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4年10月,三联书店出版了“绿家园”创办人汪永晨的摄影图文集《绿镜头》,这是一本关于环境保护的图书。除了选题的特殊以外,它最为吸引眼球的是似曾相识的书名,它将一度喧闹沉寂的“镜头”再次带到了读者眼前。1998年初,辽宁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图文并茂的大型纪实作品《红镜头》后,立刻在市场上引起了一阵旋风,并且招来了大批跟随者,造成社会上的“镜头”热。尽管有很多业内人士一直批评这种跟风出版,但是由一个“红镜头”带出的各色镜头系列图书却在日新月异的图书市场上粉墨登场,站稳脚跟,摇旗呐喊。那么,为什么“镜头”类的图书如此好销…  相似文献   

2.
再现"媒介真实"--"真实再现"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确实具有"再现现实"的性质,但它绝不是现实的原貌,而是现实与非现实辩证的统一.电视纪录片中的现实,主要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器官去"观察"的现实,实际生活中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生活的体验则是一般意义上的"体验的现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某种程度上是编导的主观反映,具有主观规定性.但我们必须承认,根据一定主观意识截取的部分,仍然要受到包含这部分外界全体法则的控制.这就是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中"真实再现"得以生存的原因."真实再现"并非是对于"真实"的"再现",而是对于已经消失在镜头前的"真实"提供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从"洋绿坝"最初受到公众的抵抗到最终获得认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工业和信息化部5月19日发布通知,要求所有电脑厂商7月1日后都必须安装上网过滤软件"绿坝",到6月50日宣布推迟预装,仅隔了41天.  相似文献   

4.
"双生花"叙事模式由于其叙事视点的丰富性、叙事语境的多重性在电影叙事模式上是一大创新,我国运用"双生"元素进行电影叙事最早可追溯到民国电影《姊妹花》.文章从叙事视点、叙事语境和叙事空间对《姊妹花》镜头中的"双生"叙事及其影像元素进行分析,揭示出民国早期电影中丰富的镜头语言,对当代电影仍然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歌赛团体决赛上,有一道知识问答题,问"通感"是哪一位大师创立的理论,A、B、C三句唐诗的选项中,哪一个是运用了"通感"的方法,答案是A项"红杏枝头春意闹".其实,参赛选手选择的C项"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没有错.这是一道多项选择题,其中有两项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6.
用图片讲述和传达事情的情景比文字形式表达更难. 没有任何描述和形容词,你必须用最直接、最简洁、最能让人动心的画面来传达和诠释所拍摄的事件和人物,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你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摄影者必须用心去读懂镜头前的人和事,并明确所表现的主题,其次就是摄影技术的表达形式.就像<年轻的士兵您辛苦了>一稿,我几乎在无法看清镜头焦点的情况下拍了这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讲述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就是"图片作文",即平时拍摄和编发图片专题稿.这里就"图片作文"的表现方法、结构和语法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三月的北京,杨柳吐绿,鲜花绽放.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又一次吸引了海内外新闻媒体的目光,众多的代表、委员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全国"两会"比往年更具新闻魅力.这次"两会"是党的十七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是五年一次的换届大会,又是在奥运年召开的大会,所受到的关注度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旨在于分析批评电视作品<苏园六纪>的不足之处,从而探究"园林"与"昆曲"内在的美学关系.将<苏园六纪>的园林美学思考化成了优美的画面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但该片最大的遗憾和疏漏是忽略了意象群体的"灵魂"--昆曲,没有将其作为重要符号在片中加以表现和运用.园林与昆曲在精神本体上密不可分."昆曲"应该成为这部"园林"题材电视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叙事元素,甚至是"灵魂"式的符号,并通过电视手段很好地加以表现.而这样的缺陷,在本文看来,似乎远大于"解说词过多、镜头太满、解说词与画面艺术质量比重失调"等有关专家学者所评论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荣荣  曹竞文 《传媒》2015,(21):51-53
没有脚本、剧情、高潮、镜头剪辑及后期制作的"慢电视"受到了挪威人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这种看似费时又无聊的电视节目,不间断地忠实记录一件事的全过程,连续播放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然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来, "慢电视"的确有其成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危机新闻:"9·11"创造良机 2001年9月11日上午9点不到,CNN(美国有线电视网)纽约新闻部电视墙上突然插入世界贸易大厦着火的镜头,直播室顿时陷入一片嘈杂之中.制片人一声令下,镜头马上切换到现场.制片人不停敲打键盘,每几秒钟一个新的标题就出现在屏幕上.编辑们桌上电话铃响个不停,随时冲进演播室报告最新进展.摄像师冲到大楼顶部拍摄几十条街外正不断冒出浓烟的世界贸易大厦,而记者则已直奔事发现场.  相似文献   

11.
我说"读书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的兴衰是与一个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的.在十年浩劫期间,只有八个样板戏与两三位作家的作品,对于这几本书也只能众口一词唱赞歌.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的春风开始染绿中国出版阵地,在新闻出版战线上也开始真正实行"百花齐放",报刊的"读书"版也就应运而生,图书评论也逐步引入"百家争鸣"的气氛.  相似文献   

12.
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晕"话筒(镜头)现象.是指面对记者的采访,特别是面对话筒和镜头时,有的采访对象被话筒(镜头)搞"晕"了,一时出现意识狭窄、情绪紧张、不知所措的窘态,造成僵持、冷场、尴尬、局促不安甚至敌视的局面.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全国两会是在全世界受到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整体经济明显放缓,各国政府尤其是欧美强国的政府纷纷出招救市,进而呼吁"抱团过冬"的大背景下召开的.这是一次与会的代表委员们从情绪到心态都比较凝重,在镜头面前难以出彩的一次例会.  相似文献   

14.
当下,国内新闻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好新闻、好作品层出不穷.记者放低身段,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将镜头对准普通的劳动者、社会基层群众,反映他们的苦与乐、喜与忧,表现他们丰富多彩的精神境界,给新闻界吹来一阵清风.  相似文献   

15.
漫谈"粉丝"现象及其文化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中国出现的各种"粉丝"现象可以说成为了一幅值得人们观看的文化风景,无论你是否喜欢,它已经扎根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当中了.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唾骂和追捧都是不正确的;审视它,观察它,掌握它的发展动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它成为社会文化的进步力量.本文从"粉丝"症侯和"粉丝"文化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展开论述,提出了"粉丝"是一种文化符号,是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有现象,我们应该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来看待它.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或节目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现场对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向观众做口头叙述、评论新闻事件,同时通过镜头展示现场动态和环境的一种报道形式.通过记者身临其境的"镜前"新闻叙述以及对当事人或有关人员现场采访,以声音和图像的双重优势,使观众产生同步感、现场感、亲切感、参与感.这种现场报道方式深受观众的广泛欢迎,也一直被电视新闻界所推崇.  相似文献   

17.
古人作诗、读诗或评诗,都很看重“诗眼”。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后人认为它用得生动、鲜活、传神,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称之为“诗眼”。一则电视新闻中也应当有一个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关键镜头,如同一首诗军的“待服”。1981年3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突然遭到枪击,美国广播公司所属电视台播放的新闻里有“中弹”这一现场的关键镜头,使观众有如临其境之感。1995年间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中央电视台播放这条新闻时没有“遇刺”的镜头,也没有“刺”后的镜头,而是用“刺”前的镜头来代替…  相似文献   

18.
两年前,我的制片人只看了我的一段音乐节目的口播资料就说:"来试镜吧".镜头前才说了几句话,我的制片人又说:"不管男主持人是谁,女的就是你了."我就是这样正式踏人了电视圈,正式走上了"激情九九"的舞台.那时我常想,也许制片人看中我的就是这样一份率真,那我在节目中也就保持这样一种不加修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企业报副刊如何实现贴近职工读者、满足企业需求、突出新闻意识,为创建和谐企业发挥自己独特的文化功效?济南铁道报一个坚持数年的副刊头条栏目"凡人星空"对此做了有益探索:用"新闻镜头"加"文学形式",切入"企业生活"中的小人物,受到读者和企业的欢迎.一线读者反馈说,企业报最有看头的就是那些身边小人物的故事.每周向报社提供小人物线索的电话、短信也是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20.
王如意 《东南传播》2012,(7):179-180
电视新闻是用画面和解说相结合的手法来报道新闻事实。相对于平面媒体来说,它更注重用镜头说话。鲜活的电视新闻,一定是画面和语言的完美结合体,"文字+镜头"如能相得益彰,就能活灵活现地记录下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同时也必定能给受众"眼见为实、先睹为快"的感官体验。本文从镜头与语言相互协调、新闻亮点、镜头的民生化以及采访团队的优势互补方面,探索文字与镜头的完美组合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