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位叫沈元的中学数学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200多年来难住无数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对学生们说:“昨晚我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有一位同学,他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这些话语像甜甜的蜜,粘住了陈景润的心。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漫漫征途。  相似文献   

2.
提到数学,你也许会想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提到陈景润,你也会想到哥德巴赫猜想;提到哥德巴赫猜想,你或许还听过这样的话"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今天,小女子我就从"皇后"讲起如果你只看主标题,会以为我是超级玉米?错了,我这里不是要跟你讨论李宇春首张大碟《皇后与梦想》如何如何,我说的可是我所学的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对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就做出了明确的论述:“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一个优秀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对学生的感染是无可估量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中学老师沈元,在一节数学课中向学生介绍200多年来难倒无数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时说:“自然科学中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使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数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哥德巴赫猜想”的深奥。  相似文献   

4.
吕犁头 《物理教学探讨》2001,19(6):15-15,30
谈起陈景润每一个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一名伟大的数学家,他能成为教学家与他中学教学教师沈元有关,因为沈元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200多年来难住无数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对学生们说:“昨晚我还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有一位同学,他了不得,  相似文献   

5.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中学数学教师沈元在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时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接着又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有一位同学很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这些话像甜甜的蜜,粘住了陈景润的心,使陈景润踏上了摘取数学皇冠上明珠的漫长征途。这充分体现了教师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正如俄罗斯民谚所说:“语言不上蜜,却可以粘住一切。”  相似文献   

6.
1978年老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发表以后,哥德巴赫猜想和数学家陈景润的名字,几乎是尽人皆知了。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喻为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实数学皇冠上这样的明珠还很多,本文简要介绍的比伯巴赫猜想,是函数论中著名的难题之一,也可以说是数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7.
著名数学家高斯曾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而超级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则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相似文献   

8.
猜想是成功的先导,没有猜想就没有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著名的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呼吁数学教学既要教证明,又要教猜想,这对数学教育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一曲“哥德巴赫猜想”,曾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至今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足见猜想的魅力.本文仅就数学学习中的解题猜想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却不能强迫马来喝水”这样一句极富哲理的俗语,启发人们更进一步地去认识兴趣对行为的作用。大数学家陈景润为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身居斗室忍受疾病的折磨,不停地推理、演算,靠的是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0.
“哥德巴赫猜想”是一道世界级的数学难题。提出这道题的人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1742年6月7日,他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11.
粉碎了“四人邦”以后,许多教师加强了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的需要。有的教师深有体会地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个口号提得好,它表现了广大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它反映了广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紧迫感,它说明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应该比学生有更丰富的知识,更渊博的学问。人们不会忘记,青年数学家陈景润的成长,有他当年中学的老师、今天著名的数学家沈元的一份劳绩。沈元在中学数学课上,给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尤其是介绍了二百多年来难住了无数著名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启迪着学生:“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  相似文献   

1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家哈尔莫斯语 ) ,一些难题解决了 ,新的难题又提出来了 ,正是由于数学发展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才使得数学充满着生命力 ,推动了数学的迅速发展。当然 ,现在数学中未解决的难题中小学生是不能解决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给学生介绍一些妙趣横生的数学难题。事实上 ,有的难题虽然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没有被数学家解决 ,可小学生都能弄懂其含义。如哥德巴赫猜想 ,小学生学过偶数、奇数、质数 (素数 )之后 ,就能明白它的内容。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听了老师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介绍而受到激励 ,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  相似文献   

13.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但"问"也有学问,要"问"得到位,'问'得有技巧.  相似文献   

14.
250从年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道简称“1+1”的数学难题,一直没有人能把它解开,成为一道世界性的数学难题,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数学家。本世纪60年代,中国的陈景润把这一道难题证明到了最接近于哥德巴赫猜想。从此,人们都知道了世界上有个哥德巴赫猜想,知道中国有个陈景润。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数论是数学的皇后,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它是刻画自然数的最基本的规律,就象牛顿定律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一样,认识它是很重要的。陈景润早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5年回到厦门大…  相似文献   

15.
<正>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家,你必须首先是一个好的猜想家."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猜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数学就是在不断的证明或否定猜想中得以发展的.数学发展史中正是因为有了欧拉猜想、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著名的数学猜想,才使得后来的学者努力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数学科学的发展.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呢?一、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猜想  相似文献   

16.
学习数学应该经历怎样的"过程"?是教师讲解清楚后学生去记忆,还是不用教师讲学生去自学?抑或是创造机会与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连串的问题中自主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确实,我们很难定论什么是最好的数学教学方法,但对于学生经历一个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则有定论,那就是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罗登塔尔所说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科学启蒙》2009,(Z2):42-43
人物档案:陈景润(1933—1996),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国著名数学家,主要研究解析数论,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这一成果国际上被誉为"陈氏定理"。著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  相似文献   

18.
数学离不开直觉,无论是数学史上一些数学大师的伟大创造,还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近代数学中的三大难题(费马大定理(1621年)、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四色问题(1852年)),无不体现数学直觉的魅力.难怪很多大科学家给予数学直觉由衷的赞美,法国大数学家庞加莱提出:"逻辑用于证明,直觉用于发明."著名数学家外尔曾说:"逻辑仅仅是核准直觉的胜利."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相似文献   

19.
陈景润(1933-1996),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现代数学史上,陈景润的名字与哥德巴赫猜想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使中国在这  相似文献   

20.
哥德巴赫猜想:这个猜想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它是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于1742年提出来的.内容是“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为两个素数的和”.比如8=3+5,10=3+7,100=3+97……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也无法证明这个猜想.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十2”,被誉为“陈氏定理”,使我国在数论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陈景润的结果离摘下这颗数学是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遥.不知最后这颗明珠由谁来摘取.费尔马猜想:又叫费尔马大定理,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尔马提出的.内容是:“当n>2时,没有自然数a、b‘c满足a”+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