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文评价的两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的话】 写作教学教什么?不是教学生“认识文章”,而是教学生“写文章”。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简单地说,中小学写作教学是“教学生学会做某件事”。“如何做一件事”涉及的内容,比“如何认识一件事”要广得多,复杂得多。这里会涉及“做事的人”,涉及“做事的目的”,涉及“做事的条件和环境”,还涉及“为谁而做”和“做给谁看”,还涉及“做了有什么用”以及“做成什么样子”等等。如果用这种“做某件事”的角度来看写作教学,写作教学确实需要重大调整:首先是教学内容的调整,其次是写作教学的各个部分内部关系的调整和重构,另外写作教学的立足点也要变。总之是整个视野要变。在这个新的视野下,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肯定也应该变:评什么?为何而评?以什么标准评?这些问题,就会格外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2.
从关于写作基本功,关于表现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关于意在笔先,关于不讲技巧的伟大技巧,关于“熟”与“巧”,关于写作过程,关于天才与经验,关于塑造人物,关于精巧结构、推敲措辞等方面阐述了王统照的创作论,并说明其创作论具有学的严谨、作家的灵性、作家的主体性、爱与美的统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陈琪琦 《语文天地》2012,(11):57-58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按“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的程序进行训练。由于教师的干预和指导贯穿了学生写作的全过程,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只是教师意志的替代者,而不是写作的主体,正因为他们的写作始终只是“被写作”,而不是自我内在的需求,一旦提起笔来鲜活的生活就离他们远去了。所以,改进我们的作文训练模式,使学生从“被写作”的束...  相似文献   

4.
写作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抓准写作教学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语课程标准是这样来表述写作这一概念的:“写作是运用语言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素养的综合体现。”如果从认识论的观点看。任何章的写作,都要经历“双重转化”的过程。一是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的头脑转化。认识主体真实地、本质把将客观事物化为观念或情感。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由“物”到“意”,即从“客观外物”到“主观情意”。这一重转化是基础、是前提,如果没有这个转化。就不可能形成主体的认识。也就谈不上写作。二是认识主体的观念或情感向字表现转化,将头脑中所获得的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言语,亦即由“意”到“”的“外化”。从“主观情意”到“章载体”的转化,这是关键环节。没有这重转化。观念依然是观念。情感依然是情感,永远不能成为章。郑板桥谈画竹时说“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相似文献   

5.
论《申论》的写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莉 《昆明大学学报》2003,14(2):32-34,40
申论是新形势下录用国家公务员的一种应试文体,申论写作既不是传统意义的作文写作,也区别于古代的“策论”,申论写作特征主要表现在:写作文体的独特性、写作主体身份的限定性、写作主题的方向性、写作体式的非限定性、写作过程的程序化等。  相似文献   

6.
从关于写作基本功 ,关于表现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 ,关于意在笔先 ,关于不讲技巧的伟大技巧 ,关于“熟”与“巧” ,关于写作过程 ,关于天才与经验 ,关于塑造人物 ,关于精巧结构、推敲措辞等方面阐述了王统照的创作论 ,并说明其创作论具有学者的严谨、作家的灵性、作家的主体性、爱与美的统一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新闻写作活动包含着“新闻写作主体——新闻作品——新闻受众”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写作主体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然而,任何形式的新闻写作部不是盲目的,即:新闻写作主体进行精神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新闻受众精神上的消费。因此,加强新闻接受主体之间的契合规律,无疑对于新闻作品价值的实现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文送 《教师博览》2023,(35):41-43
<正>不论是对年轻教师还是对年长教师来说,论文写作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事。一线教师要想写好一篇专业性、学术性、思辨性都比较强的论文,除了需知晓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和一般过程外,还需明白“为何写”、清楚“写什么”、掌握“怎样写”。当一线教师找到论文写作的动力和旨趣、方向和路径、方法和技巧,那么论文写作就能成为其“家常菜”。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教”儿童写作上,但对写作主体——儿童却缺乏足够的体认,对儿童写作行为的发生以及运动过程更是知之甚少。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儿童写作只是一种外在于儿童精神世界的“作文行为”,而不是蕴藏在言语和精神深处呼之欲出的“写作意识”,这就是“文心”。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个人化写作"是90年代边缘化文学语境的产物。他们彻底拒绝了"代言式"传统文学创作,而将文学还原为彻底而纯粹的自我世界。在走向"个人化"的反抗途中,他们却自觉抑或被动地退居欲望之所。反抗与沉沦构成了"个人化写作"的深刻悖论。以更坚毅的自由意志和批判精神,走出欲望沉沦的阴影,冲破现实政治和物欲文化的压制,"个人化写作"最终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提出了很多创造性概念,但忽略了"作者的读者身份"问题,因此很有必要从中西文论的历史梳理中提出其概念,并论述其内外涵义。"作者的读者身份"的核心、内在涵义,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读者身份,就阅读与创作的关系来说,它有同时性、同质性、异构性和严格性等几方面的特征;它的外在涵义,是创作之后或非创作状态的作者的读者身份,特别是作者阅读自己作品时的理性和感性层面。了解作者的读者身份,对研究接受美学和创作美学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物感说"是我国魏晋文论中的重要学说,论述的是作家创作中"物"与"情"的关系.陆机在《文赋》中论述了作家有感于四时景物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刘勰则将"物"的内涵扩展为一切客观外物,并强调了"物"与"情"的互动关系,钟嵘则进一步将社会生活纳入"物"的范畴,并将"情"推到了至高的地位.同时,刘勰和钟嵘还进一步论述了作家如何写"物"以传"情".庄子的"至乐"说、《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理论、蔡邕的"肇与自然"说,是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前人及时人的文学创作,也是这一理论产生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extent to which Year One B.Ed student teachers arrived at university already possessing self‐confidence as writers.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of data collection were used to identify students' self perceptions and confidence as writer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processes of written composition.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o consciously engage student teachers in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to require them to reflect on that process can lead to their self efficacy as writers. Evidence from this study suggests one's self‐confidence, as a writer, is enhanced by explicitly engaging in self reflection of one's own approaches to writing. The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course design of literacy components in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ly.  相似文献   

15.
写作心理是写作主体进行写作活动时的心理活动规律与特征,体现了由原始、无序的写作对象或材料经过写作主体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初步有序的写作主体意识,再转化为有序地用恰当的语言与文体表现写作成品——文本的过程,体现为写作主体在写作活动中直觉的敏锐,想象的飞升,灵感的活跃。这就要求写作主体必须有一个最佳的写作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也正和道家所言的虚静观相契合。道家虚静观中有形生于无形、有声源于无声的思想,体现了写作乃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的思想观念,也体现了写作主体不受任何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专心致志的精神状态。文章对于道家的虚静观对汉语写作的影响从虚静观与写作主体自由想象的关系、虚静观与写作主体直觉的关系、虚静观与写作主体灵感的关系、虚静观与写作主体的审美指向与意象创造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合作型写作已在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认可。通过对合写者间的互动对话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寻合写时合作者关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写作内容层面和语言层面的问题是合作者讨论关注的重点,这一点与写作者个体写作时的情况类似。面对合写时的认知冲突,合写者往往通过讨论协商,重建思维,解决分歧。同时,同伴间的互动往往促成"集体性语言建架"的形成,有利于同伴间的互相学习。  相似文献   

17.
“台湾老兵”.从大陆到台湾的流亡历时半个多世纪,这一流亡历程已不仅仅是空间地理位置的单纯变化,“少小离家老大回”,此时的“回家’’虽已没有交通、人事的阻隔,但是心灵的无处寄托却让老兵们成为精神永久地处于漂泊状态的特殊人群。老兵们从大陆到台湾的流浪构历程构成了一部了中国人的精神流浪史,台湾当代作家通过写作逆时光之旅,从而开启了老兵们“寻找心灵家园”的艰难旅程。  相似文献   

18.
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的写作教学来说,"以过程为中心"的方法较诸"以产品为中心"的方法可能更为有效.作为一种写作教学方法,"过程法"注重写作的过程,因而在实施中特别重视写作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并就各阶段设置了多种多样的练习活动,以使学生写出更有意义的作品.然而,我们不能将"过程法"降为一种具有规定技巧和惯例的"办法",而应创设有效的写作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不仅对写作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能自主探索并培育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A process model of writing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 this article,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writing development from a product perspective and from a process perspective. Then we discuss modifications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rocess model of skilled adult writing to explain beginning and developing writing, including a proposed developmental sequence of the emergence of 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Next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two recent dissertations by the second and third authors supervised by the first author aimed toward contrasting developmental issues: (a) specifying the algorithms or rules of thumb beginning and developing writers may use during on-line planning; and (b) investiga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writing processes among skilled adult writers. In the first study, development was conceptualized as a linear process across age groups. In the second study, development was conceptualized as a horizontal process within skilled adult writers who expanded their expertise. Finally, we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al constraints and the instructional constraints on writing development and argue for a model of writing development in which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process variables interact to determine the outcome of the writing development process.  相似文献   

20.
In the course of an initiative to provide higher education to adults in prison, incarcerated men enrolled in a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me were offered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a series of writing workshop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roducts of these workshops, specifically the ways that language chosen by the writers serves as a tool in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expression. Choices made in discourse, shown to be deliberate, demonstrate the men’s awarenes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guage, identity and power, as well as testifying to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connections for writ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