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课堂上,常会看到老师说:“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然后学生便读起来。好几次,我很想知道学生们到底读得怎么样,都用哪些读书方法,便有意识地走近学生,站在他们身旁仔细地听他们读书。但我听到的只是并不流利的读书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体现了教师教学关注点的变化,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精神。但是,我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真的是任何年级、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吗?我以为,对于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慎…  相似文献   

2.
前几天,听一位老师的语文课。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指名逐段检查读书情况,叮嘱其他学生注意听,听后对这位同学的读书情况作出评价或提出建议。开始几名学生读得不错,正确、流利、有感情。学生的评价也很得体。后来,有一个学生读得磕磕巴巴,丢字、添字现象严重。学生的评价多是提出读得不好的地方,评价用了近三分钟时间。老师听完后,说:“同学们的建议你接受吗?下去好好读读。”  相似文献   

3.
1995年3至6月,我在全省各地听了40多节阅读课。讲课的老师大都“从整体入手”,上课就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应该分为几段?”然后,逐句逐段地提问、回答,偶尔也作一些讲解。教师所提的问题大都要求复述课文思想内容,学生多是以读代答。这样讲读课文,教师费尽心思设计提问,还要用一些话语将其串连起来,教得颇不轻松;学生被动读书,被动答问,学得索然无味。长此下去,“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阅读教学目标能达到吗?  相似文献   

4.
师: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生:喜欢。师:老师也很喜欢。我被课文讲的几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们呢?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件事,为什么喜欢?仔细读一读课文,然后跟同桌说说你的读书感受。生:(读文,同桌交流)师:谁愿意跟大家谈一谈?生:我喜欢第2自然段写的这件事。(读第二自然段)我感觉到作者的家长能告诉孩子实情,而不是欺骗他,说明他的父母很尊重孩子。这里的“欺骗”我认为是“哄骗”的  相似文献   

5.
读书贵有疑。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无疑教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学完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四季的脚步》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读课文,体会四季的美。这时,有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他说:“老师,课文中有错字!你不是说一般来说除了写人以外,其他事物都用宝盖头的‘它’吗?为什么语文书上写四季的时候都不用‘它’,而用了女字旁的‘她’呢?”原来课文是这样写的:“春天的脚步悄悄,悄  相似文献   

6.
下面是小学语文一年级的一节公开课(《“红领巾”真好》)里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配上音乐)。师 :老师读得好不好?一学生 :(质疑)老师 ,你为什么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读得那么大声呢?(课文的最后一句是 :小鸟在枝头高唱 :“‘红领巾’真好!”)师 :(笑眯眯)你真用心听 ,连老师哪里重读都听出来了。你对课文可能有自己的看法 ,等一下你可以按你的理解来读。片断二 :教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小节。这位学生一朗读完 ,就有一男生举手表示有意见 ,老师请他发言。生 :我觉得××同学读得太快了 ,我认为应该读慢一些。师 …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但是该如何读,读什么,怎样才能“读”具匠心?且听听老师们的看法——雷鸣: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过去也曾强调语文课堂要以“读”为主,可是,如果只是一味的读、读、读,往往就会形成“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要有目的,如在课文  相似文献   

8.
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一提法,我们早已熟悉。最近听了一堂语文课,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我听的是《避雨》一课。板书课题后,教师问:“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分别提出了六个问题:我想知道谁避雨,我想知道课文内容说了什么,我想知道雨下得怎样,我想知道这个人在什么地方避雨,我想知道她是怎样避雨的,我想知道避雨中发生了什么事。此时老师说:“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交叉,但却都属于了解课文内容方面,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读课外书吗?书是知识的阶梯,只有多读书,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但是怎样读书才能更快更好呢?我认为有两条很重要,一是兴趣,二是坚持。首先,我们要培养自己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自己对阅读产生了兴趣,才能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才能逐步提高课外阅读的水平。要想提高阅读的兴趣,我有几个好方法:1.结合自己所学的课文,找课外读物充实自己。小朋友们,你们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装》后,如果还觉得意犹未尽,就可以读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将相和》《赤壁…  相似文献   

10.
一、牵“情”(学生默读课文)师:默读到第三自然段有好些同学划了波浪线。我知道他为什么画波浪线。(于老师继续巡视)师:看样子,这个同学对第四自然段也很喜欢。师:叫×××的同学请站起来,他把第五自然段做了记号,差不多都做了记号。我明白,他为什么做了那么多记号,用的不是波浪线,为什么?大家思考,请坐。(学生继续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师:你们是几班的?我发现附小五(2)班的同学会读书,我从你们做的记号中看出来。犤评:学生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于老师对学生的肯定,既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又是在师生间寻得感情上的认同。犦二…  相似文献   

11.
第一课时一、谈话解题1.“地球”——谁见过地球?(支老师的这一问题看似问法显拙,却揭开地球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明白地球在我们的脚下,和我们息息相关。)2.“只有一个”——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作者为什么单说“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基本天体常识。)二、读出情趣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各自把课文读一遍。2.形式多样地轮读课文。支老师首先请喜欢读1、2自然段的学生站起来读,却“不客气”地劝举手犹豫、迟缓,有从众心理的学生坐下——“机会是争取来的,举手迟的同学请坐下,你们没有争取到这次读书的机会。”支老师这招反其道而行…  相似文献   

12.
一、有效思维的长度语文课应该富有理智的挑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刻起来.有思维容量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集中在重要的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学得充分一些,学得透彻一些.曾经听过支玉恒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教学设计极其简单,一共只有三个大的步骤:1.在多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发表读书的感受.(即支老师问:“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是什么滋味?”)2.给课文的五项内容各写—个抒情的句子,并经过板书整理后,形成一篇小小的散文.3.进行一个针对“保护地球环境,联系课外知识”的实话实说节目.  相似文献   

13.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新理念下语文课堂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地问过自己。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学会听、说、读、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情感,用语文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语文的审视”中的一段话。语文是什么?或许一千个语文老师就有一千种答案;或许昨天、今天、明天的语文会有着不同的答案。这不是永恒不变,但却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谈谈我理想中的语文课。一、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我们说…  相似文献   

14.
片断一: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师:想听老师读读课文吗? (教师配乐入情入境地范读,学生陶醉于教师的范读)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把课文读好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和这课的生字是好朋友。你们要想也把课文读好,首先就得认识这些生字朋友。请把你刚才标△的字多读几遍,自己读完后,再跟同桌互相检查,看是不是把这些字都读准了。老师相信大家会想出办法把这些字记住。 (生自己识字,同桌互读互听) 师:下面老师检查一下,看同学们能不能把本课的生字读准。电脑依次出示:脚、步、悄、丁、冬5个课文第一小节的生字,指名认读,又把生字放在诗句中让学生认读。之后,出示第一小节,让学生练读。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日,我无论是随堂听语文课,还是外出听语文课,常有一种从头到尾热热闹闹的感觉。总觉得学生没有潜心地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问题。偶发奇想,如果哪位老师敢于安排默读十分钟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让学生去读书、去体会、去揣摩,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对话那该多棒!可反过来想,那样的话,也许会被同行斥之为“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改革气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故而教师就因噎废食,将默读——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给封杀了。联想到我们教师备课钻研教材,主要靠反复默读,一边细细读书,一边咀嚼品味,时而俯读,时而仰思,时而在字里行间圈圈画画、批批注注。为什么学生学习课文却不让他们默读?没有潜心默读,能边读边想吗?能发现疑问吗?能综合归纳吗?能自得自悟吗? 默读就是不出声的读,它是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获取文字信息、各种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大有用处。  相似文献   

16.
“面向全体”须有实际行动日前,去无锡市参加了由该市教育局组织举办的全国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活动期间听了10多堂语文课,启示多多。听的第一堂课是上海著名教师蔡骏上的三年级的《我爱花城》。蔡老师的课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的安排上处处留心“面向全体”,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蔡老师在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是这样“面向全体”的。蔡老师问:“哪位小朋友起来读第×节到×节?”全班40多位学生举手的有30多位。蔡老师望着如林一片的小手,微笑着点点头,说:“好,许多小朋友都想起来试一试,这样吧,举手的都站起来读。”举手的学生都非常珍惜蔡老师给予的“表现”的机会,读得  相似文献   

17.
<正>在许多语文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说:"请你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读。"于是学生便会声情并茂地读起来,读完后往往会博得老师一句"你读得真好!老师从你的朗读声中听出了……"等诸如此类的表扬。如果有学生的朗读并未达到老师的标准,我们又会听到:"如果你把××读得更重或者更轻肯定会更好!"于是,学生要么用提高一个八度的嗓音使劲地读,要么用低得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轻轻地读。然而,这样的朗读真的有效吗?这可能是盘桓在我们语  相似文献   

18.
正有幸参加"黄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观摩会,聆听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谈礼貌》一课。听后感触颇深。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地语文课堂吗?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写作。把课堂还给学生,摒弃教师繁琐的对课文的分析,无休止地问。让学生课堂上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已过古稀之年的于老师,在课堂上蹲下身来教学生一笔一画写字,一句一句领读课文,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更没有说教,可是在表演和写作环节,学生却表演得淋漓尽致,写得有声有色,这难道不是读书的收获吗?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对于写景类的文章就更是如此,惟此才能使学生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情境,以形象唤起美感,培养起初步的语言意识。那么,对写景的文章该怎样指导学生诵读,从而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呢?可分以下四步:一、初读文字,读准读通如诗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写“我”在令人神往的夏天想变成什么,及“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诗歌以充满幻想的语言,亲切生动展示了儿童眼中美好的自然世界。首先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  相似文献   

20.
一、故事引入 ,揭示课题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在一片河坡上 ,早先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多少年来 ,村子里的人们一直过着不错的生活。可是 ,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 ,大雨没喘气儿 ,一连下了五天五夜 ,那个小村庄 ,怎么样了呢 ?你们想知道吗 ?别着急 ,书上写着呢 !板书课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齐读课题。二、通读全文 ,整体感知1 .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 ,可以低声速读 ,可以高声朗读 ,可以默读 ,可以双人读 ,个人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2 .读读议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