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虽然,设疑,也就是设置疑问的意思,但是一个“设”字就说明不是一般的疑问,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进矣。”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  相似文献   

2.
设疑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设疑法抓住阅读的本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设疑教学法的基本要领是: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循文缘情,用疑问去叩开学生智慧的大门呢?以下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几种设疑策略. 一、激兴趣设疑,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欲望 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不可抑制的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中,特别是课始,教师可设计相应的问题,积极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投入学习.这不仅能提高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愉悦性,而且为学生学习全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物教学》2017,(8):18-19
<正>设疑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疑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好的设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思考问题,防止思维误人歧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使教学中的各部分内容之间融为一体,增强教学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因此,课堂教学中高质量的设疑对构建高效课堂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设疑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创设问题情境,发出疑问  相似文献   

5.
<正>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设疑法抓住阅读的本质,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一、设疑巧妙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形成一种探索的氛围,就要通过教师巧妙的设疑——设计"活"的  相似文献   

6.
课堂设疑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 ,恰当的课堂设疑能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教学实践证明设疑的时机选择直接关系着启发的效果 ,为问而问 ,信口开河地随意设问 ,都不能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那么如何把握设疑的时机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处设疑 .1 于无疑处设疑数学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 ,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 ,教师要从中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 ,激发疑问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 ,教材上有这样一个例题 :已知 :空间四边形 ABCD中 ,E、F分别是 AB、AD的中点(如图 1 ) ,求证 :EF∥平面 …  相似文献   

7.
吴健民 《宁夏教育》2000,(11):42-42
课堂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重要手段。那么,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设疑,怎样抓住设疑的最佳时机呢?  相似文献   

8.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教师的预设 "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而把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我们日常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疑来打通学生思考的"脉络"?教师是否给学生机会来表达他们头脑中存在的疑问?教师的预设主要是指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加以精心设疑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相似文献   

10.
物理课堂教学同其它课程一样,是在不断地设疑、释疑过程中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适时设疑,巧妙解疑,对于学好物理知识,培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好处。(1)导学设疑一般用于指导学生预习,如疑问式导学提纲就属于这一类。每节课印发导学提...  相似文献   

11.
开发学生智能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精华在于激疑。能否做到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以思养能,是教学能否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之一。对于激疑、设疑与释疑,笔者提出了“激疑应有方,设疑要科学,释疑要有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正"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倡导自学存疑不仅是教学目的所要求的,而且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需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学存疑的良好习惯呢?一、存疑要有针对性所谓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知识点产生疑问。质疑可以贯穿于任何一篇文章的任何学习阶段。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巧妙设疑,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好奇心和内在  相似文献   

13.
<正>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法也需要改变。为改变政治教学中枯燥的、督促背诵的教学方法,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1.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  相似文献   

14.
徐翠菊 《语文天地》2015,(10):53-54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思维训练,但是语文教学如何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呢?一、教师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可以在疑问上下功夫。有了疑问,学生才会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可以说,教师的疑问是学生思维的源动力。1.激发兴趣,鼓励思考学生在面对感兴趣的问题时,最容易积极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它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巧妙激疑,精心设疑,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释疑,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呢?一、紧扣学生的兴奋点设疑  相似文献   

16.
以疑启思,寓思于疑——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与“思”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学贵有疑.以疑启思.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产生疑问,那将有助于通过释疑解惑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从疑问开始,教师教学则应该从设疑、激疑开始.本文试图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疑惑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指导纲要》提到教学原则时说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向活动 ,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在热爱学生 ,引导得法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重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求知欲望 ,发扬钻研精神。”这一段话明确告诉我们 ,要搞好教学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关键。而教师的教带有主导作用 ,为释疑而教 ;学生的学带有主动性 ,要带疑而学。这样 ,才能教有所获 ,学有所成。一、如何使学生带疑而学 ?古人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可见 ,在学习过程中 ,有怀疑才…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中的设疑是对学生有目的、有方向性的思维引导。教师巧妙地设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都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下面就如何设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在“课题”上设疑例如,教学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时,教师可出示两个圆柱体实物(一个细而长,另一个粗而短),问学生:“这两个圆柱哪个体积大呢?”仅凭学生观察是说不准确的。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只有准确地计算出它们的体积,才能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那么圆柱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新内容。”这样引入新课,对学生就有较强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衔接”上设疑数学知识既有它的阶段独立性,又有它的系统连系性。因此,教师要注意在知识的衔接处进行设  相似文献   

20.
在体育课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呢?一、善于设疑让学生思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让学生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共同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显著的效果,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使课堂气氛更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