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作为新闻记者尤其是摄影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观察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一些寻常的细节里挖掘出感人的亮点。只要认真做到了这些就会有收获,即使在没有发生重大新闻事件的平常生活中,也能拍摄出感人的好照片。穆青说过:“作为一名记者,不能只会写人们都能看到的东西,还要从别人没有看到的层面中去发现宝石,挖掘出闪光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本事。”一个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不可能每次遇到的都是让人瞩目的重大活动、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平常人身上发生的平常事,来细心发现那些不平常的新闻点,通过它们展现出平常生活中的不寻常,使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对此,笔者有着切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录片融信息、思想、艺术于一体,它在向观众传达信息、知识、价值取向的同时,还必须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特别是人物纪录片,应该成为电视纪录片追求的艺术境界。纪录片中的感人细节来源于生活中的感人细节。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无论从形态还是内涵上讲,处处都有感人的人和事,作为电视人要学会用深邃的目光捕捉、挖掘感人的题材与感人的细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容信息、思想、艺术于一体,它在向观众传达信息、知识、价值取向的同时,还必须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特别是人物纪录片,应该成为人物电视纪录片追求的艺术境界。纪录片中的感人细节来源于生活中的感人细节。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无论从形态和内涵上讲,处处都有感人的人和事,作为电视人要学会用深邃的目光捕捉、挖掘感人的题材与感人的细节。一部优秀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电视纪录片,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念进行美学构思,也就是对生活中感人的人和事加以选择、概括、提炼、逻辑构架而成的感人艺术画卷。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说的就是采访的重要性。成功的采访离不开技巧,尤其是人物采访更是如此。记者要想挖掘出生动鲜活的感人细节、采访出富有深度的稿件,采访前准备工作十分必要,笔者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深深体味到:细节决定成败!一个没有经验的记者做人物报道,一般会花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5.
细节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评判一部电视作品的优劣,通常会从故事情节和画面的感染力上进行判断。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画面构成了电视专题片的整个框架,而组成这些框架的,是一个个相连的情节,而情节又是由一个个感人的细节组成的。所以说,用好细节,就像在整个框架上连缀成一个个美丽的珠子,使整部片子发出耀眼的光环。其实,电视节目中的许多典型形象,也都是依靠典型细节支撑起来的,因为只有细节,才能表现生活的真实;只有细节,才能感知人物的真切存在;只有细节,才能显示情感的真挚;只有细节,才能表现作品的精致。可以这样说,没有细节就没有鲜明的艺术形象,没有细节的专题片就不能称之为一部成功的电视作品。细节是构  相似文献   

6.
电视专题节目大多用较长的时间,全面深入地讲述故事内容。但如果没有感人的细节,就无法打动人心,也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专题节目中,细节不能去创造,不能去想象,而是需要记者在采访中学会寻找和捕捉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只有捕捉到了细节,才会使电视专题报道显得更真实、更鲜活、更有分量。  相似文献   

7.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流动于生活母体中不可缺少的活性细胞。它如清晨露水,珠圆玉润,映射着太阳的光彩。一篇作品往往因为有了生动的细节而获得生命。同样,广播录音报道中的细节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感人的细节是录音报道的“点睛之笔”。准确地抓住了细节,录音报道就能“活”起来,听众听后就能“有动于衷”,即停留在心灵上,渗透到精神中去。准确地运用细节,录音报道更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见木才能见林。新闻有了细节,所写的报道才会有血有肉。而作为电视媒体,更应该在新闻报道中,利用电视新闻声容并茂的特点,展现出故事中的细微处、感人处、生动处,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用细节来丰富血肉,烘托主题。什么是电视新闻细节?电视新闻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情境、景观的最小单位,如同人的血肉,血肉丰  相似文献   

9.
以细节取胜——谈细节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于捕捉好的细节。细节存在生活当中。要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准确把握生动感人的细节,要求记者有较强的职业敏感、深入采访的职业精神以及精准的提炼手段。  相似文献   

10.
硬新闻,并不等于硬面孔,要有新闻味,而不是“报告”味。一个精彩感人的新闻细节,胜过一大堆没有灵魂的事实和一长串空洞的形容词。同时,细节会使故事鲜活起来,不然故事就只能是漂亮文字的堆砌,不能表达任何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潇 《记者摇篮》2012,(11):13-14
现场报道作为一种可以增强现场感和可信度的报道手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中。而现场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是记者的提问。提问恰当,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出被采访者内心深处不肯轻易流露的最真实的东西。提问不当,有些精彩的细节会因此遗漏,善于言辞者也会被  相似文献   

12.
本书中写到的学者婚恋和家庭生活细节,无关历史宏旨,但能从一个侧面看到整个时代的映像。集中呈现民国文人的情感生活,有大量的史实,有好玩的考证,也有一点点八卦。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读书是写作的文化准备(语言、技巧等)的话,生活就是创作的、“物质”准备。因为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素材;没有生活素材,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从何写起呢? 我是1958年开始发表小说习作的。虽然已时隔四十余年,但对当时有些作品的有些人物情节和细节,至今我还能记得其生活来源。 1958年初的一天,人民日报副刊上登了一篇“编者的话”,向读者推荐副刊上发表的反映工厂生活的三篇文章,并号召生活在生产第一线的人们拿起笔来写身边感人的事。像这三篇文章所写的故事,许多地方都有。 我读了三篇小故事,想想自…  相似文献   

14.
硬新闻,并不等于硬面孔,要有新闻味,而不是“报告”味。一个精彩感人的新闻细节,胜过一大堆没有灵魂的事实和一长串空洞的形容词。同时,细节会使故事鲜活起来,不然故事就只能是漂亮文字的堆砌,不能表达任何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宣传典型人物,总是离不开典型、感人的细节。如果把新闻作品比作编织好的生活之网,那么细节就是网中结点。真实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不仅能使人物的“面目精神,跳跃纸上”,而且能提升新闻作品的价值。 正因为细节描写举足轻重,倘若处之不当,或合理想象,违背常识,或无中生有,违背真实,或拘泥成说,违背时宜,都会给典型宣传造成缺憾,且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年纪稍长的同志也许还记得,1982年5月12  相似文献   

16.
一、观察角度 对新闻事实从不同角度的观察,涉及到能抓到什么材料:是生动的,还是平淡的;是粗线条的,还是细腻的;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问题。涉及到能提炼什么样的主题,挖掘出什么样的新闻,或对新闻事实如何认识的问题。涉及到怎样表现、能不能写出生动的、感人的、让人信服的新闻来的问题。观察角度与认识角度、表现角度紧密相联。观察角度,通俗地说就是你站在什么位置上看,然后把在这个位置上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在新闻作品中表现出来。这个“立足点”选好了,对写新闻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7.
新京报7月10日"在异乡的北京人"专栏占用两个版面,饱含深情地报道了在玉树援建的北京人,感人的故事催人泪下。这篇报道是该报记者随市记协采访团在玉树"走基层"时采访的。记者在玉树期间,与援建干部职工同吃同住,与他们促膝谈心至深夜,挖掘出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细节。我们认为,"在异乡的北京人"栏目,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纪实性文章,通过报道在异乡的北京人这个群体,生动地展现了北京人的优秀的品质,不失为宣传北京精神的一个非常好  相似文献   

18.
(一)没有茁壮的根茎,开不出鲜艳的花朵;没有丰厚的素材,写不出感人的典型。而厚实的素材必须靠精彩的细节来组成。王安石诗云:“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掌握素材,恰似到生活的百花园中采撷,它不在“韩信用兵,多多益各’,而是要善于择来最富有代表性的一枝来。(二)蜜蜂“酿一公斤蜜,要采一百万朵花”。生活的百花园,万紫千红。要不被这满园春色弄得眼花络乱,关键是要了解各种奇花异草的枝叶特征和生长规律,特别是它所能包孕的典型意义。只有这样,你才会采撷到风格各异、风情独特、芳馥四溢,且能提炼出更多“蜜…  相似文献   

19.
细节在新闻写作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一篇好的新闻作品总有那么几个耐人寻味、生动感人的细节。这是因为,新闻作为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着的事实的报道,它必须完全真实,准确无误,而作为再现事物的状貌、神采和动态的细节,它能给人以毋庸置疑的真实感。 细节在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新闻体裁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但是,细节在新闻文体的主力军——消息中的运用,似乎还未引起新闻工作者应有的重视。或许有人认为,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宜用过多的笔墨来描写细节。其实,消息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细节,更能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读性。本文仅以荣获1990-1992年湖北新闻奖和1992年全国省、自治区党报新闻奖中的部分作品,对细节在消息中的运用作点例析。  相似文献   

20.
采访深度决定报道的深度--关于人物通讯采访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经常深入到工厂和农村,与采访对象睡在一铺炕上,吃在一张桌上,有时还和他们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在这些生活中,采访对象很自然地和我交成了好朋友,和我谈心里话。许多好材料和精彩的细节,都是在与采访对象一起劳动时观察到的,是采访对象在炕头上悄悄告诉我的。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能采访到那样生动感人的细节,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我不过比他们多下了一番采访的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