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掌握学习方法,学会独立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感波澜中,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注重情感教学 1.教师要有爱心、耐心、诚心。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以教师的情感为转移,如果教师把爱心寓于教学之中,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动作、表情,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佩服的感觉,学生就会以积极主动勤奋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耍多一些真诚的关怀和帮助,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学生变“厌学”为“肯学”,变“肯学”为“好学”。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从而产生学习几何的激情和动力。  相似文献   

3.
陆春华 《考试周刊》2012,(66):62-63
学习情感作为学生能动探究新知内容、主动解决问题的“助推器”和“润滑剂”,是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思想保障。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情感发展实际,协调有效教学要素,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作用下开展合作、探究和创新等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4.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为代表的“情感教学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这反映了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非“装知识的容器”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充分利用教材列举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皋Ⅱ形象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活动的教学,包括教师的“敦”和与教相应的学生的“学”,教学必须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如何肯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从而完成教学的任务和目标,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学习是学生本身的自主活动,而思维则是学习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这里结合小学数学课教学,谈几种导思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创新思维。现就“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老师们交流,期待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8.
苏渊 《云南教育》2004,(25):22-23
近年来,尊重学生,把个体生命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语文教学中,“感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你会发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这种感悟不是回到“自读自悟”的老路上,而是需要教师思考怎样提高学生感悟效率的方法。因此,语文感悟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  相似文献   

9.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根据学生在不同情况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快乐——兴趣”的情绪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体育后进学生来讲,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兴奋的形成,迅速进入教学情境;消极的情感则让其觉得学习“没味道”,影响其正常学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显得由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构建主义学者认为,教学活动是多方联动的教学艺术,学生、教师和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三要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课堂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阵地。当前,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效能高低的衡量标准”,“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利用有效教学手段,创设积极教学环境,让积极学习情感成为学生有效学习活动深入推进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全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意识越强,参与程度越高,则说明教师指导得越合理得法。而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则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使外部的学习逐步转化成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能,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所谓“参与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3.
讲好一堂课,不但是充分的说理课,也是充沛的情感表达课。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应在教学中注入情感,把知识教学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情理交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良好的情感在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教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动力作用。这种动力作用又表现在学习兴趣上。教师的情感好…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说明,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数学的氛围和主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知识、思想、方法、能力,获得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本文通过“有理数复习”探究性活动课教学,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创设教学情境,真正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发展个性。  相似文献   

16.
霍金侠  齐国忠 《职业技术》2006,(14):147-147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投入一定的情感,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向学生传授知识,那么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也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新东西。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投入,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就会漫不经心,敷衍了事。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情感教学,兼顾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囚素,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所有中学英语教师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7.
小学英语学习的效果除了涉及一些客观因素(如学习环境、自身的天赋、教师的水平等)外,情感因素在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注重情感教学,在教学中设置真实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投入学习,喜欢学习。只有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健康发展,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洪洲 《山东教育》2002,(29):44-45
卡特金曾说过:“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遗忘。”情感是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不仅仅要求教师讲明道理,更需要教师以饱满之情全方位多角度激发起学生学习之情,即进行情感教学。因此,教师、学生以何种姿态、心理和情感进入教学角色,对情感教学的实施及教学效果的达成尤为重要。一、学生:亮化心情,平展心田迎春光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固守“学生”角色,不越雷池一步,以灰暗的心情、消极的态度,等待教师大驾光临;从“讲政治”的高度谛听教师的“谆谆教导”,…  相似文献   

19.
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的实现,要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大纲和标准上。教师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这两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也就是说数学教师如果只是为谋生的需要,数学课似“放映机”把教材的数学内容翻到黑板上,讲解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和思维,照本宣科,就会把数学课上得丧失生命激情,枯燥无味,这样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20.
“超越文本”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但是,这都应以文本的学习为基础。然而,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超越文本,置课文于不顾,有的刻意地追求“多元解读”,甚至在答案唯一的地方也要拼命地选取多种不同答案:有的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地“对话”讨论;还有的旁征博引,千方百计地开发课外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