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大学制度变革创新的价值抉择过程,是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学校本位价值观之间的一场博弈。社会本位在大学制度变革中有着强大的现实动力、功利目的与外在压力;从大学人的福祉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个人本位是制度变革的终极关怀之所在;以高深学问的增值为旨趣的知识本位是制度变革中的深层次文化动因;学校本位为制度变革提供了直接推动力与内化影响力。大学制度变革的价值博弈过程,从理性角度看,是这四种本位间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的合力。从代价视角看,人的发展本身才是大学制度设计与制度变革的终极价值关怀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从价值观的视角来看,人们对大学的认识和评价主要还是关注大学对个人、知识和社会的价值.相应的,我们可以归纳出三种不同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理念,即个人本位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理念、知识本位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理念、社会本位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理念.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西方大学理念有助于我们对西方大学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分别体现了对“社会状态”与“人格状态”的关怀,“国家本位”只是“社会本位”的一种特殊形式。两种主要价值取向虽然在逻辑上存在着明显矛盾,但在现实中,通过“能力本位”的调节和贯通,可以使二者实现有机统合。  相似文献   

4.
大学制度改革必须立足于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符合学术本位的大学逻辑;现代大学制度即基于学术本位的大学制度体系;从普遍所指来看,现代大学制度是以大学内在的学术价值为本、以满足其外在的社会价值为辅的制度体系;从具体涵括而言,现代大学制度包含了普遍与本土元素、正式与非正式约束要素,而这俱以学术本位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代刑事和解制度将犯罪行为看作是对个人权益的侵害,以个人本位为出发点,体现对被害人、犯罪人和社会利益的人文关照。中国传统刑事调解制度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学”思想,追求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维系的是国家本位的社会结构。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我们顺应传统,兼学西人,探寻中国刑事法律制度的改革之道。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存在绝对纯粹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仅是适应研究需要的一种划分,这两者往往是兼而有之地存在于不同时代的大学理念之中;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是在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相互抵制、最终趋向平衡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以探索民法的追求作为民法本位研究的逻辑起点。透过民法的历程,梳理国外、国内民事实定法本位的流变规律,探索民法本位演变的方向。回眸法本位观及中西民法本位理念的源起与流变,正视民法本位观在现今的争鸣,破解民法本位社会化问题,质疑民法社会本位说,提出我的民法本位观即近现代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论。采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性等多学科、多视角的方法对民法本位的种种基础进行分析。民法本位即指民法的中心任务和价值标准,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法本位就是民法最核心的价值,而民法原则则是民法本位价值取向的外载形式。以民法私主体权利本位观作导引,对民事实定法之物权法所有权个人本位的兴起及社会倾向进行辨剖,对债法合同自由中个人本位思想及社会化补修作些析辨,分析定式合同的主体本位自由与社会化制限的原因,结合司法实践中案例,论析对于合同的社会顾虑与本位原则。对于民事立法实践。建议以带有社会顾虑的私主体权利为本位构设中国民法典体系、原则、制度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本位视角下,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过度主张人的社会主体身份即社会语境下的他己能力,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形成与人存在的个人本位的等同化认知,使得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根源需要重新考量。在教育主体视角下,通过对人的社会主体身份的解构,以及对单一人我主体发展范式的再思考,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中人的社会主体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中的个体主体走向了人的多元主体教育的初步统一。在意义视角的阐释下,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中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形成内在博弈、类主体即类语境下他我与个体主体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以及类主体具有对社会主体的超越性本质,进而教育从人的单一主体教育走向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从人的对立主体挟持发展走向人我与他己协同发展的理性定位。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是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 ,是大学文化的核心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21世纪的中国大学精神应更加凸显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 ,其关注的是人对人的价值、人对社会的价值、人对自然的价值 ,体现的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21世纪中国大学精神所应凸显的人文关怀 ,是大学和大学人关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化解现实社会各种危机和矛盾冲突 ,培养“全人”的道德意志和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提倡公平竞争、理解、宽容 ,共同发展 ,…  相似文献   

10.
西方近现代关于教育出发点的理论变迁过程,是从个人本位论经社会本位论和二重起点论到实践本位论的一种扬弃过程。这一过程是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矛盾运动的观念形式。而教育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根据社会的现实变革而对原有的理论范畴重新加以界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终极关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为终极关怀不仅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且融汇了中、西、马哲学中的基本精神。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哲学新形态表现为:人是现实生活过程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实践是人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的基础;以人为终极关怀就是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基础建构的终极理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工资制度变迁历程的梳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高校工资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机理,即制度变迁的内外部动力、变迁的主体、变迁的方式与特点、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表明,我国高校工资制度的变迁是一定时期价值观的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学校本位的一场博弈,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其变迁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积极变革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制度均衡。  相似文献   

13.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高等学校课程价值取向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的优势及局限,并指出这三种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方向是三者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5.
大学的学术本性决定了大学的组织逻辑是基于学术本位的。大学学术本位既是知识活动规律的内生性要求,也是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组织规则要求,它要求大学以实现学术价值作为根本价值导向,并建构起相应的理念、规则及制度体系,保障大学始终以追求知识进步为基本使命。但大学学术本位作为大学运行的自在法则,并不排斥一定的社会规范与合理的外来干预,也即符合学术本位根本要求的外在法则同样是大学有序运行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从民法基本原则及价值谈起。近、现代民法价值取向的特征分别是安定性和妥当性,它们的主要价值取向都是公平和秩序。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发展本位"三个认识阶段,之后在实践理性的反思中得到了融合:"人是目的"既是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哲学基石,也是大学需要保持自己独特性的理论根基。"知识本位"的认识论哲学,要求大学是"为探索真理而建立的一块自由地";"社会本位"的适应论哲学,要求大学要充当"社会之灯塔""引领和批判之中心";"发展本位"的"人是目的"的哲学观,要求大学要高扬"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这一主题,三个阶段都要求大学要有自己的坚守、有自己的价值与理想、有自己的边界、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空间,要秉承教育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对此,国外的"董事会制度""契约管理与目标管理"与"大学自治与问责制度"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在教育发展史中,任何一方从未因另一方的盛行而消失,而是一定历史阶段一方从属于另一方存在。二者在此消彼长的状态下保持着平衡,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理应在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杠杆中找到适切的契合点,使二者合理并容,达到和谐统一。这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技能本位的学习范式作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源性力量,为建设技能型社会、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超越性、人本性与转基因为学习范式的变革注入新的活力,导致从知识本位到技能本位范式的必然转向。鉴于教育改革历程中知识与技能之争影响深远,文章从认识论立场出发,辨析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形成关于知识奠基的技能层次理解,进而明确技能本位学习范式之定位,即以技能学习为主线带动知识学习与态度价值塑造,以促进个体核心素养发展;从方法论视角勾勒技能本位学习范式的实践进路,即通过构建终生学习生态、研制技能组谱、设计个性化体验学习活动、打造开放学习空间、建立技能微认证体系等促进个体技能养成,以期回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认识论革命与范式创新。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成发展进程与社会交往方式或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化进程是完全一致的,有什么样的社会交往方式或经济形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目前我国社会人的发展还处在由群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过渡的阶段。发展市场经济,培植个人主体,分别是我国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各自独立的目标,也是二者相互联系的共同目标。正象不能超越市场经济而直接过渡到产品经济一样,人的生成发展同样也不能超越个人本位而直接实现向类本位的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