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变,促使了这一时期社会学术思想的转变,即由经学独尊到儒、玄、道、佛等多元思想的博弈与互动,在这种博弈与互动中,使得门阀士族为了正门第、保证其高贵门第地位永固和政治经济特权永存而纷纷重视修史;下层寒士阶层为了扬名后世也很重视修史,致使这一时期官修、私修史书繁盛。五胡十六国等少数民族的入侵,使得统一的政治权威碎化为多元的、狭小的单位而出现真空,致使他们在文化上相互交流与融合,他们为争"正统"或隐"僭越"也很重视重修国史。佛教的传播对这一时期史学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从许多领域来看,甚至从哲学领域来看,乾隆年间都可以说是中国的启蒙运动时期。在史学领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倾向于博学、小学以及文献的校勘。特别是文献的校勘,在乾隆时期的经学研究中,曾十分盛行。清初,反对理学那种烦琐哲学的先驱者们,如顾炎武和黄宗炭等人,都对史学表现出很大的兴趣。顾炎武的《日知录》,是一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知识宝库。该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论述包括修史理论在内的有关历史问题的。此外,他还是史学辅助性学科,如历史地理学、历史语言学、金石学和考古学的…  相似文献   

3.
行状的文体观念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演变。六朝至隋唐五代时期,人们认为它属于哀祭文章,其主要用途是为其他文体提供原始材料,文体地位明显低于传记。宋人则发现行状具有传记的特性,将其从哀祭类划归到传记类,其文体地位得到了提升。文体观念的流变受到时代变革的影响,宋代出现史学化的传记观念、以行状修史被广泛接受、宋代史官群体多元化等方面的变化都影响到宋人对行状文体观念的变化。由于宋人将行状划归传记,导致宋代出现了将行状视为私修史书、私家传记,行状书写体例呈现传记化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史学摆脱了经学的附属地位,史学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标志是魏晋以后,经、史、子、集四部分确立.南北朝割据政权纷起,八个小朝代,时间都比较短,但修史之风却很盛行,各朝都有自己的史官,随时把重要史事记录下来,甚至用纪传或编年的形式编写成国史.他们都想以国史来说明自己的地位,籍此取得士大夫的拥护,以巩固各自的统治势力.每一朝代灭亡后,即有史家依据这些资料编写成史籍.所以这一时期先后出现史籍一百多种,只是史籍份量较小,  相似文献   

5.
刘宋史学,是南朝史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刘宋时期,史学的多途发展格局得到了巩固和继续,以<后汉书>、<三国志注>等为代表的前史撰述取得了杰出成就,刘宋史学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的史学机构的设置,成为史学走向独立进程中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6.
东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因南北政治军事上的对峙而被割裂为南北两派,南方和北方的经学、史学和艺术在治学方法和风格上各自形成差异。但这种差异是暂时的,传统文化的兼融并包性逼使这种差异走向交流,而南北双方“遣使聘问”和“互市”的开展又促进了这种交流。由于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中外文化相互渗透的高潮期,因此,南北经学、史学和艺术的交流不独改变了南北文风,而且为隋以后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史籍繁荣昌盛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封建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和对修史的支持是史籍繁荣昌盛的关键;造纸业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与改进为史籍的繁荣昌盛提供了便利:私人修史的兴盛增加了史学发展和史籍繁荣昌盛的活力.唐宋两朝达到了中国史籍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史学的成长与发展,固然得助于有利的历史条件、适宜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但这一些,毕竟还是外部因素,而外因是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因此,研究秦汉史学成长的原由,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深入探讨其内因。谈到史学发展的内因,自应从史学家说起。这是因为,史家是史学的主体。史学水平的高下,取决于史家才能的大小。如果没有素质良好的史才,没有一批卓越的史家,史学的成长是不可能的。本来,我国早在殷周时已有史官,在史官中也有不少的史才。但由于其主要任务还不是修史,因而还不是严格意义的史家。史家的出现,始于修史活动开始出现的宗周春秋之际。经  相似文献   

9.
盛部和先生所著《东亚:走向近代的增种历程──近三百年中日史学与俗学传统》一书近日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钻时六年,从史学及@学的视角探讨中国明清之际至清末、日本江户时代至明治本年上下三百年中日两国史学的演变和近代化民族精神的形成.作者认为这三百年是中日两国封建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两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学术上清理这一时期东亚民族精神演过历程、变革内容和特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东亚近代化民族精神的理论构想,详尽论证和分析了东亚近代化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设馆修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史官的出现可追溯到黄帝时期。自唐确立史馆制度以来,史馆就成了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史馆的出现对史学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流弊不可忽视。设馆修史开始了统治者参与修史工程的先例,严重损害了历史的真实性,使史馆成为封建政权下的一个附属机构。  相似文献   

11.
张盛达 《考试周刊》2010,(27):43-45
隋唐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长达300多年的割据分裂混战后,各民族终于走向融合,大一统局面再一次出现。而史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臻于成熟的阶段。隋唐时期史学最重要最令人瞩目的变革就是史馆修史制度的设立,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原因何在?其设立对后世有什么深远影响?利与弊有哪些?这些都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易代修史     
易代修史是中国史学史上一种重要而极富政治意涵的史学现象,而历代的“正史”修撰正是这种现象及其意涵的典型表现。它从班固断代为史开端,中经唐代官修正史的型塑,最后形成了易代修史的规制和传统。在发展过程中,它呈现出三种趋向,即从私修走向官修、从个人修史走向集体修史、从追求“成一家之言”到突出皇权正统。易代修史除了存一代之史、正一代得失的旨趣之外,还注重为易代之际的文化秩序构建历史观念基础,从对治统和道统谱系的书写之中完成易代阐释,建立新的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在文化方面突出表现为文学的自觉和史学的独立。文学和史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文史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分野。文史分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间历经反复,但各自独立并最终分道扬镳,确实是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个时代在中国文学、史学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史分野问题进行了考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述了唐代经学和史学考试制度的形成、演变过程,论述该制度的特点及影响,并探讨经史考试的推行与经学、史学自身学术研究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认为当经史考试能够从经学、史学的学术进步中汲取足够营养时,它就往往是相对合理和有效的;否则它就会流向形式主义,失去其信度和效度,甚至会反过来阻碍经学和史学的发展进程.唐代的经史考试虽然对普及经史知识、选拔政治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说来,它却使唐代儒家经学的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同期的佛教和道教.  相似文献   

15.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进程中,魏徵秉持"良臣择主而事"和"事天下不事一人"的政治理念,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民族与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这是唐初能够形成新的文化高度的时代条件。唐朝建立后,魏徵成为帝王的施政之"镜",其谏言集中反映了贞观君臣的政治观、权力观,为一代政治新风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徵是唐初修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他高扬鉴戒史学的旗帜,修史工作对唐初政治文化的创新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新确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是河北文化教育的兴盛时期 ,思想活跃 ,学术繁荣 ,名家辈出 ,经学、哲学、宗教、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成就斐然。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间文化大融合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北宋<春秋>学于庆历年间发生了突变.诸儒在经学变古思潮的推动下,揭橥<春秋>学尊王主旨,尊经贬传,会通三传,以己意解经,注重阐发经书中的义理.北宋<春秋>学正是在这种经学风气中树立了经世观念,体现了与前人不同的治经取向.宋儒亦于这一理论探索过程中培养出敢于批判、善于思辨、独立自主的学风,促进了宋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另外,经学与义理之学的融合,使得<春秋>学与理学相互依存,共同担负起了封建政治下"体用之学"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古代史馆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古代史学特别发达,典籍宏富,史著浩翰,数量之巨堪称世界之首,史籍所涉内容也相当广泛,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等等,无所不包,几乎达到史外无学之程度。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修史,设置专门史馆负责修史工作。到唐代更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史馆修史制度。此后,为宋、元、明、清诸代所踵承沿袭。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史学研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课题。一史馆的设立及其沿革史馆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国家垄断修史的机构,它的出现加强了封建王朝对史学的控制,使我国史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明代史学的最大特点是私家史学的兴盛,明代的私人史学家们创作了大量的史学著作,并在史料采撰、史文表达以及修史的具体步骤上总结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受经世思想、黜虚征实思想的影响,史家治史态度得到端正,史学地位有所提高,史学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深化.明代私人史学家的史学思想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史.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后世史宫所遵循的修史原则、方法以及指导思想都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春秋笔法”是孔子编修春秋的指导思想.孔子编修《春秋》的实践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春秋笔法”一直是研究孔子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于其探讨也是争论不休.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它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学者们研究历史文献的书写演变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