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韩阳 《文学教育(上)》2014,(20):138-139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体现了主人公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由于对母亲莫瑞尔太太有着俄狄浦斯情结,保罗无论是和米丽亚姆柏拉图式的恋爱,还是和克拉拉的激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本文分析了保罗的俄狄浦斯情节。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史上,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颇受争议。其中主人公保罗与母亲的情感被看作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体现,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对父亲充满敌意,想取代父亲的地位,依赖母亲的心理倾向称为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恋母情结。本文主要阐述了保罗恋母情结产生的背景,以及保罗与两位情人之间的经历。  相似文献   

3.
俄狄浦斯因不明真相而弑父娶母,并非出自乱伦的欲望。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基础是性本能理论,它把人的心理生活生物学化了。性欲并非纯然的心理行为,也受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意识性的制约。幼儿对母亲的依恋与性欲倾向无关。俄狄浦斯情结概念没能揭示父母与幼儿的真实关系与幼儿社会化、道德化的过程和规律。说宗教、道德和法律起源于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克服是违背历史事实与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4.
张婷  王华 《海外英语》2013,(16):222-223
舍伍德·安德森的《母亲》一文描述了伊丽莎白·威拉德对儿子乔治·威拉德畸形的爱,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引申的"恋子情结"的体现。该文拟从"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它在作品中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该情结对当今21世纪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来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揭示研究该情结的现实意义:我们不应一味溺爱青少年,而是要给他们的独立个性的形成提供成长的空间。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5.
舍伍德·安德森的《母亲》一文描述了伊丽莎白·威拉德对儿子乔治·威拉德畸形的爱,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引申的“恋子情结”的体现。该文拟从“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它在作品中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该情结对当今21世纪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来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揭示研究该情结的现实意义:我们不应一味溺爱青少年,而是要给他们的独立个性的形成提供成长的空间。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6.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中的术语.在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这一情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对恋母情结的理解并结合劳伦斯本人的生平分析作品,探究俄狄浦斯情结在这一作品中的完整体现,并揭示恋母情结对人身心的伤害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中的主人公保罗是一个在心理上未长大成人的“半男人”,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通过这一形象 ,作者揭示了“俄狄浦斯情结”对人心灵的戕害 ,谴责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扭曲人性 ,破坏家庭的罪恶 ,从一个独特的视角 ,反映了英国社会的危机 ,并开出了独树一帜的药方 :调整男女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母亲原型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不断被演绎。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母亲形象更为特殊,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的地母该亚,之后意义深邃的是《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母亲,最后延续到了《儿子与情人》《百年孤独》中的母亲。在历史线性的对比分析中可以发现,文明进步与母亲身份之间发生了一次次的博弈,其结局是文明的进步以母亲的牺牲为代价,通过这样的原型解读足以引起人们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在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悲悼》中,男主人公奥林深爱着自己的母亲,但是这种爱超过了母子间的爱,而是向男女间的爱发展。很明显,奥林是一个有俄狄浦斯情结的人。本文章将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奥林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是英国备受争议的现代主义小说先锋,他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描绘了主人公保罗在畸形母爱下遭遇的情感纠葛、精神困惑和身份危机。学界常常用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来阐释保罗的悲剧命运,拉康由于颠覆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核心理念,将人自出生起就置于"他者"的世界,否定主体的自主性,更深刻地揭示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为现代人寻找迷失的主体、建构自我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本文运用拉康的自我说和主体论,分析保罗身份危机和自我建构失败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从家庭结构以及母子关系等方面来看,盖斯凯尔夫人的《南方与北方》具有明显的俄狄浦斯情结解构,《南方与北方》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主要表现在桑顿及其母亲间的"亲密"关系以及桑顿太太对玛格丽特的敌对态度,与以往的俄狄浦斯情结不同的是,主人公最终摆脱了俄狄浦斯情结并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代表作《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精神分析小说,男主人公保罗的爱情悲剧在该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导致保罗爱情悲剧的原因,即"俄底普斯"情结和两位情人的性格缺陷。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能够清楚地看见母亲与儿子之间一种畸形的爱,即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本问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悲剧产生原因的分析,不仅可以看见人物性格是导致悲剧的产生的原因,更是由于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决定着人物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D.H.劳伦斯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弗洛伊德式的俄狄浦斯情结,然而又有别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学说。本文就《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分析劳伦斯与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电影《父子情迷》(又译《父与子》)以独特的摄影技巧和创新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儿子亚历克斯的成长过程中与父亲之间激烈而桎梏的情感纠葛,并表现出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特征。本文将结合精神分析学说的无意识理论、梦的理论以及儿童心理学的"排便训练"理论对电影中的这一视角进行深层解读和澄明。  相似文献   

16.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描写了母亲与儿子之间爱恨缠绵,欲罢不能的情感体验。他们互相依恋的情感是一种建立在畸形的、变态的母爱中形成的一种情结情感。文章试图对这种畸形的变态的母爱的形成、表现、根源及对母子俩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探讨,并以此来警醒现在家庭中存在或将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7.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尤金.奥尼尔的自传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行》为例,来说明这部用"血和泪写成的"剧作不仅是奥尼尔对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的高超运用,而且是奥尼尔极度压抑的自我得以宣泄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头巾     
本文围绕母亲戴头巾、用头巾、摘头巾和换头巾来展开叙述,洋溢的是浓浓的深怀。戴头巾,头巾是母亲生命的一部分;儿子落水后,母亲用头巾救起儿子,头巾是生命的支撑;到学校看望渐渐长大的儿子,儿子难为情,母亲摘下头巾,头巾浓缩的是对儿子的理解和爱护;后来,母亲干脆将头巾换成瓜皮帽,头巾体现的是对儿子观点的看重。中国有句俗语叫“儿不嫌母丑”,一条平常的头巾,承栽的是母亲对儿子深切的依恋,而作者也因为叫母亲摘去头巾而感到深深的内疚,情感真挚动人。  相似文献   

19.
综观《雷雨》全剧所着眼的精神和伦理因素,悲剧主角是周萍。作者在为周萍设置的故事脉络中,事实上已进入了"俄狄浦斯情结"框架,但在周萍"恋母仇父情结"往前推进的每一步后面都能触摸到充满血腥的封建罪恶,由此,周萍身上的"俄狄捕斯情结"完全是中国式的。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讲述的是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这也是心理学中俄狄浦斯的原型。俄狄浦斯情结又称弑父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术语。而在余华的大部分作品中,亲情乃至爱情是其主要内容,如《兄弟》和《在细雨中呼喊》之中,在描写父子关系时,虽鲜有关于父子冲突的描写,但其对"父亲"的塑造却超越了传统,并对"父亲"形象进行残酷的解构和颠覆,在文学史上这虽不是创举,但是这种写作手法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