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死刑在逐步被限制并走向废止的同时,由于世界各国面临毒品犯罪的严峻形势,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2000年的20年间,世界上毒品犯罪规定死刑国家的数量却出现了明显增加。当前,虽仍可认为"国际法并未完全禁止使用死刑",但死刑的废除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毒品犯罪死刑废除并未得到我国当前立法的支持,但鉴于运输毒品罪的特殊地位和其社会危害性,立法上或司法上先行废除其死刑的适用,对于减少我国死刑的适用、推进我国毒品犯罪死刑的废除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立即废止死刑是一种奢望时,严格限制和逐步减少死刑的适用,以使死刑的适用与我国的死刑政策相一致,与国际死刑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就显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尽管废除死刑是当前世界刑罚改革的潮流,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刑法理念以及立法方面的影响,短期内废除死刑还难以实现,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在司法上通过转换观念、严格解释死刑适用的条件等方式来限制死刑的适用,为最终废除死刑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对于金融诈骗犯罪的立法经历了不适用死刑、有选择的适用死刑和保留但严格限制死刑三个阶段。在我国,当前死刑存在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应逐渐限制并在将来废除是刑法学者的共识。对金融诈骗罪的死刑问题有废除论和保留论两种观点。对金融诈骗罪适用死刑,既不利于刑罚的报应功能的实现,也不能预防、减少金融诈骗犯罪的发生,因此,我国刑法应当取消金融诈骗罪的死刑规定。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对于金融诈骗犯罪的立法经历了不适用死刑、有选择的适用死刑和保留但严格限制死刑三个阶段.在我国,当前死刑存在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应逐渐限制并在将来废除是刑法学者的共识.对金融诈骗罪的死刑问题有废除论和保留论两种观点.对金融诈骗罪适用死刑,既不利于刑罚的报应功能的实现,也不能预防、减少金融诈骗犯罪的发生,因此,我国刑法应当取消金融诈骗罪的死刑规定.  相似文献   

6.
死刑限制论     
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为严厉的刑罚。世界上已有超过半数的国家废除了死刑,中国刑法既不能废除死刑,又要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体现慎用死刑的政策。死刑的存废是以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要来确定的。立法时,应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不断改革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范围,减少死刑数量。  相似文献   

7.
当代国际社会死刑的发展有两种流行趋势:一是完全废除死刑;二是在保留死刑的基础上严格限制并逐步减少死刑适用。在我国,一方面,死刑文化有着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及认同心理;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现,犯罪增加,盼望以重刑尤其是死刑换取安全感的思想有较高的民众认同范围。笔者认为应当理性对待死刑所起到的作用,紧缩死刑的适用范围,严格限制死刑并逐步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8.
再谈死刑限制及其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保留并执行死刑的国家之一,目前正处于死刑废止的过渡期。但以废除死刑为最终目的的死刑制度却存在着许多弊端,因此,应当从立法和司法上对相关制度进行改革,以限制死刑适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并接受了人权,并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地改革了中国的死刑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死刑制度改革置于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框架内,为中国死刑制度的改革增添了人权的维度,同时明确要求"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为深化死刑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我们应该确立废除死刑的政策目标,并以此指导死刑制度的全方位改革:首先在司法上严格限制死刑,同时在立法上进一步严格死刑适用条件,缩小死刑适用范围,继续努力不懈地减少死刑罪名;认真研究《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相关问题,争取早日批准该公约。  相似文献   

10.
死刑是一种最为严厉的生命刑,在历史上多有适用。然而随着人权理论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废止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是对贪污贿赂等非暴力性犯罪。在国际社会普遍废除死刑的情况下,我国也应结合本国现实情况,逐步废除贪污贿赂犯罪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1.
死刑是一种最为严厉的生命刑,在历史上多有适用。然而随着人权理论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废止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废止死刑是人道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物质、精神条件尚未具备的目前,我国不宜废止死刑,而应将对死刑的严格限制作为最佳的进路。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死刑现状及控制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废除或限制死刑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潮流的背景下,我国仍然保留了死刑,这是由当前中国的现实条件决定的。为了使我国的死刑控制与国际人权法的要求和世界刑罚轻缓化发展趋势相一致,笔者认为应从限制死刑适用范围、限制死刑适用对象范围、扩大死缓制度适用范围、收回死刑复核权几个方面加强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在从实体上废除死刑一时难以取得成效的情况下,从程序法上对死刑的适用进行严格的限制是一条更为理性和务实的道路。鉴于死刑案件的特殊性,立法上应当规定死刑案件的诉讼程序比普通的刑事案件程序更加严格。提高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完善死刑案件的再审程序、赋予被判处死刑的罪犯申请赦免的权利、规范死刑的执行程序,在特殊的情况下赋予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罪犯以减刑的权利,不但可以严格限制死刑在现阶段的适用,还可以为最终废除死刑进行观念上的过渡。  相似文献   

14.
严格限制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在刑事立法还不能一步到位的废除死刑的情况下,通过刑事司法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则是比较理想的选择,这也是学者们的共识。毒品犯罪作为常见多发的犯罪,其社会危害性极大,因此立法上对其保留死刑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但要在宽严相济这一刑事政策的指导下,对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从严掌握。  相似文献   

15.
死刑制度的改革,一直是中国理论与立法界争论的热点。当前我国死刑改革面临着重重困境:立法上废除死刑罪名的步伐缓慢,司法上适用死刑的标准难以统一,国民对死刑的观点分歧巨大。要化解困境,就要以宪法为指导,推动立法减少死刑罪名,严格司法上适用死刑的标准,科学引导民意,以经济诉求的满足来缓解被害者家属的报复情绪等。只有通过多途径持续努力来化解死刑难题,逐渐减少乃至最终废除死刑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死刑是一种最严厉的刑罚.从世界范围看.废除死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厦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刑法还不能废除死刑,但应顺应时代和潮流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体现慎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发展,废除死刑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最终选择。从尊重生命与人格尊严、传承“慎刑恤杀”传统、克服死刑缺陷、实现理念转变等角度看,我国也应逐步废除死刑。我国可通过缩减死刑适用范围、放宽死缓适用条件、最终以终身监禁替代死刑的路径分阶段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18.
死刑在刑法体系中是最严厉的一种刑罚方法.因此,随着法制建设和人权制度的发展,死刑的适用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当代国际社会、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分析研究世界各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发展,遵循联合国关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的要求,不断完善我国刑罚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保护人权废除死刑是国际立法的主流,虽然我国目前还不能废除死刑,但是在死刑的立法方面可以逐步作出修改和完善,以最终达到与世界死刑制度的接轨.  相似文献   

19.
限制死刑的适用,是我国一直以来的死刑政策,但是,对于该政策,理论上从宪法角度所作的研讨并不是很多,而实际上,该政策与人权保障、刑事法治等宪法问题密切相关。在国家权力自我约束的情况下,死刑限制政策符合刑法谦抑性的要求,因而具备自身的法治基础;而死刑限制政策超越死刑是否具有正当性的争论,在人权观念不断进步的情况下为未来废止死刑逐步创造条件,使得自身也具备人权的基础。从宪法的角度寻找死刑限制政策实现的路径,符合我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现实需求。根据刑事法的特点,对死刑权的限制,既有程序上的限制,又有实体上的限制,但都是在国家的死刑权与公民的人权之间取得平衡,而这需要考察国家究竟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需要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乃至剥夺公民的生命权。对该路径的研讨,既有助于在法治原则下实现对死刑的限制,又能为死刑制度的发展提供一种理论的前瞻。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在保留死刑的同时,又采取严格措施对其予以限制,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联邦最高法院根据"演进中的正当行为标准",通过对宪法修正案第八条"禁止残酷与不寻常之刑罚"和第十四条正当程序条款的不断解释,对死刑加以逐步限制。这种渐进式的死刑限制方式考虑到了社会客观现实,易于为民众接受。当死刑被极少适用时,将其予以废除就水到渠成了。这就为中国的死刑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