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比较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超现实电影在题材、功能与发展史上的差异,探索它们不同的理论背景、电影艺术传统与受众欣赏定势,以及中国电影多重功能相杂糅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发展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本文从后工业时代、后殖民主义语境、消费社会以及商业化娱乐化浪潮等宏观视角,分析了中国电影近30年来在世界性与民族性、商业性与艺术性、娱乐性与批判性中进行的博弈,发现中国电影存在的问题:过多以趋向世界性而来改造民族性,看重商业利益而忽视艺术性,在娱乐中失去电影的批判教育功能。把握问题实质,本文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目前国内电影片名翻译研究存在的三个主要视角,即中国传统译论与电影片名翻译、功能派理论与电影片名翻译和操纵学派与电影片名翻译,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电影美感和思想的独特体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开始对声画表意功能和影像美学的自觉追求,对意象的选择和加工是其重要体现之一。随着时代价值观念、审美风潮和电影功能的变化发展,电影意象功能的演进呈现出三个阶段,即民族精神的象征阶段、个体生命的表述阶段和视听娱乐化阶段。探讨意象功能的转变及原因,有助于勾勒出中国电影发展轨迹和承载的历史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领域的扩大,数字技术被迅速吸纳到电影的制作中,使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日益丰富、不断创新。同时,也给电影艺术的长足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电影要在数字技术语境下寻求健康发展之路,必须处理好科技与艺术、学习他人长处与保持自身特色、电影艺术的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冯小刚电影现象构成了中国电影界十分奇特的冷热现象:一方面是观众的好评和高票房收入,一方面却是某些圈内人士和学术批评的严厉遣责。本试人中国的商业电影和是中国电影现状入手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诠释,并尝试着从市场,电影的社会功能,情节的组建与构架,冲突与悬念和独特的喜剧等方面探讨冯小刚商业电影的成功所在,希望能为中国商业电影的繁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先锋与媚俗——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先锋电影会利用大众文化的艺术元素,商业电影也从先锋电影那里获得技巧,先锋电影甚至可以直接成为一种商业时尚。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大众文化与先锋电影具有相似的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另一方面,先锋电影也与大众文化一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统治和整合大众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产业与类型:主旋律电影的转型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电影"三分法"提出质疑,肯定了近年来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艺术电影相融合的转型道路,并对主旋律转型期的市场策略作出分析与建议,认为应当在转变电影功能、明确市场定位,改变创作思路、运用类型策略,拓展传播渠道、寻求国际接轨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主旋律电影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成熟期。中国电影家对于电影本体的认识此时也走向深化。其突出标志是电影界普遍的电影意识的确立,以电影的表现方法来发挥电影艺术的特性。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追求镜头、画面的视觉化创造,注重蒙太奇的艺术表现功能,强调导演是电影创造的中心。中国电影家对于电影艺术特性的把握在渐趋深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影批评的现状难尽人意,理论层面上的批评本性和批评功能的缺失,现实层面的批评对象的空泛,以及批评家自身文化使命感和批判意识的阙如,导致当下的中国电影批评渐渐失去了其应该承担的总结电影历史、剖析电影现象、指导电影创作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的电影批评已经不具有一切真正的艺术批评都应具有的根本品质:给理想以冲破现实藩篱的梦幻空间,让有限的艺术形象焕发出无限的光芒,给艺术的受众以永恒和超越性的慰藉。因此,重提电影批评家的职责,让中国电影批评发挥应有的作用,实乃中国电影理论领域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电影特性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电影的困境与中国电影界长期以来对电影特性的认识模糊不清有关。传统电影的特性是绘画性与学性。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电视的冲击,电影的生存面临着危机。针对这一强势竞争对手,好莱坞在多年的摸索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即将电影的传统特性绘画性与学性变异、置换成电视一时还无法企及的新特性:奇观性与智慧性。  相似文献   

12.
邱飞 《重庆师专学报》2005,4(6):102-105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武侠电影在这百年中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近百年来老百姓最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中国最具特色、发展最为成熟、最具竞争优势的商业电影类型。本文试图探讨中国武侠电影的内在美学特征和美学思想,认清我们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这对未来武侠电影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形象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关于家庭、国家、社会和文化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父亲形象呈现出不同姿态。中国早期电影展示了父亲威严的悲剧性失落;第四代电影塑造了革命的父亲,并在文革后重建了父亲形象;第五代影片经历了消极病态的封建父亲向人性化父亲转化的过程;第六代影片反映了当下父亲形象的多样化;港台电影提出了父亲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面前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回顾,探讨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背景下,华语电影陆续亮相西方荧屏。在此过程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特别是礼貌语的翻译,为外国观众接受华语电影减少文化障碍取得国际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试图通过对中西方礼貌理论研究的比较,发现其理论上的差距;通过对礼貌语之称谓、寒暄语以及赞美语回应的探析,从微观上探究礼貌语字幕翻译策略,解决文化背景迥异的西方观众对以古代文化为题材的华语电影的接受问题。  相似文献   

15.
比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在题材、背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探索它们不同的电影艺术传统,能够发现中外电影深层的一些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试论印度电影中的舞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从印度的文化背景、印度电影中的歌舞以及印度电影中特有的民族元素对于中国电影的启发这三方面,来讨论在全球化趋势下,印度电影是如何坚持其民族性的。  相似文献   

17.
"僵尸片"在当代港产电影中极具重要性。其中,僵尸形象所携带的文化意蕴展示出港人独特的心理景观。此类影片产生于中西文化的强烈撞击中,反映了港人在无根、漂泊的生存状态中,追寻中国传统的努力。而这种对传统的继承,并不是以排斥西方文明为前提的,相反,其中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由于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张扬,无论在创作理念、叙事手段或电影语言的运用上,都体现了对传统电影的背离与决裂,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突围与跨越。无论是八十年代探索创新的影像美学时期的影片,或九十年代多元并存的自由美学阶段的作品,都以一种新的精神风貌和姿态样式步入国际影坛,实现了中国电影的世界之旅。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华语影视剧市场愈渐繁荣,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愈渐火热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华语电影出口到世界各地以及参加各个国际电影节。而以中国功夫为题材的影视剧又是提高外国观众兴趣、传播中国文化的主力军。因为该类影视剧题材、台词、文本的特殊性,其英译(特别是字幕翻译)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不少挑战。电影字幕翻译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电影传播中国文化的效果,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中国功夫题材影视剧字幕的英译并不乐观,此类字幕翻译的研究并不全面,本文从理论基础到翻译实践,对该类影视剧的字幕翻译进行了研究,提出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功夫题材影视剧的字幕翻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