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我国古代在长期的藏书工作实践中,不仅积累了许多管理藏书的经验,而且逐渐形成了皇室藏书和官府藏书一整套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宋秘书省少监程俱于绍兴元年(1131年)写成的《麟台故事》一书,就是一本较为完善的中国古代藏书管理的专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地域、时代、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明清绍兴藏书事业发展的原因,从中剖析了我国藏书事业与传统文化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3.
董金鉴为晚清期间热心于公益的会稽乡绅,关于他的藏书与刻书事业,史料很少提及。现就绍兴图书馆所见资料,结合史实,对其藏书量、藏书特色、藏书印、刻书抄书以及最终归宿作一基本汇述。  相似文献   

4.
明代是我国藏书事业发展的高峰,出现了以私人藏书为主,名家名楼迭出的局面。本文考证了绍兴世学楼的位置、建筑,分析其藏书特点,以期总结我国藏书事业的发展规律,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地域、时代、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明清绍兴藏书事业发展的原因,从中剖析了我国藏书事业与传统文化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藏书文化源远流长,历代藏书家和藏书楼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经济越发达,社会越稳定,藏书事业就越繁荣;反过来通过藏书与学习,社会文明得以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明末绍兴祁氏藏书世家和以祁承(火業)为代表的藏书活动、藏书楼、藏书理论等进行了考述和探究;主要概述了祁承(火業)其人、其楼、其著述;阐述了其读书、抄书、聚书、鉴书之活动行迹,并对藏书文化的底蕴精髓和文化传承的历史贡献作了述略.  相似文献   

8.
一提到藏书楼很多人就会首先想到各式各样楼的形状,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事实上藏书楼只是一种古代藏书处所的泛指,它包括一切古代官方的、私人和各机构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而且早期的藏书建筑均未冠名,"楼"、"阁"等名字是明、清以后的事,一般只要有藏书作用均可以认为是我们所述的藏书楼范畴.  相似文献   

9.
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藏书管理的四大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秀群 《图书馆》2004,25(1):38-41
新信息技术影响和改变了图书馆藏书管理组织、藏书结构、藏书评价措施及为培训这一图书馆业务活动所进行的藏书管理教育。面对信息服务尤其高等教育环境的改变 ,藏书管理实践和观念必须改变 ,但其目标和需求不变。  相似文献   

10.
"才气宏阔"的出版家沈知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知方(1882~1939),原名芝芳,浙江绍兴人.祖上是藏书世家,他曾自述"家本世儒;有声士林:先世鸣野山房所藏,在嘉道间已流誉东南;而霞西公三昆季,藏书之富,尤冠吾越".不过这个殷实的藏书之家到沈知方的父亲那一代早已衰落,仅有薄田数亩,沈父以摆书摊为生,沈知方少年时就被父亲送到绍兴奎照楼书坊当学徒,这应该就是他所说的"余早岁治商,不暇问学".  相似文献   

11.
1902年徐树兰先生所创建的古越藏书楼,实现了从封闭的封建藏书楼向近代公共图书馆过渡的重大文化创新。本文以绍兴图书馆现存古越藏书楼藏书为例,分析了现存藏书之特色,介绍了其中部分珍稀本。  相似文献   

12.
<正> “三线藏书”是近来在藏书组织问题上出现的一种新观点,即在安排主书库藏书时,完全以藏书的利用率为依据,依次安排藏书的远近位置,以方便读者和图书流通人员。80年代以来各馆的年进书量增长了几倍、几十倍,书库面积需要大大增加,其中大部分图书馆建起了新图书楼,建造的书库有的达到七层、八层还不能满足需要,于是,藏书布局的研究要求我们解决新的问题,“三线藏书”正是这方面的一种反映。其次,我们应该明确,“三线藏书”的观点是针对基本书库中的藏书组织问题,而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述了明末著名的私人藏书家祁承牒的生平,重点考述了他在明末浙江绍兴著名的藏书楼—澹生堂藏书的藏书历程和辉煌业绩,使我们在感慨古代藏书“聚之艰,散之易”的同时,更为祁承牒为古代典籍的保存与传播而“苦苦以求”的执著所感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典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在<图书馆学要旨>一文中明确指出,"图书馆事业有五项组成要素(1)图书(2)读者(3)领导和干部(4)建筑与设备(5)工作方法"在这五个要素中,"图书"居首要地位.图书馆藏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提高藏书质量,满足读者的需求,提高图书利用率,必须在藏书建设中加强对读者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论藏书复选     
<正> 图书馆藏书复选这个术语最早是由苏联学者格里哥尔耶夫教授在60年代提出来的,当今对这一理论的研究,正在苏联进一步展开.斯多利亚洛夫等著的《图书馆藏书》(下称《藏书》)一书,对此理论列有专章,详加阐述.他们认为复选概念虽然是在60年代引进到图书馆藏书建设理论中来的,但其实践却可追溯到1876年俄国沃龙涅什公共图书馆,因为它已经设立了保存旧的、不常用的藏书的后备书库,为解决多余藏书找到了出路.60年代格里哥尔耶夫建立了"复选"概念,指出了它在藏书补充过程中的作用,70年代初,专家们研究了有  相似文献   

16.
关于藏书剔除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书剔旧是藏书发展和调整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最近我馆对中文藏书,逐架逐册进行了复审、鉴选,经过几个回合,最终剔除了该剔除的书。通过这一实践,笔者对藏书剔旧有了一些想法,参阅有关文献以后,归纳出了几点意见。一、藏书剔旧的理由和依据 1.藏书发展超过目前图书馆的书库容量时,新书上不了架,而一些内容过时、价值不高、使用率低的图书却滞留在架上,造成了图书馆馆藏空间失去平衡。尽管扩大馆舍可以缓解这个矛盾,使藏书空间与非藏书空间有个较为合理的比例,但是进馆的新书是源源不断且无止境的,而馆舍的扩建是有限的,因此,藏书剔旧的理由是不言而喻的。 2.任何图书馆的藏书都是长期积累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藏书中的一部分逐渐成为观点有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藏书,渊源甚久。诸暨古为绍兴府八县之一,人文荟萃,素有私家藏书之风,古代书楼众多,书家辈出。文章论及了诸暨古代部分藏书楼及藏书家概况。近现代图书馆事业之发展肇始于公共图书馆的出现,而始建于1916年的诸暨图书馆,为诸暨有公共图书馆之始。  相似文献   

18.
<庄子-天道篇>日:"孔子西藏书于周室",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便可追溯到孔子的春秋时期,从此私家藏书便开始了漫漫两千年的发展之路.在中国确立了私家藏书、寺院藏书、官府藏书与书院藏书为一体的藏书系统.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藏书家的文化层次、身份特点"、"藏书范围"、"藏书家的学术成就"、"藏书理念"4个角度对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俄私家藏书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了两国这一领域的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20.
黄萱因"门风家学之优美",被选聘为陈寅恪的助教,帮助他学术研究14载.期间,她购买了大量书籍,逝后,藏书被无偿赠予厦门市图书馆.探析其藏书风范和特色、藏书思想及价值,可知黄萱藏书是研究陈寅恪后期历史研究方法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