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国家及教育部发布网络学习、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文件以来,高职院校纷纷引入网络通识课程。网络通识课程的引入和应用情况成为高校、学者研究的关注点。本研究采用网络检索法和访谈法对山东省高职院校网络通识课程引入与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教务处是高职院校网络通识课程引入和管理的主要机构,引入的课程规模主要由院校实力决定,课程平台选择注重资源丰富、使用广泛;高职院校普遍会将网络通识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习形式和考核方式多样化,但教学评价环节普遍缺失。最后,对高职院校网络通识课程引入和应用给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课程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建设中最普及的做法,Blackboard平台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课程建设和管理平台。结合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及Bb平台的功能,就规划和设计一门网络课程提出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的现状,以及近几年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的获奖作品分布情况,探讨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根据高职院校网络课程的特点,从平台选择、开发模式、资源建设、界面设计、栏目定制、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分析如何建设优秀的网络课程.最后介绍笔者近几年在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上获得一等奖的3个课程案例.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云平台的出现,全国不少高职院校以此为载体进行教育教学。思政教育为了适应这一信息化形势,也建立了相应的空间资源课程,进行思政教育教学。但网络空间资源课程建设只是利用这一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教育教学的基础,为了提高其质量必须展开网络空间资源课程运用效果的评价研究。研究中分析和探讨了高职思政理论课网络空间资源课程运用效果评价的必要性和原则,提出高职思政理论课网络空间资源课程运用效果评价策略,目的是提高高职思政理论课空间资源课程的质量,最终促进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支撑教学实施和资源建设是高职院校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根据高职教育新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架构,进而分析了构建平台系统的几种策略。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MOOC(慕课)在全球掀起了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热潮。目前,网络开放课程已经迎来了MOOC3.0时代。文章通过分析各大MOOC平台的优势与缺陷,为MOOC3.0时代下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和策略制定提供了思路。同时,指出高职院校应该借鉴国际顶尖MOOC平台的建设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建设高职院校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平台。  相似文献   

7.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网络教学的课程日益增多,但其质量参差不齐。本文指出了高职院校建设网络课程过程存在的实际使用率不高、师生互动质量不高、网络教学资源贫乏、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陶然  曹茂庆  裴斐  关帅 《职业技术》2023,(2):97-102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思政素养的需要,是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也是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新模式的需要。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必然的。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并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从而找到相应的对策,对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网络课程因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重视。重点探讨了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内容和高职网络课程建设原则。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开发与实施使高职院校教学呈现出新的文化特征。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既是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又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传承高职特色文化的客观需要。目前,教学文化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教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应从理顺内容、明确目标、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职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培养在高职院校得到注重,从而形成了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但是,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在总体上与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必须要从发展终身教育的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出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教学数字化转型调研,探究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在师生素质与能力要求、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教学组织与实施、课程平台及网络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现状,分析其是否符合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探索凸显类型特色、增强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适应性的对策,以期推动高职院校教学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3.
为了培养既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具有较高思想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积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本校课程建设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同时也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已有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获取思政教育知识,明确思政育人与课程育人目标。然而现阶段,在实际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方式方法创新不足,以及课程思政建设与建构主义理念不相符合等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对此,在今后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以建构主义为基础教育原则,组建强大的师资团队,创建健全的课程思政教育规划体系,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其核心内涵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育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建设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对于推进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已纷纷建设或建成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但就建成情况来看,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职院校理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借助网络平台实施课堂教学优势明显,但是高职院校理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不能简单照搬现有改革成果,需要构建适合高职理论类课程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模式、方法、环境等要素,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优化高职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策略主要有:关注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和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混合式教学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数量、质量下降,生源类型发生变化,混合式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从教学评价、管理机制、教职工激励政策、学生混合式学习的激励机制、课程硬件资源整合和线上教学平台建设、线上课程资源建设、教师的行为构建和能力提升等几个方面对混合式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改善建议,以达到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直接决定了网络辅助教学的成败。选择更好的课程资源建设方式,保护资源的版权,提升资源的易用性,配套相应的激励政策,以客观科学的评价方式去促进资源建设,用两级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管理等一系列的举措正在被高职院校探索与实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线开放课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也涌现出了 一批优质的案例和成果,但课程质量良莠不齐,开展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研究是保障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质量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归纳总结出基于体用融合的共生式、基于课岗对接的匹配式、基于课证融通的协同式、基于校企合作的嵌入式等高职院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关键点.同时,为了高职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模式能更好地推广并落地实施提出除了政府、学校层面在政策、资金、平台、管理上给予基本的支持外,还需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基础性的课程建设质量,二是构建保障性的课程传播策略,三是推进关键性的课程应用环节.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深化改革。信息化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现代化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高职院校建立基于校园网络的信息化平台,深度融合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本文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了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存在寻找实习单位难、学习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网络云设计平台具有信息更新快、工作效率高、开放互动性强等优点,为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和实践平台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根据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对应岗位群,可利用云设计平台,将学生分别定义为设计师、建材供应方、项目经理、云设计平台开发者等不同身份,设置和实施相应的实践课程,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