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注重教育内化 提高德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育重在内化(一)德育必须重视学生内化,这是由德育过程的规律决定的。德育过程的本质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这种转化需要教师,但是,要完成这种转化,还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通过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内化吸收。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矛盾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体验是情感的体验.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内化.所以,道德教育应以情感体验为起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和主体间的理解中提升德性,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黄正平 《班主任》2004,(10):3-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个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的实践表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既需要教育工作者正确的价值引导,更需要受教育者自己的内心体验和生活实践.因此,要高度重视德育过程中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特别是这几方面的有机结合,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德育工作规律.  相似文献   

5.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中,通过外化和内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6.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教育手段相结合而形成一定的德育机制,受教育者经过选择、内化等过程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并通过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来。但由于德育主体参与者、受教育者体验水平、德育氛围、受教育者特点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德育的有效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德育的价值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7.
潘越 《教学与管理》2012,(24):37-38
一、德育内化与内化过程1.德育内化德育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的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部需要的动力,从而使自己自觉地追求道德。德育内化往往以德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出发点,重视对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的感受、认同和理解以及自觉自愿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对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教育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体验和感悟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但是人的体验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通过体验教育,才能达到优化的体验。教育者必须把体验教育和道德的内化机制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学生体验的层次,从而通过体验教育实现道德的内化。  相似文献   

10.
贯彻《关于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体验教育的意见》是新世纪少先队教育的新实践,也是增强少先队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新举措。因此说,更新德育理念,是新世纪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是提高少先队思想道德教育实施水平、增强教育实效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德育功能观,把进行社会规范的教育与促进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统一起来。“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个方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德育的这一定义包涵着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的需要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潘月俊 《德育信息》2002,(10):26-27,40
情境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贴近受教育者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融入其中,激发他们的智慧,鼓励受教育者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并在情境中加以训练与体验,以促进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内化和道德习惯形成的道德教育模式。这是一种在情境之中,充分利用情境的激情、明理、启智、导行、悟德等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自我成长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德育内化的必然、条件和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有阶级以来 ,教育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和社会服务的。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把自己的观点、意志传播给青年一代。而德育则是主要的传播手段和途径。德育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体现 ,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一种精神力量。因此 ,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 ,都十分重视德育。但是 ,如何使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并内化于心 ,却是一个严峻的课题。一、德育必须重视学生内化高等学校德育是研究和探讨大学生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个性心理的形成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实践。德育过程是由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在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学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小学德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效性差 ,缺乏魅力。德育的理论研究证明 ,要从根本上提高德育质量必须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情境性、情感性和生命活力 ,要顺利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 ,必须激发道德体验。本文阐述了新时期聋生道德体验的内容 (回归聋生生活 ) ,总结了四种道德体验方式 (活动体验、教学情境体验、类比移情体验、直觉体验 ) ,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相似文献   

19.
关于德育,鲁洁和王逢贤先生在<德育新论>中为它下了一个严整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德育以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促进人性完善,最终实现全社会道德品质的提升,建构人人享有的道德的幸福生活为目标。因而德育不是道德条文、规范的简单记诵和再认,它是学生精神世界的自主建构,没有学生的道德理解和体验,就没有德育存在的现实基础,德育内容也无法顺利实现内化和强化。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构建起道德体验心理场,其途径主要是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联系道德生活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