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慕容氏政权前期,汉士族发挥着特殊,重大的作用,成为重要的权力阶层,分掌政务,使慕容氏政权呈现出强烈的汉化倾向,被认为是五胡十六国时少数部族汉化的代表,但是,纵观慕容氏政权始末,就会发现其根深蒂固的民族性,使前后期的政权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慕容鲜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少数民族,其在中原及辽东地区先后建立5个政权,史称五燕。在政权的各时期,慕容氏统治者都保持着龙城归葬习俗,这与其民族意识及汉化进程密切相连,是慕容氏在入主中原后努力维系政权的民族性、保持民族发祥地之统治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慕容氏诸燕——前燕、后燕、南燕政权的两个突出的汉化表现,并指出其汉化特点典型地表现在尚未分裂为诸燕的前燕政权中,大量的汉族士人出仕前燕是十六国时期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有力地加速了它的封建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在辽河流域最为突出的少数民族政权是鲜卑慕容政权。随着慕容氏政权的不断强大,其所控制的辽西地区便逐渐成为辽河流域的政治中心。慕容氏统治辽西时期,不但政治稳定,其封建统治方式和发展经济的各种措施,也极大地推动了辽西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以前辽河流域最为发达的辽东地区,从公孙氏政权灭亡后,便失去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其地位逐渐被辽西所取代,从而形成了辽西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5.
东晋咸康四年,慕容氏的辽东政权仿周制建立了一套特殊的王国官制,与其接受东晋册封的职官体系甚不相符。这是慕容氏的南进政策与其统治下的汉人的拥晋情感矛盾调和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汉化是北魏政权发展的主流,且往往伴随着专制皇权的发展而发展。北魏反对汉化的人主要是鲜卑贵族,他们的利益大都和旧式的游牧经济有关,因而反对汉化和专制皇权。孝文帝时期,北魏的汉化达到了一个顶峰。但孝文帝的汉化在选官上只重门阀不重才能,重文轻武,最终导致北镇下层士兵起义,政权被北镇豪强酋帅集团所推翻。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的鲜卑人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北方,活跃着众多的游牧民族,鲜卑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在向南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在中原建立了封建政权,广泛吸纳汉化及儒家教育思想,巩固了自己的政权,他们在融入汉化的过程中同时又丰富了汉化。  相似文献   

8.
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统治的汉化是历史的趋势,但却不类似于北魏、清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汉化速度快、程度深.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正统意识与正统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在西周宗法制、先秦夷夏观、两汉名教思想和魏晋门阀制度的潜在影响下,汉民族正统意识不仅因藉民族矛盾的激化浸透南北汉民族人心,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北方各胡族人民的政治观念。十六国胡族政权出于维护统治的名份需要,从汉化传统中寻找理论依据,出现了奉有德政权为正统,视无道政权为僭伪;奉中原政权为正统,视周边政权为僭伪;奉大一统政权为正统,视偏安政权为僭伪等正统之争。但是,传统的汉民族正统观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亦非口头上的正统之争和浅层汉化措施所能化解,故直至北魏统一北方后,随着孝帝等胡族统治推行深层汉化政策,北朝诸胡族政权才通过政治、经济、化习俗的彻底汉化实现民族融合,并最终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成为与南朝诸汉族政权分庭抗礼的中原胡族王朝。  相似文献   

10.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都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其政权的建立都面临着少数族群统治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统治者都制订了相应的政治、文化政策来巩固政权,经过这些制度的实行,加之各民族迁入内地,民族大融合的大背景,女真族和蒙古族都有不同程度的汉化,但是女真族相比蒙古族,汉化程度要高很多.本文拟从政治一体化、科举制度和语言政策三个方面来阐释女真族相比蒙古族,汉化程度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北魏拓跋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在中原长久立足,北魏的统治者推行了汉化政策。在汉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族士人,太原士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山西地区是北魏统治的重要区域,并州平定后,太原士人陆续参与到了北魏政权中。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发现这些士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世居太原的,另一类是从其他政权投靠北魏的。他们通过学术、家世背景等方式进入到北魏政权中,在中央、地方担任要职并声绩显著。他们凭借渊博的学术功底和政治才能受到统治者的器重,他们为北魏的汉化积极努力,贡献了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明清交替时期,黄教对中国“三北”地区影响重大。无论是蒙古、满洲还是沙俄都对黄教以及黄教的圣地西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黄教以及黄教圣地西藏的联系中,满洲政权的黄教及西藏政策更具主动性。正是这一积极的姿态使得清初政权有效地利用黄教来扩大自己在蒙古各部中的影响,并为它对蒙古各部施加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清廷对西藏以及黄教政策的灵活运用还为清政权统一中国、成为“华夏共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年,为自救国强清政府编练了新军。这支军队的编练,来源及所受到的影响带有明显的革命化倾向,以至武昌新军起义后,全国新军大都站在了清朝的对立面,对结束清朝统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学术界在论述辛亥革命的时修往往只强调了资产阶段革命党人运动新军,才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笔者以为,武昌新军乃至全国新军举行反清起义关键在新军本身,即这支军队从编练从编练之始就逐步具有革命化倾向,可以说是辛亥首义的内因。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的结构和规模、家庭养老文化以及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来了家庭中老年人的赡养负担加重、家庭中代际矛盾深化等一系列的影响家庭发展的问题,老年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家庭变迁中老年人问题的途径,将在降低家庭供养压力、帮助老年人自立和调和家庭代际矛盾等方面产生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礼乐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在周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成为礼乐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祭祀活动在长期反复的举行过程中,逐渐程式化、秩序化,并形成为一种象征。周代的礼乐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泉征文化。贯穿于其中的文化精神是一种象征性文化精神,受这种象征性文化精神的影响,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艺术上就体现出一种泉征性艺术精神,这一点尤为明显地体现在周代的乐舞艺术上。周代的“六大舞“、“六小舞“等都充满着强烈的象征意味,体现出象征性艺术精神;周代的乐舞的队列,乐器的配制,乐舞的选用等,也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  相似文献   

16.
突利可汗在内战中战败只身南下归附隋朝 ,隋文帝册封其为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 ,突厥启民政权在内蒙古建立。这个政权直辖于隋朝中央政府。隋朝与启民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和使臣往来。隋炀帝曾先后两次亲自出塞北巡。中原王朝皇帝亲临塞北藩属政权巡视 ,隋炀帝是第一位。  相似文献   

17.
日本建立伪蒙疆政权后,为了维持这一地区的殖民统治,鸦片收入成为支撑蒙疆政权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鸦片收入,担负起向当时其他日本占领区内提供鸦片的任务,日本在蒙疆地区推行鸦片专卖政策,按时间顺序分别为公司专卖制、组合转让制及政府收购制三个时期。笔者通过对各个时期鸦片政策的分析,介绍日本蒙疆鸦片政策的形成过程,揭露其维持殖民统治,“毒化”中国人民,削弱抗战力量的罪恶阴谋。  相似文献   

18.
小麦播种前用不同的药剂浸种。结果表明: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或硫酸锌溶液浸种,不仅可以改变拨节期小麦体内氮、钾的营养状况,而且能提高小麦产量;但硫酸铜溶液浸种没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元朝政权消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也不是全国大部分耕地逐渐集中到少数统治者手中,而是以元朝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的日愈腐败所造成。第一个认真总结元亡教训的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反映在他建立明朝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上。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立独尊上帝的局面,太平天国严禁偶像崇拜,并由此掀起了一场狂飙式的毁灭偶像运动,在起义立国初期,太平军一直处于流动作战的状态,因而毁灭偶像的声势不大,波及范围有限,建都天京和进军苏杭后,该运动相继形成了两个高潮,洪仁Gan、李秀成对该激进政策稍有意见分歧,主张对庙宇寺观禁而不毁,但无力左右局面。因此,该政策便与太平天国的兴亡相始终,成为太平天国对待偶像崇拜的一个主导政策,然而,此举并不具有破除迷信,排斥一切神灵的意义,其实质依旧在造神,区别仅在于以一神替代了众神,尽管它在初期极大地改变了太平军的精神面貌,但其所孕育的宗教激情最终仅是泡沫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该政策既有悖国情民心,同时又过于简单粗暴,所以民间始终没有心悦诚服地接受上帝信仰。相反,却在心理上拉大了与太平天国政权之间的距离,此外,该政策带有很强的盲目破坏性,致使江南为主体的宗教建筑和名胜古迹蒙受了一场空前浩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