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篇随笔掺杂着作者对于《活着》的解读以及个人的思考,全文围绕“活着”为文,主题明确,语言总体较为流畅。不足的是后半部分的抒情和前半部分对于《活着》的表述之间过渡不是很好,影响了全文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初一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著名诗人臧克家。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美,事例典型、结构精致、语言精练、抒情浓郁,突出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质的最本质特征。全文充满了感人的力量。现将它的美点归纳如下,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3.
钟蕙 《小学语文》2014,(7):84-86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课,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全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秋雨人格化,文质兼美且内涵充满童真童趣,给人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林海》一课是老舍的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是小语第十册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写作者亲临大兴安岭,领略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的感想,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指导阅读这篇课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层次。而这篇课文是以“亲切舒服”为线索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教师要抓住这条线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一、初读全文,理清层次教师首先让学生带着  相似文献   

5.
关于课文:五年制第九册30课《别了,我爱的中国》是篇讲读课文。课文写了作者在解放前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惨案后,被迫赴西欧前的离别情景。作者郑振铎通过即将离开祖国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愿为建立新中国而战斗的决心。全文可分为三段,课文的第一、二段是叙事写景抒情,第三段是作者的联想。课文提示的第一题,是让学生理解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是怎样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的;第二题是课  相似文献   

6.
《春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台湾旅美散文大家琦君。一、《春酒》的思想内容全文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童年时“我”喝春酒的幸福与快乐往事。《春酒》以喝春酒为线索串联起琦君记忆中故乡的风俗人情。琦君用她惯有的细腻温婉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故乡、童年、母亲、乡亲。抒情文字如涓涓细流淌过心田,历历在目,真实感人。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教材第六册《槐乡五月》是一篇散文。课文语言如诗般美妙动人,对称句式错落有致,描写与抒情水乳交融,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这样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第二场主人公屈原的一次长篇抒情独白——《雷电颂》,以前见于高中语文教材,现被编入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本(人教版)。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炽烈的情感,撼天动地,不愧为抒情艺术的瑰宝。  相似文献   

9.
语文第8册第1、2组共安排了8篇课文、两个《基础训练》和一篇读写例话。8篇课文中,有的侧重于描写景物,寄寓作者的情怀;有的侧重于表现人物,展示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国石》是一篇讲读课文,写了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和战士们精心保管“中国石”,作者以此来抒发边防战士热爱祖国的情怀。《旅行家树》是一篇阅读课文,是借物抒情的好文章。作者借“旅行家树”在不同环境中的具体事例来赞美其为人类造福的崇高品质。写人的文章,作者围绕一件件具体事例,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来赞扬热心助人、默  相似文献   

10.
《少年王冕》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篇课文是根据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改写的。“百事善为先.百善孝为源”.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作者是严格按这一标准来刻画王冕这一儒林外史的第一人的.把王冕作为儒林楷模.学者榜样。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意借名流隐括全文”。原文介绍了王冕的一生.作者认为王冕的为学和为人是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11.
《别了,我爱的中国》(五年制第九册第30课)是郑振铎先生写的《离别》的第一部分,选为小语教材时,略有删改。这是一篇感情充沛、高昂奔放的抒情散文,它描写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被迫离开祖国前往欧洲的情景,抒发了对祖国无限热爱和留恋的感情,表达了要为建立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决心。教学这篇范文,在写作方面应围绕怎样表达思想感情为中心,突出两个要点:①抒情要有真情实感;②抒情要凭借具体事物。这就是应讲清楚要抒什么样的情和怎样抒情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已于近日公布,《教育发展研究》在教育科学类中位居第二。多年来,《复印报刊资料》已成为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和论文的学术影响的尺度之一。本年度教育科学类涉及报刊1151种,有全文被转载的为378种,转载全文总量为1597篇,涵盖《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学校管理》、《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学刊》、《职业技术教育》7种。 2005年度《教育发展研究》有41篇被全文转载,另有152篇被选作索引。在此刊登的是本刊2004年第9期至2005 年第10期被全文转载的篇目。借此机会,本刊向各篇目撰稿人表示感谢!同时,也向关心和支持《教育发畏研究》的广大读者和作者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  相似文献   

13.
《科利亚的木匣》是小学六年制第七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因这篇课文所在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主要内容",所以不少教师导学这篇课文的步骤基本上是:先让学生初读全文,了解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有了初步了解后,  相似文献   

14.
<正>《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是古代骈文中的精品,达到了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滕王阁序》谋篇布局,文思缜密。文章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只略叙数笔带过,写登阁所见之景,再因境生情。叙事简练,摹写景物,笔法多变,述志,言简义丰,用典抒情。纵观全文集叙事、写景、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全文共分七段:第一段叙事;第二、三段写景(情景交融);第四、五、六段写景抒情(抒情为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文将依此理念对《梅花魂》一课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梅花魂》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陈慧瑛.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表达了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借物喻人,意蕴悠长,叙事抒情,色彩鲜明.本单元共安排四篇课文,文化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训练重点是学习写景、叙事抒情.本文属精读课文,是整个单元的“例子”.  相似文献   

16.
《石榴》是一篇咏物抒情的优美散文。语言泼辣清新,不落俗套,比喻大胆奇特,处处流露出作者向往火热生活的激情。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鲜明,姿态奇崛,散发着火一般热情的石榴图。 全文仅五百余字,热情洋溢地借石榴歌颂了真、善、美,歌颂了勇于斗争、坚贞不屈、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坚定志向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17.
《柳笛和榆钱》是语文S版第六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北方的故乡,那里春天里的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出春天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相似文献   

18.
《高粱情》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通过描写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课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是一篇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教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以求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继 1999年第 1期上《秦观词探微》一文被《新华文摘》摘登之后, 2000年第 1期至第 3期又有 36篇(近 6成)稿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或选作索引。 36篇稿件中, 3篇全文转载, 33篇被选作索引。这是近日从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电子部提供的“转载表”上获悉的。 3篇全文转载的是 2000年第 1期上《书目与目录称谓的同异》和第 3期上《企业经营伦理:美国的实践与我国的现状及思考》、《平行进口:知识产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的冲突》。其中《书目与目录称谓的同异》一文作者系阜阳电大分校的张康同志。 我校学报自 1999年公开出版以来,先后被原省教委、安徽省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并自公开的第 1期就全文进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2000年,我校学报又全文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和“中华期刊展示网”。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夹竹桃》。文本解读《夹竹桃》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作者季羡林以温情的笔触,将自己钟情之物——夹竹桃的花色之妙、花期之长、花影令人遐思描写得至纯至美、亦真亦幻,字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