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明清以来出现了不少从音律角度研究等韵的著作,历来治等韵者皆认为其中的律吕成分皆无稽之谈、穿凿附会之作,无甚深义。然通过详细分析发现,以往学者之所以有这种观点是未能正确理解“律吕”的真实内涵所致。“大阴阳”十二律是《黄锺通韵》韵图构造的基本原理,都四德在18世纪中期基于满语元音的阴阳之分利用律吕阴阳二元思维对北京话音韵结构的分析与现代学者在20世纪中期利用音位学方法对北京话音韵结构的分析颇为接近。《黄锺通韵》利用律吕之学研究等韵,并非是无稽之谈,其实大有深意。  相似文献   

2.
在明清韵书、韵图中,《黄钟通韵》韵图所表明的语音系统被认为反映的是清代东北方言的音系。我们在研读《黄钟通韵》时,发现其韵图排列很有特点,韵图中精组字齐齿、撮口呼位置上出现空挡,且注明“本等字同齿属下等”。这一特殊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是否意味着精组齐齿、撮口呼字与知组声母已经混读?还是精组齐齿、撮口呼字发生腭化演变?《黄钟通韵》表层音系之下是否隐含着潜在音系呢?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黄钟通韵》中知组、精组和见组字进行全面的考察,从韵字排列入手,并与同时期的语音材料相比较,验证其结论,并对此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唐末僧人守温的“三十字母”是对中古声母系统的总结,归纳。《韵》的声母系统,与“三十六”字母略有不同。上古的声母系统不同于《广韵》,普通话21个声母是中古36个字母分化,合流的结果,利用古今声母的演变规律,有助于普通话声母教学。  相似文献   

4.
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出45方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确定这些通假字以及它们的本字在扩韵》中的声韵调以及其上古音所属韵部,并据此考订东汉语音。从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来看,东汉时期语音与衔经》韵文为代表的上古音大体上相近,同时也存在一些特点:声母方面,清浊音的分别、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和中古音相比不甚明显;匣母与见组声母同属一类;邪母与喻四、定母的关系十分密切。韵部方面,个别韵由上古音到《广韵》音系的演变在东汉已经显露出开始的迹象;东部和冬部相通等等。  相似文献   

5.
《广雅》177组单音节同源词,有音同、音转、音同音转、混合音转等四种语音关系类型,以音转为主。声转规律表明,声母流转,韵部以叠韵为主,声母关系的远近,与韵部流转频率的高低密切相关;韵转规律表明,韵部流转,声母以双声为主,韵部关系远近,与声母流转频率的高低紧密相连。《广雅》单音节同源词声转和韵转规律体现了汉语同源词音转规律的共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胡垣《古今中外音韵通例》居于官话音系发展的最后阶段,反映的也是清代江淮官话语音系统。《音呼声韵总谱》音系中见、精系声母的腭化,照系声母的独立性,仍母与日母合并等现象,充分表现了清代末期江淮官话声母系统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7.
结合韵书内的各种语音标记提示及现代宁德各县市方言,将《安腔八音》老本和抄本的语音系统进行分离比较后发现,与老本的音系相比,抄本的音系具有如下特点:声母系统方面,“边、波”与“曾、出”声母有少数韵字相混,“无”母部分失去摩擦性质变为合口呼声母;韵母系统方面,“辉”韵部分与“须”韵合并,部分与“杯”韵合并;中古三套辅音韵尾出现大规模混并;撮口呼韵目数减少.  相似文献   

8.
王力先生在《诗经韵读》一书中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诗经》中异韵部字的押韵现象。其中,多数是有道理的,但其中有些用例,可以不作为通韵或合韵的韵脚来处理,或者看成是交韵,因而可以不看作是通韵或合韵;也有些用例,可以根据其在《诗经》中总的押韵情况进行重新归部,就会形成同韵部的字押韵,而不是异韵部的字押韵,因而不必用通韵或合韵来解释。这样处理以后,《诗经》中通韵和合韵的用例就会减少很多,从而可能更符合《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音韵日月灯》"今韵"的声母系统表面上沿袭了传统的三十六母,但考察该书,我们发现其实际声母系统在三十六母的框架内包含了诸多明末官话声母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刘冠才:《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两汉声母系统研究》上古音研究,一向是详于先秦而略于两汉。刘冠才教授的《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和《两汉声母系统研究》,就是为了弥补两汉语音系统研究不足而先后推出的两部新作。  相似文献   

11.
《盛明杂剧》卷首卷尾诗的用韵,既不符合通常所说的诗韵《平水韵》系统,也不符合当代的曲韵《中原音韵》系统,而是借押词韵。  相似文献   

12.
黄侃派古音研究者提出的上古韵分28或29部,其每部之内均列有所辖《广韵》韵部及离析表,这是继承清人和该派学者自身研究后提出的成果,是上古音构拟和研究上古至中古语音演变的重要依据。黄永镇1934年著《古韵学源流》一书,系统总结和展示了黄侃派学者古韵28部或29部说的离析成果,是当代汉语上古音研究的重要基础,应加以继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兰茂的《韵略易通》和释本悟的《韵略易通》,是继《洪武正韵》之后影响比较大的两部韵书,赵荫棠、陆志韦等前辈学者对两书多有研究,但对两书的著者、成书时间、内容沿袭一直有争议。笔者从著者生平、版本传承、内容沿袭三方面对两书的版本源流做出考辨,以期辨明其源流,为进一步整理、研究两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各版本《韵镜》于外转第三十九开上声琰韵三等溪母位置列有"(平页)"或"頇"字。然"琰"韵为收-m尾的韵,"(平页)"从"平"声,"頇"从"干"声,并与"琰"韵收-m尾不协。前辈学者对此一现象已经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今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一现象重新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姚木兰是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中的人物,林语堂通过对姚木兰的刻画阐释了他对中国人文品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存在小韵首字所在韵部与切语归部不一致的现象,或是一个或一组小韵在不同韵书卷子里归部不一致,从而反映出的大韵相混现象。这种现象与当时的实际语音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韵法直图》呼名多为袭用《韵法横图》而来,是《韵法直图》改动其蓝本《切韵经纬图》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韵法直图》编撰者对《韵法横图》呼名的误解,以及《切韵经纬图》与《韵法横图》分韵列字的差异,导致《韵法直图》混呼之名与《韵法横图》混呼混列两呼之义不符,混呼是《韵法直图》机械袭用《韵法横图》呼名最直接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大足宝顶石刻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是佛教的一部“孝经”,其中所阐发的尽孝、报恩、克己和利他等教义,对当今社会也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开口呼与合口呼是描写汉语韵部发音状况的一组对称系统,是语音性质的重要区别特征。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会在开合口变化中得到相应体现,因而分析开合的变化过程有助于揭示语音发展规律。从唇音的角度探讨《韵镜》一系韵图发展到《四声等子》一系韵图时语音系统所发生的开合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揭示这一发展时期语音演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象州白石话同音字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根深对维护语言稳定性具有强大的作用。象州白石文化底蕴深厚,白石官话保存良好。精组与知庄章组有区别,晓组与非组不混,云母与匣母不混,阳声韵尾完整且前后鼻音分明,有[on]韵(桓)。有入声调类。同音字汇收字4千有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