩建筑“新城”时即“已越皇城而东,与今城无异”,即今城定型于唐末,是为“唐城”。本文对此两种说法及其依据作了较为深入的辨析。  相似文献   

14.
宗法制度文化是西周至明清形成的确立政治体系、分配权利义务、处理人际关系等规则和人们对宗法制度价值的认同、对宗法制度规则的遵从态度和习惯;制度变迁后,宗法制度文化以观念和习惯的形式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应正视并积极引导其实现正向度转化,发掘其现代价值并进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的研究中,"意境"仅仅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或审美理想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实际上它更多地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展现.唐人追求一种诗歌的"意境",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这种对超越性人生的追求,尽管贯穿整个文化史,但无论是在此前还是之后,都未有在唐代时所展现的蔚然之势.同时它与在其他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厌世性超脱也有着根本性区别.可以说,"意境"说的产生,正与唐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中间位置相照应,是人生精神达到盛世状态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在以往的研究中,“意境”仅仅是作为一个诗学概念或审美理想被人们广泛接受,但实际上它更多地是一种哲学思想和人生观的展现。唐人追求一种诗歌的“意境”,实质上是在追求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这种对超越性人生的追求,尽管贯穿整个文化史,但无论是在此前还是之后,都未有在唐代时所展现的蔚然之势。同时它与在其他朝代所呈现出来的厌世性超脱也有着根本性区别。可以说,“意境”说的产生,正与唐代在中国古代史上的中间位置相照应,是人生精神达到盛世状态在艺术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宗师是在地方上设置的掌管宗室事务的官员,它是在掌管皇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宗正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宗师一职并非唐初始置,且宗师一职虽然称呼相同,但其地位与权力,历代各不相同。本文就其历史渊源及演变情况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18.
先秦孔子以"诗"为教,言修身当先学诗,强调诗的政治教化作用,即为"诗教". 后世推尊儒学,奉《诗》为经,"诗教"思想遂传承久远. 探其广传之根源,其一,"赋诗言志"[1]对春秋时期"诗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极好的推介作用;其二,"独尊儒术"是"诗教"思想极盛于汉的重要原因;其三,封建科举取士制度是隋唐及此后"诗教"思想在士子阶层广为传承的根本原因;其四,宋元明清时期话,本小说、杂曲百戏等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样式,也使"诗教"思想得以在市井细民之间广泛传承. 及至近代,虽因读经之衰落而致"诗教"思想沉寂良久,但今人若能在继承古之"诗教"传统基础上,假之现代科技之条件,丰富创新"诗教"之传播方式,必将有利于"诗教"思想之复兴,有助于"诗教"兴国之大业.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既在前代基础上有所超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又对以后的朝代产生很大的影响。宋代社会虽然被人们称之为“积贫积弱”,但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和谐安康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与表现。而浓郁的人性化更是这个朝代的突出特色,也是其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考察宋代社会人性化,首先就应该探索其制度建设中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20.
论雷祖的诞生及其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祖陈文玉并非历史上的真人,唐宋有关陈文玉事迹的文献,都是明清以下伪造出来的。陈文玉是统治者为神道设教的政治需要、民间雷神崇拜习俗、通俗文学创作合力虚拟出来的人物。陈文玉虽是虚拟人物,但他在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否认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