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蕊 《新闻世界》2011,(2):138-139
"80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出生到成长都得到广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各种有关"80后"的报道也是络绎不绝,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报道不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本文通过对媒体关于"80后"一些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媒体对"80后"的形象是怎样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2.
王璐 《新闻世界》2011,(7):276-277
"80后"正从上世纪末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21世纪初的争议与褒贬,发展到今日的"80后"文化现象。从争议到批判到赞扬再到思索,期间各种媒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具有公信力和话语权的大众主流媒介,洞察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而我们对"80后"的媒介形象认知应将具体文化现象、话题和媒介形象再现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田楠 《新闻世界》2011,(1):171-172
上世纪90年代末,"80后"这样的词汇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常常被贴上负面的标签,而在2008年我国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之后,对"80后"加以褒奖的报道越来越多。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得出,"80后"的媒介形象呈现出由叛逆逆转为坚韧不拔,即由批评逆转为赞扬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舒坤尧 《兰台世界》2014,(6):117-118
中国色彩文化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社会功能,深受中国古代社会多种哲学思想的渗透,而其中尤以道家、儒家、佛家思想,以及"三位一体"的合流思想的影响是最为直接而深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三家报纸的分析,发现媒体在08年对"80后"、"90后"的关注度开始上升,而这种提升是伴随着他们参与社会事件的社会角色转换的,同时,在媒体建构的话语中,"80后"、"90后"群体开始以正面向上的群体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6.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翟旭瑾 《今传媒》2013,(2):56-57
马克思认为,报纸工作要了解世界的"分针"运动,同时,以世界资本流通的角度看待新闻时效,力争"以时间消灭空间"。然而,许多新闻记者因"抢新闻"而缺乏新闻作品内容、形式的精品意识。本文以我国新闻业为研究对象、以许多新闻报道中的词语误用现象为切入点,辩证分析追求新闻时效与正确把握用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栾轶玫 《视听界》2014,(5):36-38
面对传统媒体人才不断外流的现象,本文着重分析了媒体人的两个心态变化:一是早期媒体人都带着"成名的想象",到了媒介市场化与自媒体发达的今天,媒体人的职业荣誉感被职业倦怠感吞噬,成名的路径也不再依赖传统媒介;二是媒体人从崇尚"新闻专业主义"到"专业性失联"。文章还分析了媒介融合带来的多元业态、企业媒体化生存与企业媒体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李彩云 《东南传播》2010,(9):118-121
本文通过对《华商报》关于"80后"报道做内容分析发现,媒体对"80后"的关注仍然集中在文化娱乐、生活消费和婚姻恋爱方面;在对"80后"的报道方式上存在以偏概全、滥用标签的倾向;标签的内涵主要是个性、年轻、热衷享受、经济能力差等几个方面;记者对于"80后"积极的倾向性往往直抒胸臆,而消极的倾向性则多引用他人观点,总的来说在婚恋方面的报道呈现出消极倾向性,而在消费社会公益方面呈现积极倾向。  相似文献   

10.
白领兄 《大观周刊》2012,(14):20-20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创作艺术汲取了前人的艺术精华,创造出有名的“海明威风格”,在西方文坛上独树一帜海明成创作艺术有四个突出的特征,那就是“迷惘的一代”的情绪,“冰山”原则,“硬汉子”形象和“电报式”语言.  相似文献   

11.
张琴琴 《新闻世界》2012,(9):221-222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AA制生活》热播的原因,并探讨近年来围绕"80后"的一些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婷  姜晶晶 《新闻世界》2012,(6):144-145
年轻的“80后”开始在网上铺天盖地的集体怀旧,究竟有哪些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本文对“80后一际旧进行探讨,以期能够理清其怀旧的缘由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六押"和"五花判事"是同一制度的不同称呼,"六押"是唐人对中书舍人"参议表章"实施形式上的形象概括;而"五花判事"则是宋人对唐朝中书舍人"参议表章"署名字体上的形象概括。  相似文献   

14.
徐淼 《大观周刊》2012,(33):21-21
凯鲁亚克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描写的“垮掉的一代”形象,至今仍为人称道。本文通过对《在路上》的解读,浅析这一形象,并结合其与现代社会关系,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5.
"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吴汉是刘秀手下的大将。有一次打了败仗,诸将"或多惶惧,失其常度",而吴汉却"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刘秀听说后感叹道:"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称赞吴汉颇能振奋人的意志(差,颇、殊;强,振奋;人意,人的意志)。后来"差强人意"作为成语,意思稍有改变,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但是近年来,很多人却把它误解、误用为“不能令人满意”。例如:  相似文献   

16.
韩晶 《新闻世界》2011,(7):202-203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天涯论坛"百姓声音"版2011年1月1日—2011年5月8日间关于"药家鑫"案的帖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依然适用,网络舆论表现出较有理性、多元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白璐 《新闻世界》2011,(4):172-173
在传统的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择内容阅读,而"地雷贴"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人们开始被迫传播信息。在"地雷贴"中的内容,不论好坏,都能在短时间内赢得大量的点击率,然而,随着"地雷贴"的不断泛滥,读者们对这类传播手段产生了免疫和抵制的能力,大众的能动作用再次逐渐显现出来。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18.
"多面手""组合拳",笔者给二者统一冠名为"散打"。"散打",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双方按照规则,利用踢、打、摔等攻防战术进行徒手搏击、对抗。笔者将"散打"融入传媒,是觉得散打对传媒有参照、借鉴功效,尤其对基层电视台记者来说,功效会越发显著。本文将从"散打"的本质归属、基层电视台记者为什么应该做"散打"能手、"散打型"与非"散打型"记者的执业效果等方面,对基层电视台记者应该做"散打"能手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马明新 《新闻世界》2012,(8):278-280
“80后”一词开始用于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后来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涵盖了整个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后,如今悄然步入而立之年,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本文就媒体中“80后”怀旧现象做了简单介绍,并对此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这种怀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李媛 《报刊之友》2011,(4):59-60
这个世界,有这么一小撮人,打开报纸,撰写的是他们的消息,打开电视,报道的是他们的消息,街头巷尾,议论的是他们的消息,仿佛世界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仿佛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一小撮人,开始步入而立之年,这一小撮人,就是当今社会褒贬不一的"80后"。本文以媒介对"80后"现象的讨论为基础,分析"80后"在媒介评论中的定位及其变化,并认为唯有在一个反复认知的过程中,才能完整地对"80后"群体形象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