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和孤独感问卷。结果①性别对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孤独感体验和孤独总分有影响;②生源地对社会支持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孤独感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无影响;③不同年级在社交能力评价、孤独感体验、人际关系评价和孤独总分上有差异;(岔孤独感各因子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主、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对孤独感具有预测效用。结论: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来降低孤独感。  相似文献   

2.
寝室人际关系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质量高低,对大学生人格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卷的编制、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现状调查、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差异研究、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因素及对策进行综述.研究结论认为,只有大学生和学校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大学生压力释放方式问卷》对30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测量,探讨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压力释放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大学生总体上存在学习倦怠,突出表现为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学习倦怠在性别和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②大学生总体上偏向于采用内部释放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压力释放方式在性别和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③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压力释放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经回归分析发现压力释放方式对学习倦怠具有良好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福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大一、大二、大三)人际信任、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现状及关系.方法:对三所学校266名学生随机抽样,采用UCLA孤独量表、人际信任量表(IT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孤独感、人际信任、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不存在性别差异.②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较高的孤独感.孤独感不存在年级、性别差异,但存在校际差异,福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师大学生.③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大一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均比大二大三学生优越.大二大三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差异不显著.④师大学生相对于医大和福大学生应对方式不积极.⑤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孤独感和其积极应对方式有显著差异.结论:人际信任、消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不具有预测性;积极应对方式对孤独感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600名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①16.8%的大学生为手机依赖者。②大学生的孤独感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男生孤独感强于女生,年级的孤独感从强到弱依次是:大三大二大一。③大学生手机依赖和孤独感存在着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大学生专业承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对301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揭示专业承诺和学习效能的关系.结果:①大学生专业承诺在性别、生源地、专业类型方面呈显著性差异;②学习效能感在专业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③大学生专业承诺中的感情承诺、规范承诺、机会承诺与学习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感情承诺、机会承诺、规范承诺是学习效能感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大学生自尊与孤独感、人际关系困扰间的关系,采用大学生自尊评定问卷、UCLA孤独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819名本科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40,p<0.05);(2)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呈负相关(r=-0.228,p﹤0.01),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r=-0.363,p﹤0.01),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呈正相关(r=0.530,p﹤0.01);(3)自尊水平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β=-0.228,p﹤0.01),孤独感在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困扰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β=0.515,p﹤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校网络使用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网络使用状况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及UCLA孤独量表调查了172名学生,并进行了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①在网络四类功能的偏好上男女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三个学历层次的高校学生在信息、交易、社交服务三类偏好上得分有显著差异。②不同性别、学历的高校学生在孤独得分差异上无显著性。③在女生中,娱乐服务偏好和孤独感量表的总得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网络不是孤独感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对于女生来说,网络是解决孤独感程度高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绍兴市某高校的2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大学生归因方式总体倾向于内部归因,并在专业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②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并在专业、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③大学生归因方式各维度(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归因)都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努力归因方式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学生孤独感与其关系,并探讨孤独感消除方法.方法用自编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和人际关系自评向卷对内江师院及成都部分院校大学生施测,用SPSS12.0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孤独感与人际关系成显著负相关;人际自评分效较高者其孤独感分数明显低于人际关系自评分数较低者.结论良好人际关系有利于降低或消除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游薇  吕鹏 《现代教育科学》2010,(2):68-70,74
通过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的生源、家庭经济两个变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生源、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大学生在对寝室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处理中存在较显著差异,并存在人际认知偏差和人际交往经济化倾向。要通过大学生的微观调节与高校的宏观管理促进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编问卷对712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总体来看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各个维度的重视是不一样的,重要性依次为自我发展、生活保障、人际关系、组织管理、声望地位、利他主义;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看重生活保障、自我发展、人际关系和组织管理4个维度;③从专业和学校类型来看,工科(类)大学生在生活保障、自我发展和组织管理3个维度方面的重视程度都要低于文科和理科专业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孤独感的差异,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以及情感与社交孤独量表ESL对178名健康大学生和87名失眠大学生进行量表测试.结果显示:1)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依恋方式的焦虑和回避两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2)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情感孤独无明显差异,但社交孤独和总体孤独存在显著差异;3)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孤独因子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水平显著相关,社交孤独与依恋焦虑对睡眠质量有较大影响.认为孤独感、依恋方式与大学生失眠情况存在关联,失眠大学生社交孤独、依恋回避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大学生,高水平的依恋回避和社交孤独可视为失眠大学生的2个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害羞、孤独感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法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害羞、孤独感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害羞的生源地差异显著,农村大学生在害羞的行为、情绪层面的均分及总均分上均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2)大学生孤独感的总体水平较低,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孤独感高于女生。(3)大学生孤独感与害羞的三个层面相关显著,害羞的行为和认知层面是大学生孤独感的显著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学绩公平感和心理控制源的关系。方法使用Jason.A.Colquitt编制的测量公平感的问卷和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E Scale)对250名南昌某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在学绩公平感问卷与心理控制源量表的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t=-0.276,p〈0.01);②在学绩公平感的各维度上,程序公平感、结果公平感与心理控制源分别呈显著负相关(t=-0.253,p〈0.01;t=-0.136,p〈0.05);③不同的学绩公平感水平与心理控制源存在显著差异(F=9.329,P〈0.01)。结论①当前大学生的学绩公平感处于中等水平,心理控制源的水平更倾向于内控;②大学生学绩公平感及"程序公平"维度、"结果公平"维度与心理控制源存在显著相关;③学绩公平感高分者和低分者在心理控制源的得分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用MMCS人际关系问卷对279名师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控制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在人际关系总体水平上,师范大学生对其成败归因倾向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和学科差异。(2)在人际关系成败的各项因子的归因倾向上,大一、大二与大四学生在能力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情境倾向上,大三与大一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与艺术生存在显著差异;在运气倾向上,文科生与理科生的差异显著,并且文科生比理科生外控。(3)中国师范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总体水平上的归因倾向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内在性和外在性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自编中学生学习情感影响因素问卷对民办中学315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情感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朋友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情感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③不同来源的学生在学习情感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自编中学生学习情感影响因素问卷对民办中学315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①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情感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朋友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情感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③不同来源的学生在学习情感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孤独感量表(UCLA)、微信使用强度量表,对广东某医科院校400名在校生进行了调查,考察了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孤独感情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微信使用强度在不同性别、专业维度上差异显著;孤独感在情感状态、生源地维度上差异显著;微信使用强度与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微信使用强度越高,孤独感越低。该研究为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和孤独感关联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大学生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幽默风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6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幽默风格有显著性差异。②艺术类与非艺术类大学生在自强型与嘲讽型幽默风格上有显著性差异。③亲和型和自强型幽默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嘲讽型、自贬型幽默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性别、不同学科类型的大学生幽默风格有差异,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