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2016,(7)
正数年前,笔者曾见到泉界所谓的"衔■"圜钱,近年又有数枚面世,据说已发现数十枚。从所见实物及网上公布的图片看,真伪没有问题。据介绍,这种圜钱首枚于1992年出现于陕西北部安塞县一带,山东济宁也有发现,其出土区域包括陕西、河南、山东等地~1。这类圜钱由于是新见,铭文及含义不明,一直困扰钱币界。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其上铭文,将难以深入研究有关问题,其历  相似文献   

2.
圜钱在铸币史上出现于战国晚期,圆形圆孔,面分有廓、无廓两类,背皆平素,形制应从古时玉纺轮、玉璧演变而来。它是我国古代货币从形制杂乱的刀、布向统一的方孔圆钱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蔺"及"离石"圜钱据考均出自战国晚期之赵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2008年下半年北上寻泉之旅期间,有幸在上海集到一枚战国"半圜"钱,直径27毫米,穿径8毫米,厚0.5毫米,重约3.5克。该泉生坑,青铜质,从边沿一小破裂处可以看出,青铜质因年久已经严重氧化。钱文为古代大篆书,横读,内穿亦圆,也称圜钱。圆孔不规整,呈喇叭口形状,此乃中国古代钱币从刀币、布币向圆孔、方孔钱币过渡的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4.
魏咏柏 《收藏》2015,(3):99
笔者藏有一枚"洪武通宝"背牧童骑牛花钱,直径34毫米。正面为浑厚有力的"洪武通宝"四字。背面是牧童骑牛图,一光头牧童,手持横笛,骑在牛背,牛儿翘蹄回首,形象生动。"洪武通宝"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所铸制钱,形制同大中钱。"洪武通宝"背牧童骑牛图花钱,俗称"放牛洪武",多为清末所铸。形制有大有小,铜质有青铜、黄铜、淡红铜之分;牛有拖尾、摇尾之别;牧童有戴斗笠与光头两种。此既是民俗钱,又是吉祥钱。泉界关于"放牛洪武"花钱的争议颇多,有说是大明官方所铸,有说是民间私铸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经济在我国的确立,货币发展也随之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此期间逐步形成了以刀币、布币、圜钱、蚁鼻钱为主的四大货币体系。其中圜钱铸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此类钱为圆形圆孔,面背一般均无廓。穿孔不太规整,一般正面较大,背面略小。钱体背部平整,背径略大于面径。钱的穿眼内多能观察到钱币铸  相似文献   

6.
赵梓凯 《收藏》2013,(7):86-87
2011年初,一批罗振玉旧藏历代古泉面世,持者为罗氏后人,内中有"封氏""五陉"二品小型三孔布。未几,此批古泉初走山东,后"封氏"辗转为笔者所得。是品"封氏",背文"十二朱",通高57.5毫米,重9.4克;传世老生坑,黑底尚存红斑绿锈,一望便知为开门见山真品;钱文"封"字异体,释读"封氏",尚无异议。《汉书·地理志》常山郡有封斯(即封氏),在今石家庄市赵县西南。赵县,见于史书记载  相似文献   

7.
笔者珍藏"文信"、"长安"古币各一枚,均生坑美锈,为同类钱币之佳品。"文信"圜钱(图1),直径2.4厘米,重3.05克。关于此币铸造的时代,泉界颇有争议,但多数认同战国晚期秦吕不韦被封文信侯所铸说。《史记·吕不韦》载,"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遍查史书,既无文信古地名,也无文  相似文献   

8.
程正航 《收藏》2001,(8):57-57
金章宗(1189~1208年在位)时铸的折十篆书泰和重宝钱有初铸和后铸之区别。初铸品传世甚少,后铸品俘世稍多。两者虽字义相同,世其在泉界中的地位及影响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9.
王吉祥 《收藏》2009,(10):133-133
我的藏品中虽然没有价值连城的孤品,但就是这些貌不惊人甚至是满布斑驳锈迹的古钱,促使着我不断地搜集和寻觅。2009年3月,我喜获1枚战国“蔺”字在左圜钱,因早年曾集得l枚“蔺”字在右圜钱,现终于左右“蔺”字圜钱集齐,可谓缘分,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相似文献   

10.
程思明 《收藏》2013,(3):103
吉语花钱是铸有吉祥祝词的非流通钱币,民间又称其为"口彩钱"。形制大多为方孔圆钱,常见的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寿康宁""平安吉庆""福禄寿喜""加官进禄""福禄双全""五福双全""五子登科""驱邪降福"等,体现了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古代民间风尚和习俗。  相似文献   

11.
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铸行"政和通宝"及"政和重宝"钱。通宝分小平、折二等铜铁两类,铁钱还见折三大钱。重宝为折二铁钱,铜品为铁母。笔者珍藏着"政和通宝"折二铁母及"政和重宝"铁母钱各一枚。借贵刊一角发表出来与泉界朋友共同欣赏。  相似文献   

12.
王欢  王立群 《收藏》2018,(12):73-73
清代康熙皇帝于1662年即位,1722年去世,在位61年。康熙通宝钱铸量很大,制式只有背满文宝泉、宝源及背满汉文纪局钱。福建宝福局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铸康熙通宝生肖纪年钱。孙仲汇、张志中先生在钱币著述都讲到:康熙通宝宝福局铸有"子""丑""寅"等纪年钱,存世极罕。而书中图录只有"子""丑""寅""已""戍"五...  相似文献   

13.
唐晋源 《收藏》2011,(3):87-92
对于平阳方足布地望及国属的考证,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大多数意见认为是战国时期三晋韩、赵、魏所铸。据史料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古邑,春秋时晋地,战国时韩曾以此为都城,后为赵所占。赵惠文王二十七年(前272年),“封赵豹为平阳君”。  相似文献   

14.
王志荣 《收藏界》2011,(5):90-90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货币逐步演进为铸币,即早期钱币。诸侯列国先后铸造钱币,各自为政,并不统一。列国钱币的形态、制式、名称、重量等等,各有特点,十分复杂,除了铸青铜钱币外,个别地区还使用贵金属称量货币,有些地区仍继续沿用原始货币,但主要流通货币是铜铸币。春秋战国青铜铸造的钱币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布币、刀币、圜钱、贝形钱四大类型。各大类型有多种多样的品种组成。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3世纪),  相似文献   

15.
张林杰 《收藏》2020,(2):44-45
笔者在收藏研究明代钱币的过程中,受到《明史·食货志》的一些启发,同时也发现两处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记载:1.嘉靖年间曾补铸洪武至正德9个年号钱,而实际上未铸;2.崇祯年间未曾来得及铸当五钱,实际上是铸行了。对此两点,笔者据史载进行了考证,阐述如下。嘉靖年间未补铸洪武至正德9个年号钱《明史·食货志》载:"至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大铸嘉靖钱。每文重一钱三分,且补铸累朝未铸者。三十二年铸洪武至正德九号钱,每号百万锭,嘉靖钱千万锭,一锭五千文。"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20,(10)
正战国时期赵铸币,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赵国在当时是战国七雄之一,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货币形制也比较复杂,且种类繁多,富于变化。纵观整个战国时期,赵国境内所流通行用的货币形态,大致上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刀币、圜钱等几大类别。在赵铸币中,地名为"蔺"字的货币,就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小直刀、圜钱五种,其中小直刀与圜钱甚为少见,属珍稀品种。地名为"离石"的货币,在形制上亦可分为尖足布、圆足布、  相似文献   

17.
这枚钱币直径26毫米,厚1.3毫米,重5.1克,比同等大小的"康熙通宝"钱币超重1克多。钱体金光闪亮,声音清脆悦耳,钱文工整,字体纤细,较之其他康熙钱币,则显得更加隽秀。面文"康"、"通"二字被黑色的物体糊严。笔者估计是在"非常时期"怕被当作"四旧"而故意所作,经轻微刮削,只落得这般模样。边缘和背面的镏金层有所脱落,露出金光闪闪的精铜质底,但它仍不失宫廷赏赐钱的华贵身份。今借贵刊刊出,愿与泉界同好共享。(责编:丁丑)  相似文献   

18.
《收藏界》2006年第3期第70页曾刊发了笔者所撰《金代古钱币之大珍——"皇统元宝"小平白铜钱赏析》一文,曾引起泉界的关注。无独有偶,今天笔者再向泉界朋友披露一枚堪称奇品的金代皇统朝的铸币,名日"皇统通宝"。从目前看,"皇统通宝"是近百年来泉界闻所未闻的金代皇统朝铸币的又一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星官钱,是宋元时期流行的一种生肖吉祥钱。这种钱币铸有“本命元神”星官图像,钱背铸有十二生肖属相,民间按其各人生辰所属,取而带之,以求平安吉祥。去年,笔者获得1枚九叠篆星官吉祥钱,其图文却是另一番情况。钱面铸九叠  相似文献   

20.
"乾隆通宝"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22局开铸,多用黄铜与青铜,也引进国外洋铜浇制法。"乾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重约2.4~4.8克。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及右而左直读。背文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新疆地区新用方孔圆钱,开设伊犁、际克苏、叶尔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