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健  尤嘉 《新教师》2022,(3):78-79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变."教"不断地让路,"学"不断地跟进,以学生学习为课堂教学核心的教学方向已然明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特点十分明朗,尤其是各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课堂教学内容立了"定海神针",使教师的教学不容易跑偏,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受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一味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都有着不利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增效减负,变"教课文"为"教语文...  相似文献   

3.
一、语文教师在开放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四性"1.兴趣性。语文教学强调大语文观的教学主张,就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主渠道,向课外阅读开放,向其他学科开放,向我们现实生活开放,语文学习这种时空的扩张外延,必须以学生学习兴趣为保障,只有保持浓厚的兴趣,这种教学模式才能得以实施。2.实践性。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的全程参与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宽语文学习渠道,为学生创设更为丰富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主体实践中锻炼  相似文献   

4.
吕叔湘曾说:"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所以,语文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书面的知识,而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课堂进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要求,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设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教学变革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从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来看,课堂教学结构大体经历了从"重教"的教学结构向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导-学"结构的转型与发展以及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学-教"课堂教学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这两个历史阶段.整观这一变革历程,积淀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正确的语文教育理念是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必要条件,变"讲堂"为"学堂"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核心追求,探索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实质结构是教学结构变革的内在理路,"常中求变,变中守常"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实践运用的辩证法,语文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是教学结构发挥效能的重要保障,建构多元一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是变革的基本趋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是未来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每位教师改变传统的强调教师"教"与"授"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训练几个基本语文学习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将自主学习变苦为乐,进一步提升语文素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已引起教师们的重视.但在课堂上,教师仍然将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原来形象生动的课文被分解为词语、句子、段落、结构等内容,学生学得辛苦,教师也教得辛苦.这致使不少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对语言的感悟淡漠迟钝,课堂教学缺乏生机与活力.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课堂上,语文教师应用新的学生观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及情感,注重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想方设法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一颗灵动之心,使师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共驾课堂教学之舟.课堂外,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学生淡漠的心灵中开辟出一片绿洲.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总是把自己的主导地位体现得酣畅淋漓,还是"一言堂"、"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这恰恰忽略了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主人、主角.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放手,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角,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和内在潜能.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真正让语文课堂的"主体"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小学语文教材提倡"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教师也知道"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机械地朗读、背诵,被动地接受知识,还是占很大的分量.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阅读教学的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杨茂江 《考试周刊》2014,(79):53-53
<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急需在课堂教学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课堂是提高效率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环节,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教师精讲、少讲,学生多思、多练。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学和心理学一直认为,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教学任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反映,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一、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管理的界定"人"包括社会意义上的人和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人"指的是学生和语文教师。这里的"本"指的是相对于人和物来说,学生和教师就是管理的主体。因此,课堂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意思就是:对师生,尤其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和作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可谓异彩纷呈.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意识,把课堂教学的实效作为教学的重头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索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 一、预设生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这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灵魂和重心,语文教学目标需要预设生成,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潜心钻研教材,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堂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5.
李自庆 《教育与职业》2007,(29):114-115
教学艺术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这个"本领"既有对教学规律的服从,也有对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发挥,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营造"经历学习过程"的语文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开放式"教学模式,积极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交流活动,达到共识、共享、共知.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的高效策略,主要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主性,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转变教师角色1.由控制者转向"平等首席"。要改变长期以来教师的控制者角色,使之成为"平等首席",即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走到学生中间,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学生当中,参与谈论,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伙伴。2.由"授业者"转向参与者。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师,往往以  相似文献   

17.
将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零距离"时接,是中职语文学科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学与生活关系的合理诠释.教师在教学中,应设置模拟生活的课堂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和学生未来生活链接,并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至今收效甚微.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虽然费尽心机,但教出的学生仍然写不出有质量的文章,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解决这道令人困惑的难题,笔者认为应该明确下列关系. 一、明确"课本语文"与"社会语文"的关系 1.把"课本语文"拓展为"社会语文" 每一个身处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师应该明确,课本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这是因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明确,如果纯粹以课本为主,师生必然被囚禁在课本的狭小的天地里,与社会隔绝;学生必然写不出新颖的联系社会实际的文章,学生的语文成绩将会越来越差,语文教学将会走进一条不可自拔的死胡同.所以,应该把"课本语文"拓展为"社会语文".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语文教育认为,语文教师的指导行为是基于学生学习要求而发生的,旨在启动、改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而形成的指向、引导一类的活动.语文教师在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中给予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并非教师“教”成,“讲”会的.教师的课堂指导行为是基于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而发生的,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就会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求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变以“讲授”为主要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为指导学习,这是按照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的需要.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偏重重复学生已知的信息,或者重现他们可以在各种信息源中轻而易举找到的东西,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会缺乏最起码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越来越失去学习兴趣,使教学效率越来越低.同时,以往“讲授”式教学的最大弊病在于剥夺了学生的发现、探究、创造(或再加工)的乐趣,教师将经过自身“咀嚼”加工后的知识以“制成品”的形式放在学生面前,长此以往将使之失去“品尝”的驱动力.可见,强调和重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行为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较多地关注了课堂教学的技术与技法,以读懂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取向,还没有真正从"教课文"转变成"用课文教",从"教课文"转变成"教语文"。如何唤醒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识,认识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意义,还原语文的学科本质,促进学生的"生长"将是语文教学中必须守望的价值和为之坚定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