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署名为钟惺的《钟伯敬批点诗经》对明清之际《诗经》评点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此书是否为钟惺所作众说纷纭。此书主要版本朱墨本及三色套印本二者间红评部分亦有差异,为版本探讨提供空间。张洪海先生整理的《诗经汇评》为今人了解明清之际《诗经》评点开辟了窗口,但误判三色套印本中红评部分与朱墨本相同,实际上遮蔽了朱墨本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评点,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一种特有的方法。这种在作家的作品中配以批评家简短批评的办法,最早使用者当为唐代丹阳进士殷璠。此人生卒、字号不详,他编选的一部唐代诗集《河岳英灵集》颇受重视,影响甚远,诗集中对入选各家诗歌均配有简括精辟的评点。虽然,该书的评点与后来成风于明代的评点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前者大体属于对诗人创作艺术风格的鉴赏,后者则着力于对文学作品具体的阐释批评,但是,《河岳英灵集》这种作品配评点的体例实属创举,为后来诸多评点本诗文集的滥觞。作为一种成熟的批评方法,即把总批眉批夹批及圈点与作品结合起来,则是南宋时代的文学批评家们使之完善并熟练使用。宋人吕祖谦评点《古文关键》,刘辰翁评点诗歌及小说《世说新语》,便是这一时期评点方法的代表作。评点方法至明代成风。这一方面与文学的世俗化和批评的繁荣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选家将此当成图书商品的促销手段有关。这一时期,最为美观的评点本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  相似文献   

3.
清代《诗经》在经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向为学人所关注,但文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向为学人所忽视。笔者以为,清人以评点、诗话、题解三大文献形式对《诗经》的文学意蕴进行了深度开掘,为“五四”以来最终以完全文学的眼光解读《诗经》提供了可能,是清代诗经学的别样奇葩。  相似文献   

4.
有明一代,关于《诗经》的研究专著多达六百余种,但长期以来,学者对此多持否定态度,鲜有深入研究分析者。这一现象直至近年以来方逐步得到改观,尤其是200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刘毓庆先生的大作《从经学到文学——明代〈诗经〉学史论》,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明代《诗经》学发展的脉络,发幽起潜,厥功至伟。但由于资料条件所限,其中一些论述尚有补充或商榷的余地。例如该书下编《〈诗经〉文学研究的崛起与繁荣》在讨论明人研究《诗经》的视角由经学开始转向文学时,曾列举了数家  相似文献   

5.
自从顾炎武提出“八股盛而六经学微”之说后,清代以降的《诗经》研究者,皆对有明一代的《诗经》研究,持贬抑态度。如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仅用“季本、郝敬多凭臆说”,“丰坊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以行世而世莫能辨”二语,将有明一代《诗》学否定得一干二净。胡朴安的《诗经学》,谓明人“在义理一方面言,不如宋人之精;在考证一方面言,不及汉唐之密”。谢无量的峡经研究》,以“无甚精义”四字概括明代精》学。林叶连的帅国历代诗经学》,更举真伪不分的《诗传嫡家》、《诗传阐》、姚允恭《传说合参》三著,以证“明朝学者…  相似文献   

6.
清代《还魂记》评点本系列中有篇幅短小的评本,为明代鲜见。清初刻半园删订本《还魂记定本》中的评点文字主要为删改本做解释,重点评述的是原作的舞台价值。省悟子评本为手批本,题于清光绪十二年同文局石印本《江都省悟子批点还魂记》。评本关注男女两性间的情感世界和愁怨主题,并对可促进情节发展的宾白、唱词、关目做出了评点。作为普通评家,其多数评语态度中庸而不偏执。  相似文献   

7.
贪污腐败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诗经·大雅》中即有贪人败类之语,中国东汉的梁冀、南宋的贾似道、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等,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贪官污吏,不仅直接损害普通民众的利益,而且威胁政权稳定,因  相似文献   

8.
明代所刊《毛诗》经注本存于今者,主要有万历二十二年歙县程氏玄鉴室刻屠本畯纂疏补协本《毛诗郑笺》二十卷,万历马应龙、孙开校本《毛诗传笺》七卷,崇祯葛氏永怀堂刻《十三经古注》本《毛诗》二十卷三种。明代刊刻《毛诗》经注本,一般认为是翻刻宋板而来,宋板既多不存,明翻宋板的文本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明代所刊刻的这三种《毛诗》经注本,今天看来,其文本皆为删削闽本疏文、因袭闽本经注部分而成,并非直接袭用宋元旧本。明代所刻《毛诗》经注本在文本校勘意义上虽无足道,但从明代经学发展史上来看,《毛诗》经注本文本之传刻,可以看作经学复古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属于明代经学复古的“原典回归运动”的一部分。明代经学复古思潮,乃是清代朴学的先声。这些经注本的出现在明代经学史上所具有的标志意义,应当被重视和重估。  相似文献   

9.
山西大学中文系刘毓庆教授,1996年师从北京大学中文系褚斌杰教授攻读先秦两汉文学博士学位,其所著《从经学到文学》一书,正是他在北大期间撰写的博士论文。详观此书,不失为近几年学术界《诗经》研究方面的上乘之作,究其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再现了明代《诗经》  相似文献   

10.
《清代硃卷集成》中录有清代习《诗》士子履历、《诗经》义试题、士子答卷及考官评语等,故于《诗经》学研究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由此窥视普通士子的习《诗》情况,二是可见科举考试出题倾向对士子《诗经》学风的影响,三是可反映清代《诗经》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1.
《毛诗传笺》是我国诗经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现存版本丰富,主要有:写本,石经本及宋、元、明、清刻本。文章根据相关资料,主要阐述写本与石刻本的现存版本情况。  相似文献   

12.
《毛诗传笺》是我国诗经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现存版本丰富,主要有:写本,石经本及宋、元、明、清刻本。文章根据相关资料,主要阐述写本与石刻本的现存版本情况。  相似文献   

13.
郝艳华 《图书馆杂志》2004,23(4):79-80,62
《樊川文集夹注》为朝鲜刻本,今国内尚存两个完整的本子,一是辽宁省图书馆所藏明正统五年(1440)全罗道锦山刻本,一是国家图书馆所藏朝鲜古刻本,无明确刊刻年代。今就所知两个版本及该书在朝鲜半岛的流传情况加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仝建平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1):135-139
《翰墨全书》是元朝前期刘应李编纂的一部民间交际应用类书,分类辑录应酬交际类的词语典故、活套及诗词文章。该书1307年首次刊行;1324年,建安詹友谅进行改编后,书坊刊行;约元末明初,建阳书坊对改编本再次改编印行。元明两代流传的《翰墨全书》有大德本、泰定本、明初本三种版本系统,清代至少仍有两种刻本传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典籍的损毁古人称之为书厄。隋代的牛弘首次对我国历史上典籍的重大损毁事件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两宋时期,学者们研究书厄的眼界已经拓展到政治、军事之外。明代是继隋代之后,我国书厄研究发展中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产生了大量相关著作,丰富和细化了古代书厄的分类研究,进而推动了我国古代书厄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伟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1):144-147
明代来知德在易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易学以《周易集注》为主。但此书版本情况比较混乱。据可见文献与现存版本可知,其书初刻于郭子章,在郭本之后形成张惟任虎林系统、史念冲刻本系统和刘安刘删芟系统。这三个系统即是来氏《易集》的早期版本。史念冲本不见翻刻,其他二系统则流衍较广。郭子章本今已不见,但张惟任本直承郭本而来,于众本中刊刻时间最早又未经删芟,因而其重要性显然易见。其他二系统亦较早,故极具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余建平 《档案学研究》2021,35(6):135-142
档案作为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是中国早期众多经典古书的文献来源。汉代以前的档案对经、史、子书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经部文献中的《尚书》,主要来源于商周时期君主颁布的政令,以及对臣民的演讲记录等档案。《春秋》则来源于史官对国家大事的记录,《诗经》《周易》《礼》等经典的形成也或多或少与档案有关。史书与档案的关系更为密切,档案中的纪年、外交辞令、盟誓、军功、属籍、制诏、章奏等文献,构成史书的主要内容。子书中的部分篇章则来源于诸子给君王的上书,这些文书经过后人的编纂,最终成为诸子百家的重要篇章。从档案到古书,表现出选择性存录、文本形态改变和实用性倾向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篆书金刚经》又称《三十二体金刚经》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古籍文献。文章从古今字体的演变,宋初僧人梦英18体篆书到道肯32体篆书的发展,论述了《篆书金刚经》的形成过程;着重从明正统二年刻本默庵后序、北京石景山区以壁画著名的法海寺碑文等,考证出刻书者李福善即明英宗时极有权势的太监李童;最后简述了该书的文字、艺术、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文书与政治的关系出发,将文书放在明代社会政治的变革中加以考察,分析了文书在明代皇权中的作用、运作方式,以及在明朝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指出文书制度对于保障明代皇权运行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迎春 《图书馆杂志》2004,23(10):69-72
明代方志,在方志编纂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较之前都达到了新的水平;特别是其史料价值极高,包含了明之前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丰富资料,加之随着时间的椎移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明代方志流传下来的也极为稀少,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有其广阔的开发与研究前景。笔者仅就馆藏流传极少的几种稀见明代志书,作些披露与研究,其原始史料价值、文献版本价值,以望对明史研究、明代方志的整理、开发与研究等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