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和中国古代谶言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运用谶言把天命、神灵、先知的预言文学化,给作品涂上一层神秘色彩。《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是由两个谶言系统构建起来的,一是关于人物命运的谶言系统;二是关于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关系的谶言系统。其制作方法与中国谶言文化中常见的图谶与诗谶是一致的。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也用了谶言的方式来结构情节,《红楼梦》的谶言系统不同于《三国演义》的细节性,而类似于《水浒传》的结构性。在谶言制作上,《红楼梦》更重视艺术的加工与创造  相似文献   

2.
两百多年来,使千百万读者为之流泪、为之赞叹、为之倾倒的《红楼梦》,是由众多的、互相交错和影响的情节所组成的。从“还泪”故事开始直至宝玉出走结束,宝黛的爱情悲剧成了贯穿整部小说的情节主线。说《红楼梦》以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抓住了读者,自然也言之成理,不过整部《红楼梦》  相似文献   

3.
“牛继马后”谣谶见于《宋书》《魏书》《晋书》诸正史中。《宋书》之“牛继马后”服务于沈约《宋书·符瑞志》天命史观的著述目的;《魏书》之“牛金生睿”也并非完全出于敌国立场,更多是因袭旧说;诸书“牛继马后”史源均指向孙盛的《晋阳秋》。但通过对孙盛行迹的考察及对《魏氏春秋》的文本互证,可知孙盛造作“牛继马后”可能性不大,更大的可能则是桓玄出于篡晋的需要,与时任大将军文学祭酒的徐广造作了该谶,并将其羼入所谓辽东本《晋阳秋》中。“牛继马后”的造作依托于《玄石图》,其由魏之祥瑞变为晋之图谶,又从晋之图谶变为晋之灾异。以旧符谶论证新天命,反映了魏晋时代的谣谶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4.
读过《红楼梦》,值得惊叹的不仅是人物关系之复杂,小说情节之曲折,更让人赞叹的是曹雪芹创作之精妙。文学创作中对于隐语的使用从来就不少,但是可以像曹雪芹这样应用的如此得心应手者实在是为数不多,该文主要就《红楼梦》中谶谣——正册人物判词的运用加以举例分析,赏析并对比杨宪益、戴乃迭夫妇(Yang&Gladys)同霍克斯(Hawkes)译本就此谶谣翻译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谶言手段的运用是古代小说艺术形式上的一个闪光点,梦谶即是其中的一种。梦谶早见于《史记》中的先秦传述,对人物命运、事件结局进行巧妙地预示。此后历代史传、小说作品中,梦谶无论是在情节的渲染上,还是在布局的结构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至《红楼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借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之现象自唐传奇、宋话本中就有,可只有到《红楼梦》中,诗词才真正成为小说中人物性格和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红楼梦》中运用大量诗、词、歌、赋突出塑造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情趣,同时也推进情节、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小说原文已经证明《红楼梦》运用诗词以表达人物诗才、思想、性格和未来命运。  相似文献   

7.
戏曲是小说《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研究《红楼梦》中戏曲文化的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推理空间等距原则源于关联理论翻译观,该理论的提出为文化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为指导,以《红楼梦》的两个经典的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戏名、戏中角色和术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一部以佛教哲学的“苦了”为主题思想的人情小说;“苦了”既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动机,也是《红楼梦》的中心思想、主题和核心;它涵盖全书,制约整个情节发生、发展和归宿。  相似文献   

9.
诗谶者,关乎诗之神秘预验之事也。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完全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其中,又以《左传》所记尤为典型和特别。《左传》中的诗谶,大致可分为三类:繇辞之谶、歌谣之谶、赋诗之谶。诗谶与原始巫术、宗教思维有关,这三类谶的演化,基本上反映了春秋时期诗谶由宗教世界向人文时代嬗变的痕迹。《左传》中的诗谶,本质上当被看作一种文化叙述策略,其所依据和反映的,正是彼时业已强盛的人文精神。故其诸多之诗谶现象,实为基于礼义德信、民本等思想所作的预验,亦即社会历史经验之显现。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以王熙凤生日和贾宝玉庆生两个事件为中心,叙述生和死之对照转换,构成反差,在情节方面安排紧密,从而形成巨大的冲击力。《红楼梦》的生死对照描写及其背后所蕴藏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生死对照描写中构成反差,在主仆矛盾冲突中贯穿欲望,在小说叙述中穿插正反张力,其中预示着盛筵不再的衰颓之势,也暗示了贾府的命运走向。  相似文献   

11.
西汉末年开始,社会上流行一种预卜吉凶的迷信预言和隐语,叫做“谶”。这种“谶”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所以也叫做“图谶”。图谶本是当时的一些巫师和方士编造出来的,却托名孔子或其他“先圣”所创。王莽为了做皇帝,曾利用图谶。东汉光武帝刘秀也利用图谶作为自己继承西汉王朝的合法根据,以后的东汉历代皇帝也都是笃信图谶的,当时的知识分子除了要精通儒家经典以外,还需懂图谶之学,即“博贯五经,兼明图谶”。  相似文献   

12.
一般地说,中国的古典白话小说,尤其是章回体小说,篇篇回回都有诗词,常以诗词开篇,以诗词过渡,以诗词收尾,诗词贯穿全部作品的始终.笔者姑且将这种结构现象,名之曰“诗词贯体”.本文拟就这种结构略陈管见,聊作引玉之砖.(一)诗词既然贯穿于古典小说内容的全过程,因而它就不是游离于作品主题、思想、情节之外的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作品本身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如果将《红楼梦》里那洋  相似文献   

13.
【设计说明】《红楼梦》一书结构宏伟,情节错综复杂,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草蛇灰线法”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本手法。“草蛇灰线”用以比喻小说叙事中有意留下的对后文情节发展所做的暗示、伏笔。这些暗示、伏笔,就如同蛇行草中时隐时现,又如灰漏地上,点点接续,看似一鳞半爪,实则隐含全体。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红楼梦》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叙述精练;同时使得全书情节扑朔迷离,充满了谜之魅力。  相似文献   

14.
“三复情节”是杜贵晨先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提出的理论概念,“三复情节”在《红楼梦》中有多方面新鲜别致的运用,不仅发展了传统“三复情节”的叙事技巧,更增强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三复情节”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三复情节”是以全民族的眼睛去观察”而得出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当代理论。  相似文献   

15.
“谶应”一词,见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宋代虽云崇儒,并容释道,而信仰本根,夙在巫鬼,故徐铉吴淑而后,仍多变怪谶应之谈。”对于“谶”,《说文解字》解释说:“谶,验也,有徵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广雅·释诂四》云:“谶,纤也。其义纤微而为效验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说“谶”乃“诡为隐语,预测吉凶。”可见,“谶”是指对于未来带有应验性的预言和隐语,它往往假托天命与神意的形式出现。“应”则是印证、应验的意思。《红  相似文献   

16.
在《红楼梦》和《家》两部小说中,鸳鸯抗婚和鸣凤之死这两个情节有相似之处——强权逼婚,以悲剧结尾。作为现实主义杰作的两部小说塑造了鸳鸯和鸣凤这两个大家族中的婢女形象。鸳鸯遭遇的逼婚源自于家族内部的自杀自灭,鸣凤承受的逼婚压力则直指礼教吃人的罪恶;鸳鸯借助贾母的庇护实现了抗婚成功,鸣凤则以投湖自杀终结了逼婚阴谋;鸳鸯抗婚是一曲女奴悲歌,承载着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文本意蕴;鸣凤之死是一幕爱情悲剧,也成就了青年觉醒的文本主题。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予后代作家丰厚的滋养.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巨匠茅盾,深深接受了《红楼梦》的艺术熏陶,并在其传世名著《子夜》中,灵活借鉴、运用了《红楼梦》的若干写作艺术手法.可贵的是,茅盾并非对《红楼梦》进行机械的照搬与模仿,而是将其创作经验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因此,两者在某些地方处于“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一、《子夜》对《红楼梦》结构艺术的借鉴《子夜》对《红楼梦》最重要的借鉴,是在小说的宏观结构方面.我们知道,《红楼梦》以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作为全书的艺术纲领.通过宝玉遇见警幻仙姑,翻阅“薄命司”中所陈图册,以及聆听仙女们演唱的“红楼梦”曲调,点出小说的主人公并暗示了他们的命运,勾勒了小说情节的基本发展趋势.因此,第五回对于全书来说讲,起着一种提纲挚领的作用.换言之,《红楼梦》通过某个中心情节,用一组相  相似文献   

18.
"张松送图"和"周瑞家的送花"分别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里的情节,它们都借送物的方式写出了送者与接受者的性格特点,对一号人物采用了"不写之写"的手法,注意照前伏后,章节意蕴极为丰富;它们一个像名剧,一个像名画,是古代小说中借送物写人叙事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受《西厢记》影响之深,不仅仅限于思想精髓上。《红楼梦》对《西厢记》曲文的化用极为自然妥帖,为点化宝黛爱情、推进小说情节演进、丰富宝玉黛玉人物形象起到关键作用。崔莺莺、张生的爱情之路也成了宝玉、黛玉爱情关系的映照。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品评《红楼梦》:“悲剧中之悲剧也”——《红楼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金马玉堂的悲剧世界,然在多层朦胧的悲凉之雾下,《红楼梦》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在小说创作时期清代的诸多世情文化,尤其以暗含深刻的贾家这个官僚本位的家庭为背景,以宝黛钗爱情悲剧为代表,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清代官场文化图。清代的官场文化与宝黛钗爱情悲剧相互映射,形成了一组奇妙的映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