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化相貌对于那些长相特别丑或特别美的孩子,家长常会当着他们的面发表议论。在他们的提示中,这些“相貌异常”的孩子对自己的相貌会产生“自己与众不同”的自卑或自傲的异常心理,这种过早对自我浅层表面的关注,不利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普遍心理,“高学历、好工作”是每一个父母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大多数父母都对于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由于父母们对于孩子期望值较高,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发生:成绩好一点的孩子家长希望他们能够考进外国语学校、重点中学;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孩子家长也希望他们能够把成绩提高,从而考入较好的中学;还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具备专长,所谓“艺多不压身”。在现在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下,父母们就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学习知识提高成绩和培养技能。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普遍心理,“高学历、好工作”是每一个父母希望孩子达到的目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大多数父母都对于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由于父母们对于孩子期望值较高,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发生:成绩好一点的孩子家长希望他们能够考进外国语学校、重点中学,  相似文献   

4.
德国一些家长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成长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勇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有正义感,讲道理,孩子会打心眼儿里更加依赖和尊重父母。家长要孩子做的事,孩子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德国的法律也提倡摈弃传统的家长权威,兼顾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立能力与独立愿望。“兼顾”并不指盲目顺从孩子的意愿,而是尽量使孩子成为“积极的受教育者”。家长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与他们协商,  相似文献   

5.
现在许多父母外出打工或在外经商,受户籍、经济、居住、离异等条件的制约,他们的孩子大部分不能跟随父母外出,而只能留在家乡,寄居在亲戚朋友或别人家里,成为“留守一族”。在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生”队伍中,有很多正值青春发育期,又无法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家庭温暖的孩子,不良心理十分突出。因此,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他们进行心理调适,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是老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1.不要“营救”他们看着自己的孩子陷入困境或出了什么事情而不管,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有时孩子不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期望得到父母的“营救”,如果家长答应他们的期望,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养成不负责  相似文献   

7.
流沙 《家长》2003,(Z2)
在家教中,有的父母认为夫妻扮演“红黑脸”,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当孩子不听话或犯错误的时候,妈妈袒护孩子扮“红脸”,爸爸批评孩子扮“黑脸”,或者反之。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家长都在用,但是我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既然孩子不听话或犯了错误,家长就应该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道理并勇敢地改正错误。如果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另一方却为孩子求情,甚至为此争吵起来,孩子就会以为自己没有错误,被批评者反而成了旁观者。家长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明辨是非,然而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就会…  相似文献   

8.
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就学会了隐忍。尤其是很多年轻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情绪再不好也会以微笑面对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认为父母天生就是该这么“好”的,而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关爱。因此我认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得让孩子明白你的付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玩“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家长,家长扮演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父母不妨把孩子的种种表现予以复制,如挑食、任性、撒娇等等。因为是游戏,孩子会很投入地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麻烦”。孩子虽然小,但是只要与他真诚地沟通,他们完全可以理解父母为他们付出…  相似文献   

9.
今天的幼儿是21世纪的创造者,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而且更需要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因此,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家长的重要职责。第一,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家长要鼓励孩子发问,并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一旦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你的重视和鼓励,就会更大胆更高兴地去探索并提出问题。当孩子说出某个与众不同的想法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赞许:“这想法真不错,连父母也想不出来”切记不要嘲笑孩子,否则,他们以后不会再开口发问了。第二,鼓励孩子大胆思考。一般说来,孩子开始思考问题时是大胆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当然也是经…  相似文献   

10.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位聪明、讲礼貌、成绩优秀的好孩子。而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好孩子,仅仅只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或是耐心教导吗?当然不是!西方父母认为,要培养孩子培养成还孩子,就先要把家长培养成好家长。就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父母为了孩子是如何从自己做起的吧!第一课:把家庭教育放在首位在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家长要做到这一点的确有点困难。但是西方好的父母总是会抽出时间来与教育孩子,对于他们来说,教育孩子是他们最重要的事。美国的一家著名化妆品公司就把“FAMILYFIRST”(家庭第一)写在员工守…  相似文献   

11.
郭红 《山东教育》2008,(7):95-95
我们做父母的,在希望做孩子的“良师”时,更应该想想怎样成为他们的“益友”。因为,父母要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就会对父母更有依赖感,更倾向于和父母交流、沟通。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交流是很珍贵的,在交流中亲情会不断加深,孩子对于父母会更加敬重和热爱,他们对于父母所做的事情,尤其是为了他们而做的事情,也容易理解,那么,“代沟”也将更少产生。因此,父母不能只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还要想到和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  相似文献   

1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年龄越小,家长的言谈举止对他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幼儿园必须与幼儿家长沟通,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与他们形成“合力”,对幼儿实行多元化的协同教育。 不同的家长,性格、心态、素质会有所不同,所以,我在组织家长学习幼儿教育、幼儿心理理论的同时,还与家长进行“个性化”的沟通,以便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促使他们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有的家长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我们就把他们吸收为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我园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交流育儿经验,并由家长代表将家教经验整理成文,在家长园地中刊出。这样做不仅使在园孩子的家长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已经具有双重含义,身体与心理都没有阴霾,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因此,小学教育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就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最近几年,我们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并做了一些探索。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物质丰裕导致刺激或变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一颗糖的奖励就会让他们高兴,也比较重视家长和老师的表扬。现在小康之家衣食丰裕,为数不少的富裕家庭,家长过于宠爱孩子,物质上有求必应,导致他们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父母疏于教养。不少父母推托工作忙,…  相似文献   

14.
孩子们的“性”问题和家长们的性行为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影响孩子们的正常成长。严厉,促进了孩子的“性早熟”在家庭里,父母常会遇到孩子们的“性”问题。许多家长的做法是“绕道”而过,认为讲解这方面的疑问便有失父母的尊严或因此造成孩子性早熟(甚至以为会因此“教坏”他们)。更多严重的是以打骂的办法制止孩子一些与性有关的行为,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回避“性”问题。家长们应根据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特有的性生理特点,结合遇到的事情,潜移默化地进行“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许永 《现代家教》2000,(5):29-30
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已越来越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重视。有学者指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心理医生”。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大,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很需要得到家长的帮助。这方面的实例是很多的。叶先生是笔者的邻居.  相似文献   

16.
朱雪琴 《教师》2014,(28):19-20
正每个孩子都是完整独立的个体,其心理成长都有一定轨迹。由于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许多父母在万般宠爱的同时,也往往对他们寄予了厚望。特别是在学业成绩方面,期望过高,因而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压力。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也应从家庭起步。对于家长而言,身教往往重于言教,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映射到孩子的身上,甚至会成为孩子身上的烙印。因而,家长的言谈举止、教育孩子的方式,一不留神,就会给孩子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对孩子造成隐形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老师,会进许多所学校,但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是自己的父母,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父母对于孩子种种有意无意的引导,以及他们的言行、家庭环境等都将对孩子的启蒙、成长和成才产生巨大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才,是家长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是家长们共同的心理。自古以来,为人父母者,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有出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成了众多孩子不断奋进的动力。一批批、一代代人才在父母培育下成长。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蕴含着无数父母教子成才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18.
缩小转换型家长:想尽办法哄孩子接受治疗,用奖励“诱惑”孩子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家长急于让他配合治抒,于是用奖励来“诱惑”孩子,这沖类型的父母就属于“缩小转换型父母”。他们缩小并忽视了孩子内心害怕的情绪,迫不及待将重点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对于他们来说,情绪没那么重要,他们对于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生气、愤怒、悲伤等情绪就是不该有的坏情绪,于是极力逃避。在这种类型的父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在感受和调节情绪方面都会表现得比较迟钝。  相似文献   

19.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么说:“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家长不停地抱怨自己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干什么不像什么”。不知道这些父母在责怪自己孩子的同时,是否想到孩子在你的指责之后会失去自信心,失去自我价值。也许,父母这  相似文献   

20.
父母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最出色的人才,客观地说,怎样穿越希望,到达成功的彼岸,目前绝大多数的父母并不十分清楚。不少家庭亲子关系紧张,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甚至萌生对立情绪,产生反抗心理,还有一部分孩子出现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凡此种种,令家长十分困惑:我们对子女教育十分重视,可怎么出现这样的结果?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其实,主要症结就在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心理学毕竟不是他们的必修课,因而,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所以在孩子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致使家庭教育出现种种失误甚至失败。教育孩子,决不能仅仅凭本能或经验,必须要掌握一点心理学知识,才能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合理施教。否则,就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家长。本期“特别关注”我们编发《孩子健康成长,呼唤懂心理的家长》一文,期望能给家长一点借鉴和启发,也衷心希望广大家长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