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图书馆员的三种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一书中,对学问之道有过精采的比喻。他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2.
编辑职业的三种境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世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从宋朝三位大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阐发开去,道出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是说成事治学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目标专一,苦心孤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意谓确立目标后须持之以恒,矢志不渝,兀兀穷年,不辞艰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乃指不懈地付出终有所得,历经风雨而见彩虹。只是由于王老先生的“三境界”说把人生目标定位于“成大事业大学问”上,因而“第一境”就已“独上高楼”,于常人而言,起点和境界过高了,难免让人油然而生“高处不胜寒”的欷歔慨叹。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说,治学有“三种境界”。就此他引用三首宋词里的句子来说明。其一是晏殊《蝶恋花》里的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是柳永《风栖  相似文献   

4.
李晓红 《出版参考》2009,(11):43-43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5.
《出版史料》2005,(3):84-84
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我们这个班号称“秀才班”,是培养“笔杆子”的。大家经常议论做学问写文章的艰辛。有的教员和学员还引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个阶段、三种境界,来说明这种艰辛有时也是一种乐趣,以激励自己和别人。王国维讲的这三种境界,在文史界知道的人很多,可以说被引用得很多很滥了。但在其他界好像知道的人要少一些。王国维讲要经历的是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是,在起步阶段,好像冒着寒冷的西风伫立于高处远眺,展望着美好的未来,但心中还是空…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将人生分为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用这三种境界来形容事业,我现在想来,几年来,我曾一度迷茫,一度寻觅,曾经努力摆脱,又终于坚持下来的档案工作,居然就是我寻觅始终的  相似文献   

7.
我原是学数学的,毕业后留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工作,我不满足于8小时以内,于是就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练习给报刊写稿。1978年,我的第一篇稿件居然上了《人民日报》,第一次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变成铅字,甭提多高兴了。从那以后,一发而不可收。不少人问我有什么窍门,我说不出。我国近代语言大师王国维在谈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时,提出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迈入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王国,就犹如置身于一个光怪陆离的珍珠之海。古人留下的许多诗词佳句,不仅饱含着深刻的思想,蕴藉着深邃的意境,论述精辟,富于哲理,而且文辞优美,描绘生动,情真意切,沁人肺腑,音调铿锵,语句凝炼,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艺术修养等因素去获得审美的满足。后人也常常借用前人的诗词名句以表达自己的心态。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治学问题时,曾借用三首宋词的意境加以形象地表述。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  相似文献   

9.
时爱玲 《大观周刊》2013,(12):172-172
我校语文教研组共有30位语文教师,本科学历占大多数,高级教师、市级区级骨干教师、名师、学科带头都有。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年轻人活跃自信,积极向上,事业心强,学习劲头足,成长的空间大,为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成长提供了保障。在语文教学教研上我们一路探索,一路改进,经历了从最初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磨砺;再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从容。  相似文献   

10.
《新闻导刊》2005,(5):5-5
古人做学问,要经过三个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搞新闻宣传的人,也要经过三个境界。  相似文献   

11.
和写文章、绘画等无定式一样,报纸版面的表现形式也无一定格式。有的版面设计者因受传统定式观念的影响,走不出新路来,往往版面形式落入俗套,缺乏生机和活力;也有的版面设计者具有刻意求新的强烈意识,只是一时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所设计的版面虽显不够规范,但有新意。现在看来版面设计者首先要有适应当前改革开放新形势的新观念,需要现代文明的介入和更新,这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新观念、新意识,就难以摆脱旧定式的束缚,就会对新格局看不顺眼。说到一定的理论指导,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源于实践。只要在实践中认识再认识,掌握实际的活的理论,不断探索,致力于用新的思维方式去开拓创新。面对报业改革日益深化的态势,我想,我们的版面设计者也要有如王国维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去追求新颖而完美的版面艺术。  相似文献   

12.
国学大师王国维有治学三境界之说,回顾《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的写作心路,从悬思、苦索到顿悟一层层认识的提升,从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攀登,印证的正是历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相似文献   

13.
文章五境界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依此引中,作为学问载体的文章(包括部分文学作品),是否也有境界之别呢?在笔者看来,亦可大致分为五重境界。  相似文献   

14.
吴遐 《出版广角》2014,(18):49-51
正雅诺什的作品被誉为欧洲革命性教育经典,适合0—99岁的读者阅读。我一直认为,编辑和他所编辑的图书之间是有一种缘分的。不论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还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抑或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用在挑选选题、编辑图书上,却也是分毫不差的。我与雅诺什绘本的相遇,便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相似文献   

15.
认识你是在年前某师召开的新闻报道工作表彰会上,那天,当上级首长把一枚金光闪闪的二等功奖章,佩戴在你胸前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面对荣誉和掌声,你却显得那么平静和自然。更令我钦佩的是,那凝聚了你11年心血和汗水、用辛勤劳动换来的6本厚厚的剪贴本和1000多篇新闻作品。采访你时,你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诠释了你对新闻的理解。独上高楼,是尽天涯路──你说:“我与新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缘。”1980年11月,为圆文学梦的你从山东潍坊走进了北京军区某部,当了一名电话兵。工作之余,你写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平时…  相似文献   

16.
曾杨 《中国编辑》2011,(5):73+75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百年过去了,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可谓是历久而弥新,放之四海而皆准。今天,我想把它引入到编辑做书的过程中,作为我熟理中融入新知,新知中蕴涵熟理的一种解读。书,可以说是编辑们眼中的一块带肉的大骨头,  相似文献   

17.
人是纪录片创作的永恒主题。人物纪实片以人为本,把个体的人置于前景,并通过纪录人的真实生活来探索人的本性,这是纪录片创作深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中国的电视人物纪实片正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贴近时代,从电视文本意义看,正越来越符合作为传媒的电视特质。众所周知,纪录片是选择的艺术,选择体现了编导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驾驭结构的能力。人物纪录片的采编过程,是选择素材、提炼主题和运用恰当的表现方法的过程。有人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来比喻选材的起点,其用意就是说要全局在胸、宏观在握地站在政治、时代和历…  相似文献   

18.
一字师例举     
我国古时把更改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称为“一字师”。一字师,古今皆有。在众多的一字师中,留下了许多美谈传话或奇闻轶事。现例举如下: ——一字师最出名的要数诗僧齐己。宋朝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一字师》记载:“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又据宋朝阮阅《诗话总龟·评论》引《群阁野谈》谓:“五代张迥《寄远诗》有‘蝉鬓凋将尽,虬髯白也无’句,齐己改‘白也’为‘黑在’,迥遂拜作一字师。”从这两则故事来看,齐己既尊郑谷为一字师,齐又被张迥尊为一字师,这倒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明朝黄溥《闲中今古录》卷一载:元萨天锡送浚天渊入朝,有“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  相似文献   

19.
詹莲 《大观周刊》2011,(13):140-141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擘和文学思想家。《人间词话》是他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核心就是作者提出的“境界”说。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他受东方印度佛教的影响与王国维自身经历,性情的相似性使两种思想更易产生契合点,对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提出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国维也是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以构成新体系的第一人。交融后的思想根植于古老的中国土地,绽放出新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之一:意境美的虚设意境是从我国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王国维曾经说过:“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从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美学原理》一书指出:“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