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中唐边塞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贞元七、八年为限,将中唐边塞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比之盛唐,中唐边塞诗的内容更为丰富广阔,情调更为深沉凝重,形成沉郁、苍凉且多议论说理的独特风貌,具有盛唐边塞诗不能取代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文章还论析了敦煌伯2555卷子中的“敦煌唐人诗集残卷”部分诗作,扩大了中唐边塞诗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边塞诗在唐代的成就历来为后世所瞩目。然而,唐代边塞诗决非一下子突然出现。唐以前边塞诗已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只是长期来对边塞诗产生源流的追溯,对唐以前边塞诗历程的追踪,似乎尚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而这对于全面地系统地研究边塞诗,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即试图对边塞诗从萌芽产生到初步成熟的经过,作一大致的勾勒,并对唐以前边塞诗试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唐边塞诗风的审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中唐以李益为中心,分别形成了边塞诗的两次创作高峰,同一边塞题材,前后两期风格却是大不一样。三方面因素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审美嬗变:一是社会和时代的差异奠定了嬗变的基础,二是意志和情感的薄弱决定了嬗变的根本,三是艺术和创意的选择开拓了嬗变的格局。可见从盛唐边塞诗的“功业张扬”一转而为中唐边塞诗的“感伤迷茫”,它们之间的转换是必然的。同时,建立在二者比较的基础上,中唐边塞诗一发现出深层的悠久的审美魅力,这种魅力是盛唐边塞诗难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李世民所开创的宏伟基业是唐代边塞诗走向辉煌的基础,而唐与高丽之战背景下李世民所作边塞诗又在唐边塞诗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边塞诗可以说从多个侧面反映了李世民为了求得国家的长治久安而采取积极防御政策——"以战止战"的治国方略,是唐太宗为了谋求国家长治久安而勤政一生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作为中国美学史上两座高峰,遥相对峙,细加探寻,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同气相求的承传关系,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建安诗歌对唐边塞诗的影响上。回顾唐以前中国边塞诗的发展,建安诗歌以其昂扬乐观的精神改变了此前边塞诗的悲凉感伤的面貌,开启了以边塞题材抒写壮志的诗风,给唐边塞诗以深刻影响。建安诗歌对唐边塞诗的影响首先在于其精神风貌上的正视现实,积极进取,从而在此基础上,给以内容和形式上的具体影响。建安诗歌之所以在精神风貌的基础上又能从内容到形式给唐边塞诗以具体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其大端,可归为三:时、地、人。  相似文献   

6.
唐代产生了大量的边塞诗创作,尤以盛唐为最。其原因之一是《诗经》到初唐边塞诗积累的结果。但唐边塞诗的直接先驱,应是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边塞之作。唐诗人多精通乐府,擅长以乐府形式写边塞题材。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边塞诗,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对唐边塞诗都有直接的巨大的影响。从诗歌的内容上,结合一定的历史背景,探究二者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关于唐代边塞诗的讨论,大多集中于盛唐边塞诗派。诚然以高岑为主要作家的盛唐边塞诗,代表了中国古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是盛唐诗苑中瑰丽夺目的奇葩,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大量的研究,是完全应该的。但是,边塞诗在盛唐时期出现的这一高峰状态,是经历了渊源久远的孕育、初唐的奠基而产生出来的。“高峰”过后,还留下了强大的殿军—中晚唐边塞诗及嗣后的历代边塞诗。所以,整个边塞诗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8.
朱珠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24-126
在中国诗歌史上,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边塞诗可谓贯穿始终。一般认为,盛唐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创作的顶点,也是其终点。其实,边塞诗的创作是继续贯穿到中晚唐时期的。中晚唐时期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边塞诗派,但从事边塞诗创作的诗人并不少于盛唐时期。试通过对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边塞诗的分析来证明此观点。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诗歌史上,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边塞诗可谓贯穿始终.一般认为,盛唐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创作的顶点,也是其终点.其实,边塞诗的创作是继续贯穿到中晚唐时期的.中晚唐时期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边塞诗派,但从事边塞诗创作的诗人并不少于盛唐时期.试通过对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边塞诗的分析来证明此观点.  相似文献   

10.
边塞诗是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闪耀着奇光异彩。产生出许多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本文仅对部分名句作一赏析。同学们可尝鼎一脔(luàn),从中体味边塞诗雄浑格调和边陲严酷的戍边生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二句出自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道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典范的盛唐诗人,岑参一生有两次出塞经历。两次出塞的经历不仅奠定了岑参边塞诗人霸主的地位,而且为其边塞诗带来盛唐其他诗人所没有的奇峭之美。无论是写景、记事还是抒情,岑参都不以平凡语出之。岑参边塞诗的奇峭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格调上。  相似文献   

12.
元代边塞诗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其源远流长,肇自《诗经》,盛于有唐一代。而至于元代,由于时空的巨大转变及创作主体的多元化,边塞诗被赋予了新的特点:诗歌的远距离审美观照;边塞旧题的大量翻作;关注内容的广泛丰富;组诗形式的创新运用。元代边塞诗扬弃了边塞诗的历来传统,在诗歌史上既耀出了自己的光芒,并给后代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4.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5.
明代边塞诗因“南倭北虏”的独特边患形势而称为边防诗,包括以北方边患为背景的塞防诗和以东南海患为背景的海防诗两个系列。明代嘉靖时期作家唐顺之的边防诗正是存“南倭北虏”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因差赴北部边塞而作塞防诗,东南海上抗倭期间创作海防诗。唐顺之的边防诗创作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典型代表,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浅论高适与王昌龄边塞诗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适和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他们的边塞诗作代表着当时边塞诗的最高水平。但因为个性、经历、时代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二的边塞诗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岑参是一位伟大的唐代诗人,是边塞诗的发扬者与集大成者,也是边塞诗人中最值得探索与研究的一位诗人,其边塞诗的创作动机一直是诗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就笔者平时的所学、所感,从岑参的身世简介、性格特点以及其代表作品入手进行分析,对岑参边塞诗的创作动机做一些自己的论述,旨在为岑参及其边塞诗的相关研究奉上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唐代边塞诗主题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唐代边境战争性质不同认识的影响,人们历来对唐代边塞诗的主题价值有不同的评论.由于边塞诗是特定社会现实下产生的抒情诗,所以把唐代边塞诗的主题倾向定位于诗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现实和自身命运的关注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极盛时期,中唐大历十才子和盛唐边塞诗派都写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但二者虽属同一题材,可在抒情方式、诗歌意境、写作笔法、诗歌形式等审美特征上呈现出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