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现代学校的应有之义.本文提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以提高课堂效益为核心,以学习共同体为载体,在实践中探索出区域推进学校学习共同体的策略与途径,在共同体建设中使学校相互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和成长.  相似文献   

2.
学校制度文化包含学校制度安排、组织结构设计及其背后的管理理念支撑,以实践和落实学校核心价值观为终极关怀。学校组织结构设计是以校长为首的领导团队带领学校成员共同选择、设立或变革学校组织结构并作出结构决策的过程。现代社会要求学校制度文化管理突出通过做事达到发展人的目的。平衡计分卡与维可牢组织结构是组织制度文化管理的新尝试。前者挑战制度安排,后者启发组织结构设计,二者对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均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研究关注的焦点,从教学与课程等局部层面的改革,转向关注学校整体的革新.在这个大背景下,专业学习共同体不仅仅被当作教师发展的一种途径,而且成为一种崭新的学校变革方式,它将教师发展、领导角色、学校改善统整为一体,形成以学生学习提高为中心的整体学校发展模式.走向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变革历程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制度与文化的完善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变革,它的成效取决于学校文化的变革。因此,新课程的实施必须强调学校的文化领导,在原有学校文化中寻找新型文化的生长点,借助于新课程的强大文化冲击力,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培育新型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文化的发展,进而为新课程的持续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教师"赋权增能"、实现角色转换、促进学校持续改进,以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专业学习共同体"以多重聚合为共享愿景、以相互介入为运作方式、以合作学习为根本动力、以专业支持为有效保障。"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关键在于明确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变"个人英雄主义式的领导"为"联合领导"、形塑教师之间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文化以及建立规范化的专业学习共同体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教学改进:艾尔默对学校改进理论的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改进是指把精力集中于教学变革和它所需的支持条件上以提高学生成绩的努力,这是变革期间为提高教育质量而改进学校能力的战略手段.美国学者艾尔默教授的学校改进思想直指教学改进,明确了学校改进的终极目的--学生学习的进步、成就和发展,而不是其他.艾尔默这一思想越过了一些学校改进模糊不清的观点和种种外部因素及对学校组织文化的泛泛而论,直接指向学校发展的根本--学生的成长.艾尔默的学校改进思想值得我们思考,对我国当前的学校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当前学校变革中具有重要地位,成为探讨的焦点.其作为学校改善与教师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将教师完善、领导角色、学校改善统整为一体,共同以学生学业提高为中心.文章探讨美国专业学习共同体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发展脉络及研究进展,指出走向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课程领导是近年来课程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课程领导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课程领导对职业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课程领导有助于职业学校成长为学习共同体;有助于职业学校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转向主动、有助于职业学校课程发展模式从外部驱动转向内部驱动;有助于职业学校管理模式从行政指导转向专业引领.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教育改革进程中,人们关注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如何提高学校教育的效度。提高学校教育效度,只有推动学校整体变革、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才可能实现。提高学校教育效度指向是建设有效学校,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从学校整体变革的角度出发,以学校文化为引领,以课程建设为支撑,以教学改革为重点,以评价改革为导向,以队伍素质为保障,以教育科研为推动,是建设有效学校的科学途径和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0.
论教师领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领导是学校迈向学习型学校的必然,其概念是从教学领导、道德领导、转换领导、平行领导特别是分布式领导和参与式领导等学校领导研究中渐渐明晰的。教师领导的实施过程有利于校长成为"领导者的领导",从而放弃"英雄领导"模式;有利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和专业成长,从而使教师职业具有魅力;有利于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从而提升学校创造未来的能力,最终达成学生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共享的意义体系,主要由学校的办学愿景和价值,仪式、典礼和传统,故事,建筑和人造物品等要素组成,其核心是学校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和信仰。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在于把握学校最有意义的和最具独特性的学校文化要素。并以此作为学校的象征性领导,将学校文化各要素统领起来,形成有凝聚力的学习共同体。优质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追求在于;以生命本体的文化观作指导,创建一个关爱生命的共同体,成为一个充满生长和学习机会的乐园。  相似文献   

12.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一种让文化浸润心灵的活动。尽管教育传递的是人类的经验与智慧,但这些经验与智慧需要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灵交汇实现传递,没有爱的投入,没有心灵的沟通,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育活动的结果是文化环境持续浸润的结果,营造平等、自由的文化环境对师生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和学生大多生活在学校文化环境所营造的“教育生活”中,因此,我校致力于从学校“教育生活”的基本范畴,即学习、研究和活动等方面去构建师生互动成长的共同体,以实现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3.
大学制度变革创新的价值抉择过程,是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学校本位价值观之间的一场博弈。社会本位在大学制度变革中有着强大的现实动力、功利目的与外在压力;从大学人的福祉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个人本位是制度变革的终极关怀之所在;以高深学问的增值为旨趣的知识本位是制度变革中的深层次文化动因;学校本位为制度变革提供了直接推动力与内化影响力。大学制度变革的价值博弈过程,从理性角度看,是这四种本位间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的合力。从代价视角看,人的发展本身才是大学制度设计与制度变革的终极价值关怀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大学制度变革创新的价值抉择过程,是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学校本位价值观之间的一场博弈。社会本位在大学制度变革中有着强大的现实动力、功利目的与外在压力;从大学人的福祉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个人本位是制度变革的终极关怀之所在;以高深学问的增值为旨趣的知识本位是制度变革中的深层次文化动因;学校本位为制度变革提供了直接推动力与内化影响力。大学制度变革的价值博弈过程,从理性角度看,是这四种本位间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的合力。从代价视角看,人的发展本身才是大学制度设计与制度变革的终极价值关怀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PCOLT模式认为,学校文化的三种文化特质——专业共同体、组织学习以及信任,都与学生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PCOLT模式强调,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校长作为文化变革驱动者的作用,应该通过专业共同体强化教师之间的信任,应该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社区之间的联系。PCOLT模式可以为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启示:通过提高校长文化领导力促进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促进学校文化建设;通过提升群体意识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学校文化驱动模型是一种学校改进模型,其实践基础是三方合作学校发展同盟,即大学、政府、学校基于共同愿景,本着平等互惠共赢原则,实现学校持续良性发展。学校文化驱动模型考验大学的智慧和信心。这种考验来自校长及其学校对管理与领导思维的需求,这种需求直接挑战大学及其成员的经验和知识舒适地带。为了应对挑战,大学教师需要具备沟通能力、话语转换能力、指导能力。模型贡献了思维学习、工具学习和伙伴学习等学习方式,确保校长和学校系统思维能力的永续和更新。  相似文献   

17.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学校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发展。人是具有生命性的个体,它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自己对生活与生命的体验,而这种体验过程使人具有不同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因此,如何通过学校管理,充分挖掘人的潜力,开发人的智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和谐与持续发展,使人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绽放生命的价值,我认为学校的管理要"以人为本",即以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陈秋兰 《教育导刊》2005,(12):42-43
走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不仅要把学校建成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要成为教师相互学习、走向专业化的地方。打造学习共同体学校的起点就是塑造学习型校长,使其重塑多元角色形象,成为团队的首席学习官、共同愿景的开发者、管理创新的设计者和团队关系的协调者。  相似文献   

19.
PCOLT模式认为,学校文化的三种文化特质——专业共同体、组织学习以及信任,都与学生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PCOLT模式强调,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校长作为文化变革驱动者的作用,应该通过专业共同体强化教师之间的信任,应该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应该加强与地方政府、社区之间的联系。PCOLT模式可以为我国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启示:通过提高校长文化领导力促进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促进学校文化建设;通过提升群体意识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人难以割断、无法拒绝的一种精神力量,其不能强扭而只能因势利导。它如地心引力般在给人以稳定感和安全感的同时,又可能会成为影响人前进或上升的一种羁绊。因此,惟有对文化本身的不断创新,才能推进社会及教育的持续变革与发展。学校是教育的基本单位,教育的变革是学校这一社会组织得以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这里以学校变革为例,阐述文化创新对教育变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