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凤秀 《科学教育》2001,7(3):11-12
世纪之交,我们党把创新精神和初中能力的培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其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我们能否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实施创新教育。生物学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不竭的源泉。而创新能力和水平,又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创新教育将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深化和完善创新的教育理念,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现在,我们面对的正是风起云涌的创新时代。在滚滚前行的车轮声中,我们能否抢上知识经济的快车,能否抢占时代的制高点,关键就看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   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面对世纪的挑战,必须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紧扣新课标,实施新课改的每一步工作,都必须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积极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首先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这是促进当前语文新课改,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和先导。柳斌同志说,要说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问题很多,比如教育投入问题等等,但是其他问题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问题相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只有更新观念才能创新思维、创新教育,从而培养创新人才。语文创新…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育的核心目标。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能否培养创新人才,是检验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近几年来,如何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培养实用型人才,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杨忠良 《华章》2007,(9):134-134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任,这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拥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在知识经济时代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的问题,然而我们在培养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朱瑛 《湖北教育》2000,(3):12-13
我们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人说,中国的小学教育是“听话教育”,中学教育是“分数教育”……这种评论虽不全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我国基础教育忽视创造力培养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大力提倡教育创新,积极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树立学生本位观念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学科本位”,即每个教师关心的是他所教的学科,而不是学生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社会要求创新的呼声越来越多,教育创新首当其冲,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各方面人才的使命,能否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本身能否突破束缚是关键,本文就高校教师在教育创新中遇到阻碍因素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突破束缚、实现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是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关系到能否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艺术设计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要加快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改革,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建立有本专业特点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谁最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谁就能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随之也将拥有科技,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支配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重新审视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工程能否见成效,关键在能否稳步推进教育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1.
教育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是教育自身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英语教学中渗入创新素质教育,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转变教育思想,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高校的重任,也是高校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实施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育内容、方法、环境的创新,从内到外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3.
据有关报道,亚洲教育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培养了一群守纪律但缺乏创造意识的年青人。据说,世界上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好象太少,而我们的人口却占了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国乃至亚洲的教育,能否培养一批既具有良好的纪律意识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人才,跟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是否实施创造教育密切相关。作为语文学科来讲,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事业如何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一项艰深课题,已成为社会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实际上,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实践所遵奉的理念。笔者认为,从教育过程和环节看,如下教育理念正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育事业如何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科学发展的一项艰深课题,已成为社会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实际上,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实践所遵奉的理念.笔者认为,从教育过程和环节看,如下教育理念正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语文创新教学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创新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2 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是什么 ?创新就是推陈出新 ,创新就是标新立异 ,创新就是敢为天下先 !站在世纪之交的大门之口 ,我们面对的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创新时代。在滚滚前行的车轮声中 ,我们能否抢上知识经济的快车 ,能否抢占时代的制高点 ,关键就看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江泽民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朱基总理也说 :“教育和科技事业要走改革创新之路 ,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党和国家…  相似文献   

17.
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时代主题。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数学教学活动对智力处于开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无疑蕴含着无限的创新生机,而此时学生能否初步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此,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寻找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处理好“双基”与创新精神培养的辩证关系,并以其创造性的“教”来诱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使学生在探求新…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创新教育心理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21世纪创新教育论坛”大会[1]标志着“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共识。学校能否有效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与学生在校的个性尊重、民主管理、想象力发展、学习动机、学习信心及人际关系等一系列心理特征发展密切相关。调查了解在校生的上述心理现状,是实施“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目标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出于这一研究目的,我们进行了与创新教育相关的心理调查研究。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设计了与创新教育相关的8项问卷心理调查表。每题设5个选项,主要内容涉及在校生对学校民主管理的…  相似文献   

19.
周为荣 《考试周刊》2010,(52):223-223
时代向我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为让学生在参与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质疑能力,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理想的创新教育绝不只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而应使每一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道德得到发展。早在20世纪初,实验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曾经提出:在教育中,要反对灌输。健康有序的教育一定是反对灌输,尊重学生个性和自由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能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