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全中 《青年记者》2008,(12):21-23
当前,在传媒业流传着"技术为王"、"内容为王"、"经营为王","渠道为王"诸多似是而非的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传媒业的各种理念自然会折射到传媒业实践中,导致传媒业的实践存在着诸多严重问题,制约了传媒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理念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都片面和过度拔高和重视传媒业价值链条里的某一个环节,而忽视了传媒经营的系统性、协同性.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些理念都是典型的"瞎子摸象"思维,都只是看到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必须完全予以摒弃,并基于系统而统一的传媒业价值链条建立起"信息服务为王"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路程,传媒业在中国的发展中受益匪浅.六十多年间,传媒业的发展举世瞩目,成就辉煌.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传媒业也获得了跨越性超常规的发展.这不仅彰显了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长,也表明了中国对传媒业的支持以及人们对传媒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相似文献   

3.
透视中国期刊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全中 《传媒》2007,(3):11-15
中国期刊业发展现状 1.中国期刊业尚处于"跑马圈地"的时代 我国的期刊业与传媒业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期刊业与传媒业市场出现了很多新的市场机会,而且期刊市场还有很多尚未开拓的领域,亟需有眼光、有胆识和有能力的人去识别、去利用,可以说,我国期刊业乃至传媒业市场上还有很多市场空间亟待开发,中国期刊业乃至传媒业尚处于"跑马圈地"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新疆与中亚各国相邻,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广泛的文化认同、突出的地域文化,孕育了传媒业合作的基础.在构建"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拓展中国新疆与中亚各国传媒业的合作空间,形成需求共赢、利益互补的传媒产业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我国在中亚等国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周鸿铎 《今传媒》2009,(11):10-15
我国传媒界对于传媒经济的研究是1978年开始的.在当时,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国的传媒业在经济卜都不景气.为了发展我国的传媒业,我国传媒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悄悄地开始了对传媒经济的研究.经过30年的努力,现在我国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它主要包括一个核心理论,即传媒二重性理论;  相似文献   

6.
陈文沁 《传媒》2021,(22):70-72,74
塞尔维亚传媒业的转型发展是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一种映射.本文通过梳理塞尔维亚传媒业的发展脉络,从传媒转型、规制建设和内外博弈三个方面来论证传播主权与地缘政治博弈这两个变量是解释该国传媒发展转型的重要维度,并指出中国对塞传播工作应该关注其"头向西方、心系东方"的平衡心理.  相似文献   

7.
罗石曼 《传媒》2004,(9):32-33
2004年的广电传媒倍受社会各界瞩目,很多业界人士将2004年称为广播影视传媒业的"产业发展年"和"数字发展年".随着国家逐步有限度地将广电传媒业向社会资本开放,广电传媒业迅速成为当下社会资本关注的焦点,广电传媒固有的体制被打破,原有的产业格局正在裂变重组,民营资本的进入为中国广电传媒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它是否能够占据中国广电传媒发展的主流?中国的广电传媒业会走向何方?谁将最终成为中国广电传媒的领头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胡正荣教授.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传媒业不断壮大,而作为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报业在改革开放的短短几十年间,便走过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报业百年的发展历程.然而,在高速发展的背后,报业也存在着一些隐患,这些问题如果不重视,不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将会成为报业未来发展的短板,而在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多元化的报业集团经营策略与单一的"编而优则仕"的人员选拔渠道之间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体制问题无疑成为制约整个传媒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但是体制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或靠一招一式就能彻底解决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时期,传媒业发展的空间巨大,即使体制问题暂时得不到解决,传媒业仍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自身的做强做大做优!根据笔者的调研和观察,传媒人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开口闭口都是体制原因,这样只会限制自己的思路,"自废武功".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在严峻经济形势下的发展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中国经济形势的未来发展相仿,中国传媒2009年总体来说是趋紧的形势.这种趋紧的经济形势既有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的因素,也包括2008年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奥运会等诸件大事所导致的企业软投入透支的因素,再有就是媒介经营所面临的市场的"碎片化"经营空间萎缩等因素--任何个体传媒的市场效率都存在着递减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未来传媒业面临的经营形势是严峻的.但是与传统媒介不同的是.新媒体的发展由于和传统媒介不在一个层面上展开,因而便可能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新的机遇和可能性.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处在市场发展的不同层面和不同"相位"上,不同媒介的"活法"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国新闻传媒业日渐呈现产业化发展趋势,这一新的变革要求业界认清新闻传媒业的经济属性和经济规律,自觉适应市场环境,运用市场机制,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方法,提高运作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这是新闻传媒业经济的突破性发展,无疑对新闻业的体制结构、领导方式、管理方法,对新闻媒介的内容和形式、质量和效果等方面,都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革。...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传媒业中的并购行为不能完全用一般的动因来解释。因为其背后必然还存在着同政府、市场以及人们普遍心理的博弈。鉴于传媒在中国各产业中的特殊地位,在分析其并购动因时。从其外在表象将传媒业并购行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媒业并购非传媒业;第二类是传媒业并购传媒业;第三类是非传媒业并购传媒业。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眼下,金融危机正在席卷全世界.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经济增长的放缓是必然的结果.广告素有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之称,经济发展的一点风吹草动必然反映在广告经营额上.众所周知,广告收入是传媒业得以安身立命的支柱,是传媒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有资料显示,在中国,广告收入占报纸总收入的70%以上,在电视业,更是高达95%以上.随着中国广告收入的基数增大与金融危机的影响,广告的增幅正在趋缓.雪上加霜的是,不但传统媒体在不断扩容,新媒体也在不断涌现,在日益供过于求的环境中,媒介间的竞争愈发白热化.  相似文献   

14.
曲红 《当代传播》2007,(3):50-52
集群式发展模式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随着传媒产业化进程的深入,湖南省的传媒业发展呈现出"集群"的态势.本文以湖南省传媒业为例,对产业集群现象以及传媒业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李军 《传媒》2018,(6):68-70
"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成为传媒业发展的"新常态".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新旧媒体间除了融合别无选择.传媒业在产业内融和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整个传媒业发展呈现新生态.笔者在媒体融合的视角下,重点剖析了传媒业新业态形成的五大动因:数据将替代货币成为市场行为的主要驱动力;传媒技术创新是形成传媒业新业态的关键;舆论新生态催生传媒业新业态;传媒企业之间协同竞争的推动;政策扶持助力传媒业新业态.  相似文献   

16.
传媒业“口红效应”现实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体上看,传媒业的"口红效应"在金融危机中是存在的,但具体到传媒的各行业,其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金融危机时传媒业的盛衰发展并非决定性的,"口红效应"也仅能为传媒业的某些行业发展助力.传媒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必要利用"口红效应"的经济规律化危为机.  相似文献   

17.
体制转型-结构转化:中国传媒发展的"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其快速、可持续,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道亮丽风景.而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国新闻传媒业实现了快速增长,特别是在以网络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高速公路发展中,中国已经成为,或至少正在走向"大国传媒".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新闻传媒业改革,我国的新闻学者们在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传媒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带来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这种"中国特色"的体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于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0):220-22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深刻的改革。传媒业是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行业,传媒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居民的生活娱乐水平,所以传媒业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笔者将简单分析传媒业进行资本多元化的意义,以及都要做哪些方面的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20.
大陆、台湾与港澳的传媒业迅猛发展,两岸三地都正在快步迈向媒介化社会.在此过程中,媒介影响越来越广泛,传播生态日益复杂多变.对此,传媒学术界必须弘扬学术关怀,深入研究、勇于批评,为两岸三地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基于这样的共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倡导并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编辑部、中国新闻史学会与台湾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了"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