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庄子·天下》篇文本给出了我们四条基本的内证线索,据此可初步判断《天下篇》应写作于战国晚期,约成篇于荀子稷下讲学之后与《吕氏春秋》成书之前即公元前265—前239年之间。《天下》非庄子自作,其作者是一位"外道内儒"的庄子后学。一方面《天下》作者保留着庄子后学的身份,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也已深入其骨髓。  相似文献   

2.
<正>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人,又说安徽蒙城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代表作品为《庄子》(亦称《南华经》),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的文章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他的文字汪洋恣肆,描述形象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曾经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提出:“考小说之名,最古是见于庄子所说的‘饰小说以干县令’。‘县’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誉。但他这是指所谓琐屑之言,不关道术的东西,和后来所谓的小说并不同。因为如孔子,杨子,墨子各家的学说,从庄子看来,都可以谓之小说;反之,别家对庄子,也可称他的著作为小说。至于《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苍语之说也’。这才近似现在的所谓小说了,但也不述古时稗官采集一般小民所谈的小话,借以考察团之民情,风俗而已,并无现在所谓小说之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庄子》是一部不朽的哲理著作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约生于公元前三六九年(周烈王七年),卒于公元前二八六年(周赧王二九年),与盂子同时而稍晚。他的生平知之甚少。只知他可能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在那里过着隐士般的生活,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说有五十二篇,但是今天流传的《庄子》,大概是公元三世纪郭象重编的,全书共三十三篇。郭象是《庄子》的大注释家,  相似文献   

5.
《庖丁解牛》节选于《庄子·内篇·养生主》。庄周,生平不详。大约生于公元前三六○年左右,卒于公元前二八○年左右,与孟轲同时或稍后,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人。曾做过漆园吏(漆园,地名。名同实异的有三处:——在今山东省荷泽市北;——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蒙县故城中;——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南。都相传是庄周为吏之处。)庄周门人很多,形成了先秦哲学思想的一个派别:“道家”。后学尊称为“庄子”。  相似文献   

6.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是先秦思想家中最博大精深的一位,史载“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述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据统计,《庄子》一书中有200多个寓言。主观上,庄子用它们阐明其哲学思想;但由于许多寓言是以技师绝  相似文献   

7.
《列子》散文多面观章沧授先秦诸子中确有列子其人,生于庄子之前,相传为郑国人,名御寇。《庄子》一书多次提及,只是“庄周把实际存在的人物寓言化”①;《吕氏春秋·不二篇》以“列子贵虚”独标一家之说。《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举《列子》八篇,已亡佚,今见《列子...  相似文献   

8.
<正>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中国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所著《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 Laire,1821—1867)为法国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他唯一的诗集是《恶之花》,还有两本散文集《巴黎的忧郁》和《人造的乐园》以及《美学珍品》、《浪漫派艺》两部美学和文艺评论著作。庄子与波德莱尔一在东方,一在西方,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在时间上相隔两千年,但他们的著作都是幻想的产物。两人都写了骷髅,并幻想出一个骷髅世界。庄子《至乐篇》载:“庄子之楚,见空骷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骷髅枕而卧,夜半骷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行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骷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  相似文献   

9.
正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68)战国时哲学家,宋国蒙邑(今安徽蒙城)人。所著《庄子》为道家经典著作之一。鲁迅评价其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的养生理论在《老子》基础上大加发挥,形成道家学派的养生理论体系。一、清静无为,忘我无欲。庄子极力提倡  相似文献   

10.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人,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夫》、《盗跖》、《胠箧》以诋(讠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  相似文献   

11.
魏绛(?——公元前510年),魏武子(名■)之孙,魏悼子(名佚)之子,谥为庄子,故又称魏庄子。其封地据《史记·魏世家》云:“魏武子从重耳出亡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后封列为大夫,治于魏(今山西芮城县北五里)。生悼子,悼子徙治霍(今山西霍县西南十六里)。生魏绎,魏绛事悼公,徙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十五里)。”魏绛的政治生涯是从晋悼公即位开始的。公元前573年正月,  相似文献   

12.
<正> 在中国文化史上,庄子可谓一大奇人。他用一种忧伤的目光审视现实,而他的散文则具有强烈的荒涎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悲观情绪,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本文试就自己的理论水平对庄子的荒诞意识进行一点分析和探索,力图给《庄子》研究带来一些新鲜的血液。庄子生活的年代,据马叙伦的《庄子年表》,当是在周烈王七年至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69——前286年)之间。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战国争雄,诸侯征伐达到白热化的时代,社会处于相持、混乱、紧张、疯狂、失去理智的战争状态,生民涂炭、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与班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司马迁著《史记》司马迁是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他字子长在公元前145年(一说135年)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约死于前90年。先世原是周朝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公元前二世纪后叶官太史令,有二十几年之久。父亲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能言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各家之学的短长。所论六家要指,是继承了《荀子·非十二子》、《庄子·天下篇》、《韩非子·显学》批判精神之绪余,并接受了《吕氏春秋》以后总揽百家语之影响的重要论述。父亲因职务上的方便,得以广泛接触古今典籍,并向往先人久绝的世业,重视孔子作《春秋》的历史贡献,有志于历史的论述,但没有能及身实现这个志愿。司马迁答应了父亲,作为一个庄严的任务来完成遗志。后来写成了《史记》一书。  相似文献   

14.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朱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先秦道家的著名人物。、他虽然“主无辩”,但自己却辩论不体,是一个著名的大辩者。《庄子》是先秦道家的重要著作。今本《庄子》共三十三篇,计《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全由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则搀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为什么称内家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发源于武当山,人们习惯上称作内家拳,或连称为武当内家拳.但是.它为什么被称为内家拳呢?“内家”之说最早见于明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南雷文集》之中的《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为明末清初四明(今浙江宁波市)地方的一位武当拳名家.从师单思南.由王上溯七代为开派祖师张三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或作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张三峰……”(按;比指北宋之张三峰,有称南宋、元明之武当丹士,乃名张三丰.后后之张三丰承前张三峰之武技,并吸收释道二家拳技内功之长,开创武当内拳派).从黄宗羲“有所谓内家者”一词的使用,可见当时“内家”之说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且相沿日久,但黄氏之说似执“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的“静”者为“内”,“动”之“犯者”为“外”的敌我对象和技击特征而定.  相似文献   

16.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姓墨名翟,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做过宋国的大夫,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其主要思想收集于《墨子》一书.《墨子》一书对现代管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 5世纪 ,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公元前4 6 0 ?~ 370 ?)提出万物由原子组成 .公元前 4世纪 ,亚里士多得 (Aristotle,前 384~前32 2 )在其所著《物理学》中总结了若干观察到的事实和实际的经验 .他的自然哲学支配西方近 2 0 0 0年 .公元前 3世纪 ,阿基米德 (Archimedes,前 2 87?~前 2 12 )发明许多机械 ,包括阿基米德螺旋 ;发现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 ;研究过重心 .公元前 3世纪 ,古书《韩非子》记载有司南 ;《吕氏春秋》记有慈石召铁 .公元前 2世纪 ,刘安 (公元前 179~公元前 12 2 )著《淮南子》,记载用冰作透镜 ,用反射镜作潜望…  相似文献   

18.
尽管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庄子》呈现出了不同之相状,但主流观念仍认为《庄子》乃为《老子》思想的承继与发展,即属于道家学派.可在晚明高僧觉浪道盛看来,《庄子》实为托老聃之名,行“尧孔之实”,为“儒宗教外别传”.通过对《庄子》“托孤说”的挖掘与解读,道盛不仅化解了《庄子》与儒学、佛教的长久冲突,而且还起到了保存儒、释、道圣贤真精神之价值,并在晚明特定时期起到了“以庄救世”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6,(6):54-58
《庄子》中"寓名"的使用是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之"非庄化"追求的重要体现。《庄子》中的"寓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假寓名",此类"寓名"总是充满着夸张大胆的想象,并常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一起出现,使得《庄子》中的人物真假一体;一类是"设寓名",此类寓名皆为虚构之名,寄寓更深的含义,也是庄子浪漫风格的突出代表。"寓名"的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完美地实现了庄子"非庄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邓析,郑国大夫。据《吕氏春秋·离谓篇》记载:邓析曾数难子产之法。又《左传·鲁定公九年》记载:“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子产死于公元前522年,此时邓析当已壮年,而鲁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所以,邓析被确定为约生于公元前560年左右,死于公元前501年;比老子晚出,和孔子同时,而早于墨子。今流传有《邓析子》一书。但许多人怀疑其并非邓析所著,如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就说:“《邓析子》乃战国晚期桓团辩者之徒所伪托。邓析实仅有《竹刑》,夫尝别自著书也。”《邓折子》曾经过刘向的一番整理,刘向还写有《校叙》以说明《邓析子》的篇数和内容。《校叙》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