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由于种种原因,公民在网络空间的隐私权常被侵害,个人信息被他人不法搜集、传播、处理和利用,公民网络隐私权应受到法律和技术手段的保护。网络曝光一些国家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信息有效推进了执政行为监督和对公权力约束,从而有效预防、遏制腐败行为,而国家公职人员的合法隐私权保护却被忽视。我国应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立法规范涉及国家公职人员网络隐私信息的管理,既要保护国家公职人员属于私人领域的隐私,又要公开他们涉及公共利益的隐私,使公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2.
甘艳 《文教资料》2005,(23):64-65
国家公职人员是权力的执行者,而权力是基于权利的让渡所形成,作为私权利拥有者的公众,有权了解和监督国家公职人员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个人情况及私生活,公职人员隐私权与公众知政权的冲突实际是权力与权利的冲突。因此国家公职人员的隐私权必须受到合理的限制,其个人道德操守、财产收入、社会活动等情况应置于公众和监督机关的掌握之中,以防止权力腐败的滋生。  相似文献   

3.
公权力是以民众的权力让渡与公众认可为前提的,而实践中被让渡的公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具有易被滥用的可能性,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如何行使公权力,如何约束公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成为依法治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隐私权的范围包括私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但个人印鉴、在逃人员登记表不属于该范围。雇员和患者隐私权的扩张是隐私权发展的一个趋势,父母子女关系是否属于隐私权应分情况对待。违反道德的隐私、不受法律保护的观点并未获得相关法律的支持。隐私不一定为真,只要向特定的第三人披露隐私即构成侵犯隐私权。侵犯隐私权的抗辩事由包括公权力部门依法行使权力、公共利益、隐私权人同意、公开判决书、权利人正当行使权利、具有优位的权利及公众人物。  相似文献   

5.
随着行政权的不断扩张,政府以各种理由获取、利用甚至泄满个人隐私的情况不断出现,如何防止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是研究隐私权法律保护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厘清公权力与隐私权之间的博弈规则.笔者认为,公共利益是公权力与隐私权进行博弈的边界,公权力进入个人私生活只能依据公共利益,并遵循最小损害原则,为此,必须在民法中对隐私权采取直接保护方式,明确公权力的公共利益原则,并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6.
随着行政权的不断扩张,政府以各种理由获取、利用甚至泄满个人隐私的情况不断出现,如何防止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是研究隐私权法律保护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厘清公权力与隐私权之间的博弈规则.笔者认为,公共利益是公权力与隐私权进行博弈的边界,公权力进入个人私生活只能依据公共利益,并遵循最小损害原则,为此,必须在民法中对隐私权采取直接保护方式,明确公权力的公共利益原则,并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在国家机构体系中,行政机关所占比重最大,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最大,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加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把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是近年来政府改革的重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热点.在2014年各地的高考政治试卷中,新课标全国卷Ⅱ第16题、北京卷第30题和第38题、天津卷第13题、福建卷第27题、四川卷第5题等,都与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有关.全面理解行政监督的有关知识,有利于同学们运用理论知识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人民监督权力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人民对权力的监督已经成为时代命题。在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人民对权力的监督作用。宪法的价值在于规范和控制公权力的运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宪法本身与权力监督有着密切联系。我国现行宪法在不同的视角对人民监督权力的路径和方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通过规定法治原则对监督权力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规定基本权利为监督权力提供了目的保障,通过规定权力制约权力为监督权力提供了工具保障。权力监督效果的好坏与宪法实施效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宪法实施的过程也就是权力得以制约和权利得以保障的过程。重视宪法并且真正使宪法得以实施,权力一定会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9.
张和生  张兆同  王雯 《时代教育》2015,(5):45-46,1,2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讲话时提出:反腐倡廉要取得最终成效,就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本文将从如何既将权力牢牢的"关住",又做到"关而不死"、"控而不僵"出发提出建议,构建权力运行绩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激发权力的正能量,使权力真正在制度的笼子里积极有效地运行。  相似文献   

10.
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情况下是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普通人物隐私权的保护存在差别。本文认为政治公众人物隐私权应该特殊保护,应该在保护其核心隐私的基础上对其隐私加以限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特殊保护的五条原则: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保守国家机密原则、公共利益优先原则、职务适应性原则、公开场所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以判决隐私权侵权方式规制人肉搜索行为,存在诸多问题.人肉搜索行为的本质是侵害个人信息权行为,而非隐私权侵权行为.人肉搜索不属于网民合理行使言论自由权的范畴,应当受到规制.我国相关民事立法存在不足.立法应当明确规定个人信息权的含义及内容,同时规定个人信息权侵权的抗辩事由,在网络侵权责任的制度设计中应合理规定网络服务商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地位逐渐上升,公务人员面对新闻媒体履行职责的机会日渐增多。面对新闻媒体,公务人员以什么样的身份、形象、姿态呈现,不仅规约着行政职责的履行,同时也影响着公务机构的形象。因此,如何提高公务人员的媒介素养,就成为了当代公务机构建设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披露和后续侵害是人肉搜索中的核心法律问题,在私法上主要涉及到对人格利益的侵犯。在我国现行人格权法体系下,基于名誉权、肖像权的救济具有局限性,基于隐私权的救济则更具普适性。现行法上对隐私利益的二元保护模式构成了对人内搜索侵犯人格利益之主要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行政体制改革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作为体制转换的重要方面正在全面推开。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国”的执政水平,已成为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中亟须解决的课题。本文分析了日本公务员制度中人员分类管理、人事管理体制、人员编制等三方面的特点,认为日本公务员制度在国家和地方公务员在财权和事权的平衡上需要进一步理顺,地方公务员在职级、待遇的标准上需要进一步统一,并且需要进一步改善公务员管理在局部区域过于薄弱的状况。通过研究,作者提出日本公务员制度在以法律形式规范人员编制、建立政府机关内部矛盾化解机制、切实抓好在岗公务员业务培训三方面尤其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5.
建立公职人员家庭财产公示制度是完善我国行政监督的重要环节。我国现行财产申报制度存在先天缺陷和不足,没有最大程度地彰显其“透明性”,公众和舆论监督长期虚住,最终使财产申报制度流于形式。建立和完善公职人员财产公示制度能使监督权真正回归民众,能有利于提高监督的群众参与度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塑造良好的公务员形象,除了靠制度这种"硬"手段之外,还要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软权力"。公务员这一群体的特殊身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及人民利益至上的内核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公务员形象塑造的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公务员形象,一要做到知、情、信、意、行的统一;二要坚持人民第一的原则和将心比心的原则;三要培育公务员精神。  相似文献   

17.
作为私权的名誉权保护与作为公权的批评监督权的保护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权利的相互性使得新闻舆论监督的合法性受到名誉权滥诉的干扰。保护舆论监督应确立一种能避免更为严重的损害方式来配置公权或私权的司法精神:诉求名誉权保护的主体应予限制,公共权力机构及公益组织不轻易享有名誉权保护,公共权力行使者的名誉权保护亦受约束。涉及名誉受损的报道题材或内容属性方面,报道自致性名誉受损的事实,监督权予以倾斜保护。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作为一种有效的自我内在约束机制,对促使公务员廉洁自律,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世界各国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实行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法制化。它为有关机关和社会各届监督公务员行为提供了客观依据和可参照标准,对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隐私权作为一项人格权,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代的进步,隐私权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与知情权的冲突也越来越多.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公权利和私权利之间的矛盾.对隐私权的保护应该遵循向社会公共利益倾斜的原则,平衡利益、知情同意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权利与权利的冲突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公众人物隐私权作为一种新兴的产物,它难免会与公众知情权、新闻自由权产生冲突.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满足公众的合理兴趣,必须对公众人物隐私权进行限制,特别是针对公众人物的"不道德隐私".比如"艳照门"事件中暴露出来的公众人物的不道德隐私不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此种隐私权应该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