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情志观集中体现了《毛诗正义》对于文学本质的体认。在《毛诗正义》中初唐儒家试图将"缘情"和"言志"贯通,提出"情志一也"说,表达了不同于传统的诗学理想。将《毛诗正义》的情志观置于经学的阐释过程之中,探讨孔颖达等初唐儒家贯通情志的理论背景、目的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贞观时期在文学史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近年来学界的研究集中在初唐诗风、初唐作家以及初唐文学环境等方面,并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现有研究并未突破传统的"四唐"分期法,多采用对初唐文学的整体观照或拣选某一命题剖析的方法,均未注重凸显贞观时期文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涵盖很广的作品,尤其是《史传》部分,不失为优秀的历史理论性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可以见出《文心雕龙·史传》在中国史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文学”非“史学”,“史学”即“文学”;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这与《史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最后,《史传》还影响了刘知几,孕育了“史家三长”思想的雏形.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是刘勰历时十余载精力写就的一部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他对作诗论文进行了总结 ,注重文学的继承与创新。从《文心雕龙》这部巨著中 ,我们可以看见孟子的文学理论观“知人论世”对刘勰的影响。刘勰博览群书 ,杂观百家对各种文学体裁及作家、作品进行了分类研究。刘勰既通历史又晓人情 ,进而以窥文情。整个《文心雕龙》的创作就是一次“知人论世”观的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5.
王通作为隋末大儒,其《中说》一书中的文学思想蕴含了深刻的“文儒”特色。他一方面对复兴儒道怀有崇高的责任感,同时又对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采取轻视的态度,因此王通这种无法平衡“文”和“儒”之间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他文学思想中浓厚的以“儒”节“文”的复古保守性。但其对于文人的一些具体认识影响到初唐史官对“文儒”的基本认识,并在初唐时期得到延续和发展,进而为盛唐“文儒”的形成准备了理论条件。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人们大都把“六观”当作《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标准,而对本为批评标准的“六义”却视而不见,或语而不公。笔者认为这是《文心雕龙》研究上的一个误区。本文从《文心雕龙》的结构、“六义”与“六观”的含义与相互关系等入手,对“六观”与“六义”进行了辨析,认为,‘六观”是刘勰提出的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而《宗经》的“六义”才是刘勰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  相似文献   

7.
莉吉娅·弗拉季米洛夫娜·斯捷任斯卡娅(ЛидияВладимировнаСтеженская)是21世纪俄罗斯新起的年轻一代汉学家,她于2015年出版专著《中国文学雕琢的思想:从〈文心雕龙〉选篇看刘勰的文学观》,对刘勰文学观做了总体论述,并对《文心雕龙》主要的文学和哲学概念范畴进行了解析。书中对《文心雕龙》“枢纽论”的《原道》《徵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以及《总术》篇和《序志》篇做了全文翻译和注释。本文介绍其对《文心雕龙》产生时代、作者身世的考证,俄罗斯国内外研究概况,《文心雕龙》书名解析,以及“枢纽论”各篇篇名和内容的译释。  相似文献   

8.
通变观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从文学史观或创作论的角度阐发通变观的理论意义,相对忽略通变观所具有的更为深层的方法论价值。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通变观贯穿全书,形成了以“变”为核心的理论批评方法和实际批评方法的三大特点:一是随事立体,强调创作者和批评者在进行各自的活动中,应当以认识、把握对象内在之理为要务;二是遵时取论,即善于在历史演变中把握不同时代作家作品的艺术特点;三是随文立言,主要指刘勰相对宏通的评文态度及其具体方法,不仅要重视作品的审美特性,而且应当顾及风格的多样化问题。这些方法意识的存在,使《文心雕龙》能够避免一隅之见,超越前人,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发展了前代文论,如对陆机《文赋》之“知/能”关系论的补充、对孟子以来“以意逆志”法的修正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杨明照先生被誉为“龙学泰斗”,他的《文心雕龙》“校注四书”在“龙学”界享有盛誉。杨明照对《文心雕龙》的文字校勘较早地运用了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其中与唐写本相涉篇目多据以迻校,复奠以按断。他在对自身“校注”系列的不断增补和修订中,对唐写本的运用也愈加充分,创获颇多,在“龙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潘重规、林其锬等人都在各自对唐写本进行整理的全校本中多次援用杨校,杨明照在唐写本《文心雕龙》残卷校勘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从《文心雕龙》一书中涉及阴阳五行学说的材料来看,刘勰对曾在秦汉时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是持认同态度的。作为传统文化基本骨架和传统思维模式的阴阳五行学说,在文学发展观、风骨论、物感说、丽辞观等方面对刘勰的文学观产生了启发和影响,应当引起《文心雕龙》研究者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五代南唐唱和活动非常广泛,呈现出鲜明的群体和地域特色,它既是唐音的余序,又是某些宋调的萌芽。在向宋初文坛延续的过程中,南唐唱和诗对宋初应制诗风,诗艺的切磋探讨,以及教化功能的提倡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本文把唐诗纳入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发展中来考察,探讨“盛唐气象”的渊源及展开。文章从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对初唐诗风的影响谈起,分贞观诗坛、武后诗坛和开天诗坛三个阶段展开。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发展史上,人们往往以"唐传奇"称谓唐人小说.实际上,传奇小说的创作兴盛于唐,而"传奇"小说概念命名始于南宋,这是小说史上值得思考的一个学术问题.本文以传奇小说的衍变作为考察对象,阐述了传奇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唐人杂传体--宋人丽情小说--南宋末期传奇命名及其衍变,传奇小说的概念命名、文体题材特征逐渐明确,其文体类型也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4.
对自隋代至实唐的文学理论的发展作一全面地考查,挖掘其中反骈的发展趋势,认为,唐代反骈观念形成了于唐代初年,历经隋代的李误、王通等人和唐代初年的太宗李世民。魏征以及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卢藏用等人,其主要的特点是从儒家思想出发,将文学与政治联系起来,把文学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反对有骈文所形成华丽浮靡的文风。这种观点对唐代古文运动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严羽《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代诗学辨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标榜格调的理论旗帜下对唐诗尤其是盛唐诗崇拜的确立;其次是对宋以前多种诗歌体制规范及其源流演变的探讨;还表现在试图建构独立于整个宋儒理学之外的诗学话语体系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明代宋诗选本现可考者约有十五家。它们虽是对时人过度轻视宋诗的反驳,但也没有超越崇唐抑宋的时代风气,在选诗标准上多持以唐存宋的态度。明代宋诗选本保留了不少珍贵的宋诗文献,成为清代宋诗选本的文献来源之一,对清代宋诗复兴起过重要作用,但作为文献又有诸多缺陷,给清代选本带来不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晚唐五言古诗对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五言古诗继承并发展了中唐新乐府运动,不仅批判更加深刻,而且内容更加广泛。晚唐五言古诗长于议论,善于叙事,为宋诗“以文为诗”特点的形成,起到了过渡作用。“体无定规,意尽即止”.为苏轼重要文艺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实践依据。此外,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转换角度,加强批判的力量。语言简练浅切,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8.
以"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主要是元代以来边缘文人的观点,而正统文人多以"唐诗宋文"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只有限定于韵文系统内,文体自身历代纵向比较特别是与后代比较,才最具合理性.王国维、胡适以从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改造"唐诗宋词"说,使此说上升为现代主流学术观念,胡适更"误读"为"唐诗宋词"胜过同时代其他文体.事实上,"唐诗宋词"代表"一代之文学",是元代以后"追认"的,远离文学史原生态."唐诗宋词"并提,但不"等值",唐诗比宋词更有资格代表"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说对唐宋文学研究格局和撰写模式都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从特定的角度看,此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不应当作"定论"接受.  相似文献   

19.
“玉台体”作为一种奇特的文学现象在中唐出现,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必然历程,同时也是这一时代诗人对它们的欣赏、共鸣与接轨的结果。它以超越盛唐、追求新变为主要目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给后代诗歌创作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代尽管出现过唐初重道、武后重佛、中唐儒佛对抗、晚唐排佛重道的此起彼伏的社会思潮,但三教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并行存在、各自发展。唐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包容性特征,直接促使唐人形成充满活力的艺术创造精神。这种艺术创造精神表现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方面,则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喜人景象: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以韩愈为首的"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与初唐陈子昂高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的文学革新精神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横贯全唐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有效发挥了"诗教"的社会功能;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唐代士人在"兼济"无望的情况下,遂选择了"独善"的避世归隐之路,他们遁迹山林,神游云霞,其诗歌想象之丰富奇异,意象之瑰丽神妙,意境之凌虚飘渺,将浪漫主义的诗学精神推向了新的境界;在佛学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式的佛学——禅宗"即心即佛"、"无着无住"的随缘任运的思维形式与"当头棒喝"的"顿悟"意念,直接渗透到唐人诗歌的艺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