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8年,"革命文学"论者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出发论证"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框架里揭示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澄清了中国"革命文学"应该是"无产阶级的文学".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范畴内,展开了作家要克服其"小资产阶级根性"的命题.这标志中国文学理论已开始发生了马克思主义的转向,对中国文学和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创造社”最能贻人口实的大概就是20年代中期文学观的更张。从标榜文学表现论到呼吁革命文学论,无论是从变换得如此彻底,如此突兀和如此果敢来说,还是从这次改辙给中国现代文学史造成的影响如此深远来说,都是现代文坛社团流派中绝无仅有的现象,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不可能回避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3.
作为知识人的鲁迅如何理解、阐释并促进中国的革命问题是鲁迅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关于鲁迅与革命文学的研究,或者纠缠于“革命文学能否成立”和“什么人具备资格”(革命人能否成立)的问题,或者引用托洛茨基的《文学与革命》中与其言论表达相似的观点作为证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生活、文学、政治、革命之间的转换机制问题,而这个问题更多地涉及鲁迅如何形成革命文学观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鲁迅所弃译的厨川白村和鹤见祐辅的几篇关于政治、文学与民众关系的文章则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创造社“元老”们的“革命文学”观,是与文学研究会、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学”观并列的重要文学观念,可以也应该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其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始终强调文学的重要作用,二是始终强调“叛逆与反抗”的精神,三是或隐或显地张扬自己的个性意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史有进化论文学史观、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阶级论文学史观、现代性文学史观、通俗文学史观、女性文学史观等多种文学史观。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人的文学"是其发展中或隐或显的整体线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因此,以"人的文学"文学史观来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既符合文学史的史实,又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革命文学这一指定范围,阿英确立了政治的三重特性:革命性、理想性和先锋性,以及形式的三个层次:规范性、总体性和发展性。对“革命文学”的阶段限定和政治与形式的多重理解,构成了阿英的人本主义文学政治观。阿英的实践启发学界建构文学政治的“一体两面论”,解决文学与政治的共生问题。  相似文献   

7.
“革命文学”对五四文学的批判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中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终止,持续数年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这种转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革命文学”的性质及其与五四文学的关系问题并未被正确认识,这也影响了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重新考察、重新评价。按照流行的观点,“革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二者根本上是“致的。至于“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等)的批判,也只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缺点、局限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思想,以"审美反映"的提出为时间起点,以"审美意识"的发现为逻辑起点。其中,"审美反映"提出的初衷,是为着反对"机械反映"的文学观;把"审美意识"认定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逻辑起点,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以集体意志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同时基于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反思和本真生存方式的关怀。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坚持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但强调的是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如果丢掉了审美特性,不足以言文学;人丢掉了审美本性,则不能称为健全的人。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过程,始终以人文精神贯穿。  相似文献   

9.
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思想,以"审美反映"的提出为时间起点,以"审美意识"的发现为逻辑起点。其中,"审美反映"提出的初衷,是为着反对"机械反映"的文学观;把"审美意识"认定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逻辑起点,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以集体意志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同时基于对个体生存境遇的反思和本真生存方式的关怀。钱中文"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观,坚持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但强调的是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如果丢掉了审美特性,不足以言文学;人丢掉了审美本性,则不能称为健全的人。钱中文"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过程,始终以人文精神贯穿。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与时俱进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做出了新的判断 ,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 ,形成了科学的阶级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是邓小平阶级观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阶级观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是邓小平阶级观形成和发展的国际因素。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为邓小平阶级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材料。“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阶级观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是邓小平阶级观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柳高峰 《科学教育》2010,(5):96-96,F0003
中国文学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进入一个自觉的时代。因此,对文学自身的探索也日见繁复系统和深入。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部“笼罩群言”、“体大而虑周”的文章学巨著。以现代文论体系观之,它广泛涉及了文艺的本质论、创造论、构成论、发展论、鉴赏论等等各个方面。而“风骨”论,则是创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阶级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曾产生较大影响。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是建国后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思想较早编写出版的教材,是体现"阶级论"同时又保留个人思考的著作。丁易和刘绶松在王瑶的基础上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推向了唯"阶级论"是从境况。"阶级论"将阶级性从人性中剥离出来并取代人性,只关注政治革命作用的高低忽略了中国现代文学启蒙理性和人文价值的存在,其背后的支撑点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种绝对并片面化的认知方式导致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未能反映现代中国时期文学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20世纪是一个矛盾的世纪,这期间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又有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传播。矛盾的世纪造就了矛盾的文学精神,由此带来的是不同文学流派的不同文学观。从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到新月社、语丝社;从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段不俗的历史,尤其是启蒙文学与反思文学,更是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一次浪漫回照。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学史观既可以是时间上的所指也可以是学科意义上的存在。古代文学史观到现代文学史观的演变是个复杂的过程,除国外新思潮、新思想传人的影响外,文学、史学观念的变革亦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进化论”、“阶级论”、“现代性”等文学史观带有二元对立的思维特征,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数十年。开拓与探寻适合当前发展需要的现代文学史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潜存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深观其意"说是苏轼诗歌鉴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充分认识文学品评、鉴赏之难的基础上提出了"深观其意"说,并在其具体的品诗实践中综合运用了多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越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寻象观意,以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从而达到深观其意的审美效果。他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并以历史为参照,既注重文学外部因素,即作者、读者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对文学批评的重大影响,又不忽视对文本本身的研究,是人本主义批评方式与文本主义批评方式的有机结合,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情"本论是《文心雕龙》文论的重要内容,贯穿全书之始终。"不离辞情"、"文辞尽情"的"情"本论不仅来自于对文学本源问题的深刻认识,也是对情感与文学构思、文学风格、文学风骨和文学发展等文学创作问题的关键论断。刘勰从文学构思、文学风格、文学风骨等多维度出发,形成了《文心雕龙》"情"本创作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文学上的意识形态革命,革命文学家们对国内文坛诸多大家展开了批评,他们选择鲁迅作为主要批判对象。革命文学家与鲁迅的分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革命文学家的身份问题。由于他们的非无产阶级身份,认为只要具备无产阶级的意识就能成为革命文学家;鲁迅则强调革命文学家自身的革命经验对于革命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二是革命文学与时代和革命的关系问题。革命文学家突出强调文学对政治的想象和表达,相信文学是阶级解放的武器;鲁迅则坚持文学自身的审美属性,反对文学被工具化,而且他认为时代是黑暗的,民众也是麻木的,文学暂时无从去表现革命的时代精神,文学也无法承担阶级解放的重任。此番论争为革命文学争取到了初步的生存权,而且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为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与政治在根本上是想象关系.中国从古至今的“言志说”、“载道论”、“服务观”、“反映论”都是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认识成果,但均难免存在认识偏差.随着“文学想象政治”这一观点的提出,我们有可能在一个更加自由的境地中认识并发挥文学对于政治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学的一个新阶段开始了.左联文学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延续,也是“革命文学”的结果,它的主导文学思想延伸了“革命文学”理论.但是,如果说“革命文学”的理论思想还比较混杂、不成熟、不系统的话,那么左联文学思想则已经走向纯粹成熟、系统,特别是由于苏联文学界批判了“拉普”派文学理论,确立了反映论的文学观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正统地位后,左联文学也调整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并且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阵地,取得了对文学思想界的控制权.“革命文学”已经终结了五四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20.
"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学有了其崭新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在文艺领域取得了绝对的领导权。这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1919年5月,李大钊将他轮值主编的第六卷第五期《新青年》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在其上发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