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问题史注重对不同时期同一教育"主题"或"问题"的研究,是当代教育史学研究的重要动向和方法。借鉴这种研究方法,作为语文课程史研究的新范式,廓清语文课程史的研究范围,确定语文课程问题史论的研究原则与方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取语文课程问题加以阐发,并对问题史论研究范式的发展进行反思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育活动史与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共同构成了三维一体的教育史学科体系。不同于后两者,教育活动史打破以往只关注精英群体、宏观史实的研究视角,着重发掘基层民众、微观具体的教育问题和教育实践活动,力求为世人展现教育活动的原生态面貌。"问题史学"孕育于法国年鉴学派,从提出、实践到成熟,经由三代年鉴派史学家的理论创设和完善,形成一套以问题为核心的史学阐释模式,转变了传统史学重叙述轻分析的研究取向,提倡带着问题去研究历史,主张史料和方法的革新,注重现实与过去的联系与互动。所以,研究教育活动史也要有问题意识,采用问题分析法关注现实,并生动表述展现教育活动史问题等。  相似文献   

3.
美国教育史学界在经历了近20年的学科危机后,于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向新教育史学转向。这次转向在研究视野、史料攫取和研究范式等多个维度上对美国传统教育史学进行了修正。其中在书写范式上的转向最具有代表性,主要表现为从传统的叙述到以问题意识为基础的叙述。这一转向有着其史学史和文化传统的渊源,"问题意识"在之后逐渐形成两个层...  相似文献   

4.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史学需要大胆借鉴当代西方新史学理论,充实和加强自身理论体系.作为新史学的一支,微观史学"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研究视角与教育活动史研究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它对中国教育活动史的研究启示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微观化的研究取向;以问题为研究本位;总体史的研究宗旨;多元结合的大史料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史》教材除了向学习者呈现中国教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外,还有着其特有的思辨性、应用性和人文性等特征。但是对《中国教育史》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诸多弊端:如内容的"高位化"严重,领域的狭窄性突出,表达方式过于概括和抽象,史料来源单一等。由这些弊端而导致的教育观念与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存在着严重的不协调,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误导性的隐患。而二战后,伴随着西方新文化史学研究的发展壮大以及其理念的成熟,对《中国教育史》教材的建设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对此后国内西方美学史教材的编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表现之一是国内编著的西方美学史教材一直沿用叙述史的历史书写范式。这种历史书写范式在貌似客观公正的历史叙述背后隐藏着悖论,对美学教学和研究具有明显的桎梏性作用。西方美学史教材编著者应该根据史学理论的发展,从叙述史转向问题史,编写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理论反思品格的教材。  相似文献   

7.
郭秉文的《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是现代中国第一本教育制度通史。该书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西方教育学术范式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力求中西结合,经世致用,建构了现代中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作为20世纪初期世界教育研究重镇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第一位中国留学生撰写通过的教育学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的写作模式成为此后同门蒋梦麟、胡适、陶行知等人撰写博士论文参考借鉴的样板。该书及作者的其他早期相关论著建立了现代中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实际开启了中国教育学转向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术范式的进程,影响了一代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史是近年史学界较为关注的一种新型史学范式。就中学历史教育而言,亦可作为建构历史情境及整合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以改革开放史的教学设计为切入点,以日常服饰的流变为线索,探索如何应用日常生活史的视角和方法来实现社会和普通人在重大历史环境下的交错互动。研究认为,日常生活史有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层次拓展:其基本出发点符合当前唯物史观的理论实践方向;有利于立体地为历史学习者建立时空观念和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在引导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等新型史料系统性运用的同时,增进历史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直通家国情怀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史料是环境史研究开展的基础,其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其分成五个方面:一是部分学者从总体上论述了环境史史料的分布、特点、种类、研究方法等;二是对环境史史料的案例分析,即以某种、某类史料为主,对其中蕴含的环境史史料掘取和研究;三是环境史史料的断代分析,即以时间段为视角,分析、研究时间段内的环境史史料;四是分析、研究区域内的环境史史料;五是环境史史料的整理、信息化研究。并分析其成就、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界对图书馆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同史料的基础性地位,倡导口述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其中的亮点;二是力主意义阐释,寻绎"史"的规律。在今天看来,从学界之间比较看,史料问题是我国图书馆史学界的短板,史料建设任重道远,并已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11.
1940年至今,我国翻译史研究已走过80个年头,不论是著作方面还是论文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当前翻译史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翻译活动和思想的缘起研究不足,时间点不准确,人物志与专题史交错混杂,软硬史料使用不当等学术问题;史家素养不足,治史方法和范式掌握不充分等意识问题;以及术语不统一,研究活动散乱,缺少专业审查机构,专业队伍建设不足,缺少交流和发布成果的平台等管理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当前的现状为切入点,厘清问题,根治弊端。  相似文献   

12.
苏区史的研究必须突破传统党史和革命史的研究范式,必须在理论与方法、史料的挖掘,以及研究的宏观视野等方面"兼筹并顾"、"埋头苦干"。这样,苏区史的研究水平才有可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3.
读《美国教育史》●任钟印1978年以来,外国教育史研究工作取得了迅猛发展。教材的编写,外国教育名著丛书、多卷本的外国教育家系列研究的出版和多卷本的外国教育通史、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基础工程——史料建设都成绩斐然。外国教育史研究的队伍正壮大起来,一批硕士、...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成果显著,但作为一门学科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适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反思。目前学界从文献研究出发,秉承据证相佐的逻辑思维,但"据"占有不足,"证"视角单一,需要转换互动视角,实现据证统一;分析归纳方法的运用有多种思路,需深化问题为中心的反思性和评价性研究,提升侧重史料梳理"承"基础上的"鉴"即现实启示与思考;史论结合的方法要求史与论的均衡发展,目前理论研究明显不足,需要着力强化;纵横交错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但应避免横的截取与纵的分割中的片面化和孤立化现象,从整体和系统的视野拓深研究。  相似文献   

15.
岑仲勉是我国著名的隋唐史专家,同时也是研究突厥史的大家,《突厥集史》、《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是他研究突厥史的两部代表性著作。本文主要从岑仲勉对突厥起源的研究、突厥史事的考订和对沙畹《西突厥史料》补正等方面对其突厥史研究的成就和贡献做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岑仲勉是我国著名的隋唐史专家,同时也是研究突厥史的大家,《突厥集史》、《西突厥史料补阙及考证》是他研究突厥史的两部代表性著作。本文主要从岑仲勉对突厥起源的研究、突厥史事的考订和对沙畹《西突厥史料》补正等方面对其突厥史研究的成就和贡献做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蒙古史研究的状况及发展问题,仅就近年而言,已有若干文章或会议涉及。例如罗贤佑先生《20世纪中国蒙古史研究述略》(《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从汉文史料利用、域外史料翻译、民族史料挖掘整理、蒙古史研究论著、研究方法等方面,详细评介了上一个世纪的研究情况,所论皆中肯綮,堪称百年总结之佳作;  相似文献   

18.
"地方志""地方史""区域史"三种以"空间"划分描述对象的史学类型均以特定"区域"来限制史料获取、描述对象,这是其共同之处。"地方志"专注于政区沿革、人口增减、地方风俗的记载,以"存志""观风俗""资政"为目标;"地方史"致力于整体史关照下的"地方史"描述,即"整体史"的地方化。两者都带有很强的官方色彩。"区域史"是以有特定联系的"区域"为研究对象,坚持长时段理论,注重总体史考察,应用发生学方法,以发掘"地方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史学范式。三种史学类型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又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的教育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即问题意识。解释学语境下的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领会并使之成形的投射活动,问题就是揭示事物的意义,提问就是给问题预设某种开放性和某些边界限定,这就要求研究者以一种"前理解框架"对问题进行理解和解释。问题的首要性体现在对研究范式的依赖。真问题是教育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或实践中凸显出来的本土的现实的教育问题。教育研究面临的困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问题"及其研究范式,超越传统的研究边界,在对话中构建理想的"间"性,实现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三个部分来讨论教育思想和行动的基本结构及自身逻辑.第一部分对教育在人类共同生活和总体实践中的地位进行问题史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对教育问题进行问题史研究的方法论特征.第二部分选取教育学史上的一些经典观点进行解读,试图在其中重构教育学史上对教育自身逻辑问题的回答.第三部分将从五个三维关系来反思现代教育行动的自身逻辑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