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太偏远     
贾平凹受邀到四川二郎镇采风,清晨在镇子里溜达,遇到一位老者,于是攀谈起来。老者说他有两个儿子,都在酒厂工作,还有一个女儿在北京,他在北京住了一个月刚回来。贾平凹说:“北京多好啊,怎么不在北京多住些日子?”老者说:“北京好是好,就是太偏远了。”  相似文献   

2.
换鸡     
羊先生要离开他的老邻居猪太太与熊太太,搬到城里去住。搬走之前,羊先生抱着两只母鸡对两位老邻居说:“这是两只天天都下蛋的好母鸡,送给你们了。”两只母鸡,一只是黑亮亮的黑母鸡,一只是黄灿灿的黄母鸡。猪太太想:黄母鸡比黑母鸡长得大,蛋也一定比黑母鸡下得多,就对熊太太说:“我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卖雨伞的,二女婿则靠卖草帽为生。一到晴天,老太太就唉声叹气,说“唉,大女婿的雨伞不好卖。大女儿的日子不好过了。”可一到雨天,她又想起二女儿:“又没有人买草帽了,这可怎么办好啊?”于是,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老太太总是不开心。一位邻居觉得好笑,便对老太太说:“下雨天您想想大女儿的伞好卖了,晴天您就想二女儿的草帽生意不错。这样的话,您不就天天高兴了吗?”听了邻居的话,老太太脸上天天都有了笑容。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桂花雨》中有这样两句话:句子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句子2: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以下是两位教师教学这两句话的片断。  相似文献   

5.
一次,在杨浦工读学校的座谈会上,一位好家长首先发言:“我们家原先住长宁区,那里是书声朗朗,琴声不断;现在来到杨浦区,这里是麻将声声,骂声不绝。”会场顿时活跃起来,我却陷入深深的思索。我们家住在棚户区,环境、氛围、物质条件都不尽人意,但我们想的是扬长避短,在家庭中创设一个学习、明、和睦、助人的氛围。  相似文献   

6.
李向民 《教师》2011,(9):123-123
在中国,大家都熟知“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见古人已经非常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美国有人研究两个已经繁衍了8代人的家庭:一个是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爱德华的家庭,他的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品质     
在一条马路上,一位智者遇到了三位埋头苦干的修路工人。这位智者问了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你在做什么?”第一位回答说:“在修路”,第二位回答说:“在挣钱,养家糊口“,第三位回答说:“在为国家做贡献”。你喜欢哪种回答?如果是你,又会做出哪种回答?第一个工人就事论事,低头干活不看路,他看不到工作有什么意义,属于当一天和尚撞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独生于女人数大量增加,独生于女的教育问题,不仅成为普遍的家庭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第57期上报道:呼和浩特钢铁厂一对工人夫妇,收到在北京上大学的独生子的来信,空空一页信纸,只用碳素笔画两个大大的“?”,这对夫妇苦笑着对邻居说:“孩子嫌寄钱晚了”。这样对父母缺乏爱,缺乏责任感,只要获得,不讲回报的人,能产生出对社会的责任、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吗?加强改善独生于女教育是我国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计划生育是国策”,而搞好独生子女教育则为国策之后盾。本…  相似文献   

9.
<正>打我记事起,姥姥就住在我们家。这在我们农村很少见,农村里都是儿子养老,如果老人不住在儿子家,是要被人耻笑的。姥姥有两个儿子,但是姥姥只喜欢住我们家。爸爸妈妈常说:“谁都有老那天,喜欢就住着,多一副碗筷的事。”妈妈是家里的老大,她有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他们都已经成家。但是姥姥谁家也不去,她觉得我家才是她的家。  相似文献   

10.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位天使来到人间,住在一个富人家,富人夫妇对他们很不好,让他们睡在地下室里。老天使看到墙根有一个洞,就顺手给堵上了。年轻天使很生气:“这家人态度如此恶劣,你为何还帮他们?”老天使并不回答。第二晚,他们住到了一个穷人  相似文献   

11.
人老话多,做儿女的一定要理解。比如小洪,对老爸老妈挺孝顺,想的做的周到细致,左邻右舍都夸他是“大孝子”。然而,外人不知道,“大孝子”也有“不孝”的地方,就是不能善待两位老人的“唠叨”。每一次回家看看,花钱、干活都不怕,就怕老人家“唠叨”起来没完没了。小洪确实不能算一合格的“孝子”,起码不能算是一个聪明的“孝子”。试想,家也回了,钱也花了,活也干了,仅仅因为厌烦“唠叨”,就令老爸老妈心中不快,让本来和谐的家庭气氛一下子“恶化”,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其实,人到老年,话就多了,尤其爱在儿女面前唠叨,…  相似文献   

12.
重要的是心境凡夫苏格拉底还是单身,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他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很值得高兴的事吗?”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每天仍很快乐。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苏格拉底说:“我有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不令人高兴呢?…  相似文献   

13.
Hi,everybody!I'm“neither…nor…”,人们都说我的意思是“既不……也不……”。我有两个好邻居:一是左邻“either…or…”,人们都说他的意思是“或者……或者……”,也有人说他的意思是“不是……就是……”;另一个是右舍“both…and…”,人们给他起个外号叫“两个都……”。大家想了解我们吗?请看:  相似文献   

14.
张化兴 《师道》2004,(5):27-27
20世纪40年代,有一个德国工人在生产一批书写纸时,不小心调错了配方,生产出了大批不能书写的“废纸”,这个工人因此被解雇了。看到他生活、心情都陷入低谷,这个工人的一位朋友劝解他说:“把问题变换一种思路看看,说不定能从错误中找到某些有用的东西。”一句不经意的话,有如一  相似文献   

15.
少年朋友们,你们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有一个人从小双目失明,懂事后他非常烦恼,也非常悲观,感到一辈子完了。亲友、邻居、同学都很关怀他,照顾他,但他不愿意被人怜悯。长大后,一位老师对他说:“这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听了很受鼓舞,从此振作起来。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位德艺双馨的盲人推拿师。上帝知道了这件事,笑道:“我很喜欢这个美丽而睿智的比喻。但要声明一点:所谓缺陷是指生理上的。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是烂苹果,不是我咬的,是虫蛀的。…  相似文献   

16.
影子朋友     
南希和玛丽是一对好朋友,她们的邻居是一位老奶奶。她俩想,老奶奶一个人住,多寂(ji)寞(mo)呀。这天,她俩就上老奶奶家做客来了。  相似文献   

17.
贪婪的小狼王叫喊着要吃活兔子。小猴在树上冲着小狼王说:“喂,要吃兔子的饿狼,这树林西边有一个兔子村,住有5家,正好共有15只兔子,你看怎么样?”小狼王用舌头舔了一下嘴边的口水,眼睛一亮,问:“这么说每家都有3只兔子喽?”小猴摇了摇头说:“不,不!每家的兔子数都不一样多,至于每家有多少只兔子,我也不知道呀!”“可以算出来嘛!”贪婪的小狼王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清了清嗓子说:“我用试算法来算一算,此乃数学之大法,玄妙至极!”小狼王几句话,说得猴子晕乎乎的。小狼王说:“由于每家都有兔子,而每家的兔子数…  相似文献   

18.
六尺巷     
《红领巾》2008,(6)
清朝时,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精城一人。两家是邻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一地皮,发生一了争执。张老夫人便写信给京城里的儿子,要他出面干预。张廷玉看完信,做了一首诗劝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台皇。”  相似文献   

19.
人性的芬芳     
数星期前,我听到一个消息,一个信奉印度教的家庭已数天没有吃东西了,所以我拿了一些米,跑到他们家中,在我还没有弄清楚究竟时,那个家庭中的母亲已把米分成两份,将其中一份送给信奉回教的邻居,接着,我问她:“我给你们的米只有那么一点,而你们家共有10个成员,这样一来你们一家如何够吃呢?”那母亲这样回答:。他们也没有东西吃。”  相似文献   

20.
邻家小儿雨雨聪明好动,天性顽皮,被学校三年级的任课教师认为是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基础很差的“差生”代表。他的父母几辈人都是工人,没有一个跨入过大中专的校门!因此,学校将孩子打入另册,孩子成天与左邻右舍不爱学习的顽童为伍,成绩低下,表现极差,老师嫌弃,邻居议论,而家长却认为这一切都是正常的!他们认为:孩子不是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家长没有辅导能力,父母遗传因素差,孩子只能是这样。为此,笔者专门对雨雨进行了智力测试,发现这孩子智商、情商都挺高。反应灵敏,联想丰富,只是没有把这一切用到学习上,加之老师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