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金属镉超富集、富集植物筛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是一种可靠经济安全的技术,对我国在植物修复重金属镉污染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总结12种超富集植物与17种富集植物的富集特征、适生环境。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植物对重金属的超积累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超积累植物吸收重金属的机理、对金属离子的解毒机制和超积累植物的 研究动态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铅超富集植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是一种可靠经济安全的技术,对我国在铅超富集植物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矿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汽车尾气排放等人为原因,导致铅污染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土壤铅污染不仅影响土壤微生物、土壤中酶活性以及其它相关理化性质,而且会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以至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考虑到土壤铅污染的广域性及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威胁,如何修复铅污染土壤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面临的重要课题。植物修复作为一种绿色、有效的修复手段,逐渐发展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之一。自然界中大多数植物对铅的吸收能力很低,普通植物一般Pb含量为10mgkg-1干重。目前,国内外已见报道的重金属超积累植物有400多种;但是,铅的富集植物被发现的并不多,仅有5种。当前关于铅富集植物的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已被广泛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超富集植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超富集植物概念和判断标准的演变过程.在植物修复中,生物学特性、土壤环境和营养状况都影响到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效率,还要克服超富集植物的地域性、生物量小等缺点.我国需要发现更多的资源,加强驯化、栽培和育种等方面的工作,才能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超富集植物概念和判断标准的演变过程.在植物修复中,生物学特性、土壤环境和营养状况都影响到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效率,还要克服超富集植物的地域性、生物量小等缺点.我国需要发现更多的资源,加强驯化、栽培和育种等方面的工作,才能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超积累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积累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是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修复技术。本文阐述了超积累植物的概念、特征、生理机制及研究现状,并对利用超积累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镉(Cd)是毒性最强和农田受污染最普遍的重金属之一。土壤镉污染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可通过食物链富集,从而危害人体健康。选育和种植食用部位镉低积累的作物品种是经济有效利用镉污染土壤,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有效降低镉进入食物链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禾谷类作物镉低积累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基因挖掘及其在低镉积累育种中的应用的最新成果;概述了镉低积累作物品种的定义、特征与选育方法,为低镉积累分子育种与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从土壤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以及对农作物等方面的危害进行了阐述;对超富集植物的概念与特征和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机理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土壤污染不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还通过食物链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可利用不同技术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与治理,植物修复技术以低成本、易操作、无二次污染而倍受关注.植物修复技术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可以通过环境因子的调节促进修复植物的生长,也可通过农艺措施、环保育种、利用超富集植物与非超富集植物组建复合生态系统等途径强化植物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水稻和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决定了农产品的安全风险预判.本研究利用涪江流域采集的大豆和水稻植株,测定了不同器官的重金属镉(Cd)含量,通过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分析和比较了重金属Cd在大豆和水稻植株中的分布特征、对Cd的吸收转移能力,重点评价了两种植物可食用部分的Cd含量.结果表明,水稻对镉的富集系数大于大豆,但水稻对镉的转移系数小于大豆,表明水稻对镉的吸收能力比大豆强,镉从水稻根部转移到其他器官的能力比大豆弱.与大豆的可食用部分的Cd含量相比,水稻可食用部分的Cd含量更高.两种作物各器官对重金属Cd的吸收能力不同,大豆中各器官对镉的吸收能力为:根>茎>叶>可食用部分;水稻中各器官对镉的吸收能力为:根>茎>可食用部分>叶,说明根是大豆和水稻富集镉能力最强的器官.因此,水稻和大豆对受镉轻度污染的土壤有一定修复作用,但从人类健康考虑,受镉污染的土壤,不适合种植水稻供食用.  相似文献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面临的一个较为重要环境问题,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则是治理污染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淮南市某煤矿复垦区为例,根据不同植物的重金属富集系数及其转移系数,研究分析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车前草对Cu、Ni、Cd、Hg和As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狗尾巴草对As、Ni和Cd元素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苦苣菜对Cu、Mn、Ni、Cd、Hg和As元素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芦苇对Cu、Ni、Cd和Hg元素的富集能力较强;车前草、狗尾巴草对Hg元素的转移能力强;苦苣菜对重金属元素的转移能力较差;芦苇对重金属元素(除了Ni以外)的具有较强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3.
超积累植物在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积累植物具有超量吸收、积累某些化学元素的能力 ,将它用于净化土壤重金属污染 ,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替代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植物开花机理及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大量的献研究表明,植物开花原理是植物体内激素调节相关基因的活化,是一定量的营养积累以及外界环境(低温和光周期)诱导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商洛学院学报》2015,(2):47-50
为了调查商洛秦王山矿区铜(Cu)元素富集植物,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土壤和植物中Cu元素含量,计算富集系数(BF)及转移系数(TF)并以其为指标,筛选出对Cu元素具有富集作用的植物。结果表明:BF>1的植物有长距堇菜,TF>1的植物有密毛白莲蒿。初步确定长距堇菜为Cu元素富集植物。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黔西南红土型金矿7种优势苔藓植物对重金属(Au、Tl、Hg、As、Cu、Zn、Ca、Mg、Pb)的富集特征及可能的耐性机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受到Au、Tl、Hg和Cu的污染;而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因植物种类及重金属种类不同,7种苔藓植物均对Hg和As强烈富集,Au-Tl、Au-Ca、Tl-Ca、Zn-Hg这四组数据在0.05水平上达到显著正相关;7种苔藓植物均对Hg和As强烈富集,其中花状湿地藓(Hyophila rosea)、土生对齿藓(Didymodonvinealis)对金属元素属Au强度富集,分别达到54.27和10.16;7种优势苔藓植物体内重金属均达到了超富集植物的含量标准,可用作植物提取方式的污染土壤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金属镉胁迫下葡萄糖醛酸产生菌Pseudomonas sp. LP20对乙烯合成及水稻镉毒害的影响。方法:通过单因素设计,分别从植株叶绿素含量、乙烯产量、重金属镉含量测定等方面探讨Pseudomonas sp. LP20对镉胁迫下水稻的影响。结果:Pseudomonas sp. LP20显著抑制乙烯合成,同时抑制植株对镉的吸收。用乙烯前体物质1-氨基环丙基羧酸(ACC)处理消除了Pseudomonas sp. LP20或葡萄糖醛酸诱导的水稻中镉积累的抑制作用,然而用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剂氨基乙氧基乙烯基甘氨酸(AVG)处理显著减少了植物中镉的积累。结论:Pseudomonas sp. LP20分泌的葡萄糖醛酸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从而减少水稻根系中镉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李坤陶 《生物学教学》2007,32(10):13-15
植物修复技术的核心是对植物能忍耐和超量积累化学元素的生物学特性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植物修复,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普遍推广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本文综述了转基因植物在植物修复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学生制作"余姚中学校园电子植物志"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过程和研究结果,制作的"植物志"共收录了校园内47个科80种植物,为生物学教学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20.
利用植物监测手段对甘肃省兰州市南、北滨河路(安宁东段)道路两侧和兰州城市学院西校区的6种绿化植物带叶片进行了重金属含量的研究,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绿化带植物叶片中铅(Pb)、镉(Cd)、铬(Cr)、铜(Cu)的含量.结果表明,道路绿带化植物叶片中铅(Pb)、铬(Cr)、铜(Cu)的含量,滨河路段明显高于兰州城市学院西校区.并且未清洗叶片所测的铅(Pb)、镉(Cd)、铬(Cr)、铜(Cu)的含量又明显高于清洗过的叶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