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党顺民 《收藏》2012,(13):99-100
最近,笔者在西安古玩城发现一张"同益官钱局"银元票(图1),为最新面世之品。该银元票由黄、绿、黑三色套印,票面长137.5毫米,宽93毫米,票面编号为"力字第柒伍号",发行时间为"中华民国拾三年十月五日"。银票四周角各有一圆形框,内有"1"字标  相似文献   

2.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位卖家家里见到了一批民国时期兰州银行业的支票、汇票、本票以及银行间往来的单据。惊喜之下,分几次挑选了一些自认为好的,回家细细把玩,才发现70年前的银行票据,也有许多防伪措施和看点。据史料记载:1906年由兰州道台彭英甲倡办的"兰州官银钱局"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在兰州南大街(今酒泉路)成立。它是甘肃银行业的开端,曾发行银票(龙票)。1913年,张广建督甘,将该钱局改组为"甘肃官银号",财政厅长雷多寿为监理,发行1两至10两的新银票。1920年,丁道津任财政厅长,他利用职权向官银号透借白银320万两,  相似文献   

3.
李训刚 《收藏》2012,(19):121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河南豫泉官银钱局设于省城开封,资本总额11万两。开办之初该钱局以民间兑换银钱为主要业务,以后又发行制钱票。光绪三十年八月局内增设官银号,又发行了银两票和银元票流通市面。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将局官银号合并为河南豫泉官银钱局,辛亥革命后,该局继续发行纸币,照常流通于市。从民国5年(1916  相似文献   

4.
1955年中国集邮公司开业后,发售了纪1—13、特1、2、4再版票。但多年来未见对纪1—8东北贴用再版票地位的论述。 纪1—13,特1、2、4全国贴用票的再版票邮政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它们在发行当时可以用作邮资凭证。但是纪1—8东北贴用再版票则有着本质的不同:这8套再版票发行时原版票(和东北币)已停用3年多,再版票从未有过邮资凭证的功能。本刊2083页文内“官  相似文献   

5.
党顺民 《收藏》2012,(7):99-100
最近,笔者在西安古玩城发现一张“同益官钱局”银元票(图1),为最新面世之品。该银元票由黄、绿、黑三色套印,票面长137。5毫米,宽93毫米,票面编号为“力字第柒伍号”,发行时间为“中华民国拾三年十月五日”。银票四周角各有一圆形框,内有“1”字标识。其中编号中的“力、柒伍”和年份中的“三、十、五”为手写,其余内容为印刷而...  相似文献   

6.
朱清华李东 《收藏》2016,(11):60-61
辛亥革命后,陕西省官银钱号歇业停办,市面萧条、交易停滞,经济十分困难。秦军政府为了维持军政费用和地方金融,于1912年元月成立秦丰银行并发行银两票,直至1917年因陕西政局不稳而关门停业。北洋军阀陈树藩任陕西督军后,改组秦丰银行为富秦银行,发行银元及银两票;  相似文献   

7.
袁水清 《收藏》2012,(19):106-108
中国纸币的行用源远流长,唐代的"飞钱"虽说是汇兑票券,但奠定了纸币的雏形。北宋"交子"是最早的地域性流通货币,金代行钞则早于铸钱;元朝发行的宝钞被马可·波罗认为是"大汗的点金术"。明初,政府大力推行纸币制度,严禁民间用金银物货交易,违者治罪。清咸丰年间发行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被后人称为钞票的由来。清末民初,受西方金融业影响,具有近现代理念的中国银行业开始崛起,  相似文献   

8.
婕妤 《上海集邮》2015,(3):29-30,2
在外国邮票上看到那些熟悉的中国邮票,自然会产生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感觉。它们也是"票中票"和"外国邮票上的中国事物"专题集邮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我国集邮者的喜爱与关注。匈牙利1964年5月9日发行一套12枚《社会主义国家邮电部长会议》邮票,以票中票形式再现了当时12个社会主义国家发行的太空探索题材的邮票,其中一枚以我国1958年10月30日发行的《苏联人造地球卫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6,(17)
正裕苏官银钱局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总号设于苏州。辛亥革命爆发后,该局因不能兑现发行的制钱官票而歇业,从设立到歇业仅有9个年头,但它为缓解当地现钱之急,便民利商,抵御洋商客钞的侵入起到积极的作用,为近代中国地方官办银行发行与使用纸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宝库。裕苏官银钱局的成立  相似文献   

10.
李训刚 《收藏》2012,(10):121-121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河南豫泉官银钱局设于省城开封,资本总额11万两。开办之初该钱局以民间兑换银钱为主要业务,以后又发行制钱票。光绪三十年八月局内增设官银号,又发行了银两票和银元票流通市面。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将局官银号合并为河南豫泉官银钱局,辛亥革命后,该局继续发行纸币,照常流通于市。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以人的身体活动来完成的,所以武术在具有技击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健身作用,武术从来就兼有健身和技击实战的社会职能,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侧重。文章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表演竞赛、养生保健进行研究分析,以使我们能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武术中的"打、练、养"及他们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由此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2.
浅谈"时机"与"时机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良好的时机和时机感是比赛获胜的保证,阐述了什么是时机与时机感以及时机和时机感在训练、比赛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吴荣清 《收藏》2013,(3):132-137
中国的石佛造像,早年流失海外者甚多,内中不乏精品,有些代表性的作品,在王昶《金石萃编》、罗振玉《海外贞珉录》、阮元《山左金石志》、端方《陶斋藏石记》等亦有著录。流落到日本的佛像,在大村西崖著《支那美术史雕塑篇》和松原三郎著《中国佛教雕刻史研究》、水野清一著《中国的佛教美术》等书中亦多有图版揭载。虽然国内石佛像遗存尚多,但这些流失海外的石像有些颇具学术价值,今择其重要的数尊介绍如下。较早期的石佛像有北魏太安元年(455年)张永造石佛坐像,现藏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此像为砂岩质,  相似文献   

14.
超量恢复理论是指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恢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爆胎”训练理论描述负荷刺激超过运动员机体极限承受能力时机体能力突然为零的现象.把爆胎训练理论与超量恢复理论进行组合,必将弥补超量恢复理论的不足,并且填补了训练学一理论空缺,使机体机能能力的动态发展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对应,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传电"     
一、游戏目的 1.发展学生的奔跑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机智和灵敏素质.  相似文献   

16.
"撑船"     
一、游戏目的 1.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增强自尊、自信能力. 2.锻炼学生上、下肢协调配合能力和身体平衡能力. 3.发展学生上、下肢及腰腹力量.  相似文献   

17.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一书出版发行。在该书中作者阐明,社会分工既能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也是职业形成的缘由。"人们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并不像我们所感觉的那么大。人们壮年时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在多  相似文献   

18.
"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差异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体质和健康的内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对“增强体质”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形成背景、包含范畴、实现途径等的深入认识,指出“健康第一”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增强体质”指导思想的内涵,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吸收和发展了我国古代哲学、医学、养生和气功等文化精华,形成了一整套锻炼方法,具有保健、养生、增强体质和开发潜能的效果,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初学者对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很难理解,文章针对这一问题从太极拳中的“力”与“劲”的关系、力学简析和强身作用几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角抵”和“手搏”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在部分文献资料中还存在有相关“角力”、“角抵”、“角抵戏”、“手搏”等词语混用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古代武术典籍的研究。对此,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古代的竞技活动“角抵”和“手搏”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研究论述。认为“角抵”与“手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对研究古代武艺至关重要,不能将其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