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杰 《新闻知识》2023,(7):57-64+95
香港“蔡天凤案”发生后,各媒体竞相对此案展开报道。在针对“蔡天凤案”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中,部分网络媒体存在报道偏离事实误导受众、隐喻受害者身份符号以进行细节化叙事、侵犯个人权利等伦理失范行为。本文从媒体、受众和社会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其失范成因,进而提出规范媒介伦理建设的相应对策:媒体需坚持以人为本,优化报道流程与内容;受众应提高媒介素养以理性评价,积极反制失范现象;社会需健全制度引导体系,鼓励多元共律。  相似文献   

2.
冯群星 《新闻世界》2014,(5):257-259
犯罪新闻报道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类型。在形形色色的犯罪案件中,性犯罪往往受到媒体的争相报道,但性犯罪的特殊性导致媒体在报道时很容易因操作不当陷入伦理与法律的困境。本文通过比较性犯罪与其他刑事犯罪的区别,指出了性犯罪报道背后蕴含的权利冲突问题,强调媒体在报道性犯罪时应特别注意报道权与隐私权的冲突。并对李某某案相关报道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分析,总结了性犯罪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媒体失范行为,为规范性犯罪新闻报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相较于传统新闻"严苛"的审核过程,网络新闻在"宽松"的环境下更易产生伦理失范的现象。就当下备受关注的校园欺凌现象为例进行分析,网络新闻在报道时,因过分追求舆论热度产生了一系列伦理失范的情况。包括对同类型事件的过度报道,对未成年人隐私保护的缺失和未能履行媒体社会职能等。针对以上问题,在相应的报道中应谨记以下原则:把握"度"量,避免过度渲染;透过表层,垂直深度挖掘;尊重隐私,谨记媒体规范。  相似文献   

4.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传播速度的快捷和信息资讯的发达,人们在享受新闻"无死角"直观便捷的同时,报道过程中凸显出来的媒体伦理失范问题也被高度关注。媒体伦理失范,究其原因,主要与法制建设、新闻环境和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完善法律法规、构建全方位的社会监督体系和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已是刻不容缓,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5.
李曼嘉 《今传媒》2020,29(3):68-72
2016年发生的吴谢宇弑母案曾轰动一时,2019年罪犯落网后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案件告破后,媒体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报道,通过挖掘吴谢宇的性格与成长经历以分析其作案动机。在这些报道中出现了真实性不足、新闻娱乐化和媒介审判等各种伦理失范行为。本文试分析在吴谢宇弑母案告破之后媒体的报道失范行为,用康德义务论的观点指导媒体的报道实践,让媒体根据自立的准则规范其报道话语,从而更好地发挥正面引导大众舆论的社会公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庹继光 《中国广播》2013,(11):42-45
“李某某涉嫌轮奸案”持续轰动,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媒体在此案报道中的失范行为:一是披露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二是随意报道案件细节,有违不公开审理的制度。新闻报道应当遵守法律规范,遵循新闻伦理,改变由娱乐记者报道类似案件的惯例,让法制记者采写报道,避免再出现这些疏漏?  相似文献   

7.
当下网络已成为最主要的大众传播途径,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新闻反转造成了伦理失范现象产生,主要表现为利益与道德、隐私与权利、盲从与理性等伦理冲突问题.对这些反转新闻的伦理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由于技术层面、媒体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原因诱发这些伦理失范现象.针对这些伦理失范现象,可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把握以及后果应对等三个阶...  相似文献   

8.
王乙伊 《新闻世界》2014,(7):306-307
本文利用波特推理图式来分析李某某案存在的,由未成年人和"星二代"这两个敏感身份所引发的复杂新闻伦理问题,并从媒体在这些新闻伦理中的抉择,一窥当前中国新闻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正媒体热衷案件报道由来已久,尤其是最近几年,媒体年终盘点新闻事件时总少不了案件方面的报道,福建南平校园惨案、吴英非法集资案、李某某强奸案、复旦投毒案、温岭袭医案等,几乎无人不知。但对于这类报道热点,媒体却屡屡失当失范,出现许多不专业、有争议的问题。案件报道如何走出误区盲区,以更专业的精神、更负责的态度,担负起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国慧 《新闻界》2012,(16):59-63
本文从媒体视角切入,探讨我国媒体关系活动中的伦理失范现象,将媒体作为研究主体,从媒体关系的概念入手,窥视当今我国媒体关系活动中的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形式以及媒体在媒体关系运作过程中的非伦理、非道德手段,对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剖析,基于媒体角度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廖君 《新闻前哨》2013,(7):83-84
因为涉嫌轮奸,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某某被媒体连篇累牍报道,甚至深挖到其父母家庭等过往事件。波士顿爆炸中国女留学生遇难,"死者家属要求不要透露名字",然而,国内多家媒体在报道时不仅刊登了名字,甚至还将死者的照片不加马赛克就发出来。从这两起事件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全媒体时代,传播更加迅捷、资讯日益发达,新闻传播中新闻伦理的缺失问题也随之凸显。  相似文献   

12.
石思思 《今传媒》2021,29(4):133-135
本文拟从康德义务论视角对灾难报道的伦理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试图提出针对传媒行业的一些伦理启示。笔者在对灾难报道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时,发现了一些媒体存在诸如把人性当成宣传工具和手段、为追求利益而传播虚假信息或是煽动民众情绪等失范行为。基于康德对"善良意志""普遍法则""人是目的""纯粹理性"等核心概念的相关阐述得出了一些启示。本文最后也提出了一些康德义务论所面临的新闻伦理困境,并试图与新闻学界和业界进行对话。  相似文献   

13.
乔春霖 《今传媒》2023,(2):12-14
随着5G网络技术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平台越来越多,但是,部分自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不高,容易导致新闻伦理失范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东航空难事件报道中出现的获取流量、借机营销;消遣灾难、缺乏人文关怀;缺乏素养、虚构内容等新闻伦理失范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要加强自媒体平台的管理体制,自媒体用户在灾难报道中要遵守职业伦理与道德准则、减小伤害原则、人文精神伦理准则等倡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媒体出现了一系列医疗报道失范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媒体违背新闻伦理而造成的。本文对医疗报道失范现象背后所体现的新闻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医疗报道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南京虐童案"线索由微博首发,传统媒体跟进,继而先后掀起三波舆论关注热潮,使"南京虐童案"成为全国关注焦点。"南京虐童案"报道过程中,部分传统媒体报道充分尊重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也有部分报道出现了过度披露隐私及部分领域失范问题。结合近期持续出现的未成年人殴打他人视频被曝光现象,新闻报道中的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线并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赵男 《新闻世界》2014,(12):179-181
郭美美事件前后持续发酵近三年,作为网络红人的她不断地制造舆论泡沫,今年8月全国各大媒体“起底郭美美”的报道使她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对于这次媒体统一口径的海量报道,明显出现媒体伦理失范的现象,引发不少质疑与批评。本文以“起底郭美美”报道为例,阐明报道中媒体伦理失范行为的表现,探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规避媒体伦理失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考验着媒体的应对能力,报道不当将导致伦理失范,甚至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尤其近几年来,严重的灾难事故频发,备受各界关注。良好的信息沟通,对于消除隔阂、获得进步是有益无害的,本文主要分析灾难事故中媒体对遇难者报道的伦理失范问题,并在借鉴国外伦理规范的基础上,为合理报道灾难新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这是一个"时效决定命运"的时代,但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在这场"新闻时效性"竞争中不占优势,所以必须另寻生存之道,做好深度报道被其视作"救命稻草"。"热点新闻报道"则为其做好深度报道提供了首选,所以"如何做好热点新闻报道"成为报纸媒体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前段时间报纸媒体对"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分析,找出些许共性,希望可以提供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晨 《传媒》2017,(13)
新闻传播活动自诞生之日起就和人类息息相关.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因此,真实客观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在几百年的实践中,新闻业开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制度,这正是新闻传播伦理的发轫,它代表着人类对真、善、美、公平、正义等的无限追求,也代表着人们对事实真相的追求.然而,随着新闻界影响力的不断增加,它不仅成为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还成为一些利益集团的工具.资本的侵入与商业化运作,在给新闻界带来生机的同时,也给新闻界带来了新的问题.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虚假新闻、倾向性新闻、有偿新闻、新闻炒作等现象早已经司空见惯.在当今时代,即使是曾经公认的具有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一些媒体机构,依然存在着职业失范的现象.曾经广受关注的《21世纪经济报道》案以及《新快报》陈永洲案、《财经》刊发的春节返乡日记对东北农村的抹黑事件等,都在时刻提醒着新闻界自身,也在提醒着公众新闻业的发展并非总是正向的.这种失范现象不利于媒体功能的发挥,更不利于媒体的健康发展,如何在急速变革的时代中依然保持媒体自身的伦理规范、坚守职业伦理,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是需要进一步反思和实践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新浪微博中的热门事件为例,对媒体官方微博在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失范问题进行梳理,认为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媒体立场的偏颇、媒体报道的失实和人文关怀的缺失。媒体的官方微博代表着媒体的形象,在微博中所展现的伦理失范也同样给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也扰乱了正常的舆论环境。因此相比于对传统媒体从业者的职业伦理教育,网络媒体从业者更应该重视伦理失范问题,并积极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